人們都說,在自媒體時代,讀者比作者還金貴。
各種公眾號,各種寫作課,一夜之間,如雨后春筍般,讓你目不暇及,無所適從。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寫作的人,似乎人人都成了作家。
大家都很興奮,文學的春天已經來臨。
可真的是這樣嗎?拿我一個喜歡碼字,在簡書公眾號里苦心經營近一年的經歷,就可以說明問題,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
好幾天在簡書都沒有更文了。
為了保持一個散文專題推薦作者的虛名,不得不厚著臉皮,還是拿了幾篇以前的舊文充數。
雖然是以前寫好的,但再次拿出來,總還是有些變化,增減這個必須有,骨子里的東西斷然不敢丟,文章的精髓是不會變的。該歌就歌,該贊就贊,絲毫不敢輕易去作別的嘗試。
可一如既往,還是尷尬得很,沒有讀者。
沒有讀者,我一直都認為是簡書平臺改革,給我帶來的災難。
剛剛入駐簡書,感覺眼前一亮。
干凈,簡單,不花里胡哨,沒有廣告,創作你的創作,這個口號,都是吸引我的原因。
開始,確實嘗了一點甜頭。參加了一些平臺專題的征文活動,收獲多少是有一點的,還被簡書散文專題列為推薦作者。
可謂信心爆棚,感覺前途一片光明。
甚至還在私地里,暗暗起誓,與簡書同生死,共進退,可謂搞笑極了。
今年年后,隨著簡書的一輪改革,讓我感覺江河日下,再無可戀。
簡書廢了最讓人期待的一個專欄“首頁推薦”。
沒有了首頁推薦,完全用一些數據庫里的死東西,來一波既看不到,也弄不懂的所謂智能推薦。
平時我就是一個比較懶惰之人,再次時間和精力也不夠,最重要的,我還窮,沒有參加平臺需要投資的任何活動。
我看書讀文,選擇性比較強,基本上只喜歡讀些名家的,至于在平臺和我一樣努力的同行,也就看幾個相對覺得親切一些的。其他成千上萬的寫作者,都被我忽略。
簡書改革之前,我只是專心致志的在簡書碼字,被簡書的編輯慧眼識珠,有選擇性的推薦給讀者,收獲滿滿的華麗數據。
讓我真正感覺,簡書確實是一個喜歡寫作 ,愛好文學創作的人,心中的最美伊甸園。
可改革后,如今需要的智能推薦大數據,到底從哪里來?
聽有熟悉平臺操作的朋友講過,所謂的大數據,就是電腦統計你在平臺的一些互動項目,得出的結論。
這點是我短板,讀都讀得極少,更別說喜歡和評論了,幾乎與平臺沒有互動,何來華麗麗的大數據?可如今文章在平臺的推薦,主要參考點就是大數據。
沒有被推薦,也就不奇怪了。
拿出來的文章,自然都成了自嗨作品,門前冷落鞍馬稀,寥寥無幾的到訪者,可能只是禮貌性的回訪而已,是游離在平臺推薦之外的有些人。
有人說過,成功,平臺的作用很重要。
要想繼續有些寫下去的動力,光靠心中那個執念,可能不夠。別人的喝彩和吶喊,絕對很重要。
喝彩和吶喊,完全來自自己的自嗨,感覺不夠大聲,唯有來自千千萬萬的讀者,聲音才能震撼人心,催人奮進。
在平臺,如果文章,長期都是無人問津,無聲無息,我想,誰都不會淡定。
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不可能不在乎一些世俗的東西(是圣人,又另當別論),譬如文章的閱讀量,喜歡數,評論。
可現在,我感覺在我這里,都已經是稀罕物了。
近幾天,我發的幾篇文章,所有的數據加起來,就沒有超過兩位數的 ,叫我如何做到心若止水?
雖然經常告誡自己 ,不要被一些表面化的東西,迷失本心,可每次看見這些無人問津的文章,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做了一個傷心的人。
我手寫我心,我心傷我文。
傷心之后,我問自己,到底怎么了?讀者都去哪里了。
靜下心,再來平臺,究其原因。
反反復復,找過來找過去,終于有所收獲,原來所有文章能吸引眼球的人,都是在平臺有所投入的一群人。
參加平臺的各種線上線下活動,參加平臺的各種培訓寫作營,參加平臺的各種購買活動。
這樣平臺,才會把你文章加入智能推薦的大清單中,于是,閱讀量有了,喜歡數有了,評論區亮了,喝彩和吶喊,在你身邊如雷貫耳,你不邁出前進的腳步都不行。
如果沒有這些,一切免談。
像我這樣一毛不拔者,不再有讀者,也就正常了。
我經常看到還有如我這樣傻傻的人,還在從自身找文章不被待見的原因。
其實,我只看到了一點。
簡書不是慈善堂 ,也只是一個需要營利的企業,終究還是沒有逃脫名和利的束縛 ,露出了它本來就需要的面目。沒有真金白銀的付出 ,即使你是一個寫作者 的圣教徒,也只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過客。
悄悄而來,悄悄而去……
其實所謂文學的春天,只是一種假象,根本對于我來說,更多就是傷害。
讓我一次又一次迷失本心,患得患失,復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