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游記散文《徐霞客游記》中,曾記載了一件頗為慘烈的打劫事件
文\常清君
?
鄭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體平臺發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專業知識、自身經驗以及人生閱歷等,經過獨立思考后,認真撰寫并反復修改的原創作品。
?
常清君導讀一:古代游記散文,是中華旅游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有一般散文的共有特征,又有游記散文的獨特風格。其字數不拘,形式不一,內容或純粹紀實,或寫景抒情,或由此發議。
其實,人生本就是一次長途旅行。
????常清君導讀二:如若提及中國古代游記散文,則《徐霞客游記》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過去的、具有豐碑里程意義的地理類名著。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根據自己長達三十多年、在中華大地上的旅行經歷而撰寫的一部游記散文,全書達六十余萬字,書中對其所到之處的地理、水文、地質、動物、植被以及山川源流、風土文物等情況,均做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
常清君導讀三: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其一生足跡遍及今中國16個(一說21個)省、市、自治區,他曾立下壯志豪言:“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被稱為“千古奇人”。
在常清君看來,徐霞客一生的旅行經歷,既是身體的旅行,亦是心靈的旅行,既增長了見識,豐富了閱歷,更洗滌了心靈,領悟了人生。
常清君在此順便說一下,每年5月19日的“中國旅游日”,就是以《徐霞客游記》首篇《游天臺山日記》的開篇之日(即5月19日)命名確立的。
在徐霞客一生30多年,26次出游,行程9萬多里的旅行中,曾多次遭遇炊斷糧、被搶劫等險情,而尤以湘江遇盜所受的損失傷害打擊最明顯最慘烈。
此次被劫事件詳細記載于《徐霞客游記》中的《楚游日記》之《湘江遇盜門記》中,常清君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閱讀了整篇原文,看得觸目驚心,既擔憂憤慨又心痛惋惜不已。
一、乘船夜晚遇盜賊
事情發生于明代末期崇禎十年(1637)的二月初十,徐霞客與僧人靜聞等一行乘船離開湖南衡陽,于十一日泊于新塘站附近。
一群當地盜賊埋伏在船舶周圍岸上,先以一個十四五歲的男孩為誘餌,深夜時分在靠近徐霞客所乘之船的岸邊,哀嚎啼哭了好幾個小時之久,終于引得十分善良的僧人靜聞離開船只,主動到岸上去尋找這個男孩,詢問他為何哀嚎啼哭?
男孩謊稱自己只有十二歲,是某一宦官門下的人,因為這位宦官經常酗酒之后,拿棍子毆打責罰他,因此逃了出來。靜聞好言安慰他,并勸他最好還是重新回去,至少有個安身之處,而那個男孩不為所動,不久之后就居然躺臥在岸邊,裝著睡著了。
等靜聞返回登船不久,就見一群盜賊舉著火把,拿著刀槍,喊叫著沖入船上在人群中肆意砍殺,洗劫財物,(估計是那個被派來作為盜賊團伙探子的男孩,回去通風報信了),打劫之后、離去之前,又放火將整只渡船燒毀。
徐霞客在情況緊急之下,慌亂中將自己所帶財物(裝在一箱子里)投入河中,自己也隨眾人跳水及時游走,才免遭盜賊砍殺,得以幸存。
但其所攜帶的隨身東西,包括錢財、衣服,特別是一些十分珍貴的手稿、手跡(既有自己的,也有他人的)、古籍、往來信件以及重要文物等,包括《名勝志》三本、《云南志》四本以及張公宗璉在明朝宣德初年擔負特別使命出使廣東時,親自撰寫的《南程續記》原稿,特別是《徐霞客游記》的合刻本十本等,要么被盜賊搶走,要么被盜賊焚毀。
二、善良邪惡見分曉
在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中,人性的善惡顯露無疑,有未遭盜賊搶劫的周邊船家,趁黑夜掩護將徐霞客所帶貴重綢緞衣料等偷偷據為己有;有對岸船家任憑遭盜賊砍殺搶劫的人們慘叫呼喊(在盜賊們已經確認離開后),卻視若罔聞,始終未劃船過來,見死不救……
也有同行的僧人靜聞,在生死存亡之際,主動選擇不逃走,而是留在船上,冒著可能被遭賊刀砍火燒的危險,向盜賊哀求保留徐霞客等乘客還來不及扔入河中的其他珍貴物品,盜賊見其是一僧人,所欲救護的箱子中也都是書籍等物品,便放了他一馬。
在盜賊將船只洗劫一番,放火焚燒之后,正準備離開之際,靜聞和尚又跳入冰冷的水中,潛入水底(可能他之前看到了徐霞客將其中一只箱子扔入河中的情景),打算將那只箱子撈上來,盜賊們聽見水響,以為有船中乘客返回來了,便又重新登上船查看,看到是靜聞和尚在打撈水中之物,便惱羞成怒,用刀槍刺了他幾下,然后一哄而散。
即使在受傷的情況下,靜聞和尚依舊一方面通過哀求盜賊允許保留船上物品,另一方面多次跳入河中潛入水底,將包括徐霞客扔入河中的那個箱子,以及船上其他人的幸存財物救護打撈了出來。
當看到幸存下來的人們饑寒交迫,靜聞和尚又再次潛入水底(看來他不僅善良,而且水性極好,但這卻加重了他的傷勢),打撈上來一口鐵鍋和一些濕米,生火熬粥后分發給大家吃。
也有好心的乘客和船家,看見徐霞客因為隨身衣服要么被盜賊搶走,要么被其他船家偷走,導致其赤身無寸掛,難以離開此地,而將自己身上穿著的內衣、單褲,脫下來無償贈給徐霞客。
此次遇盜事件中,讓徐霞客最為憤慨的,反而不是那些盜賊們,而是一位姓石的同行人,他不僅沒有絲毫感謝奮不顧身為其救護打撈出來隨身物品,并一直在船上等候這些物品的主人前來認領的善良的僧人靜聞,還反而破口大罵是靜聞和尚與那些盜賊們事先串通好,設下圈套,假裝好心去問詢那個為盜賊當探子的小男孩,并還打算把自己的物品藏起來據為己有。
三、不幸遇難一摯友
少有在文中大發議論的徐霞客,這次卻義憤填膺地寫道:“不知靜聞為彼冒刃、冒寒、冒火、冒水,奪護此篋,以待主者,彼不為德,而后詬之。盜猶憐僧,彼更勝盜哉矣,人之無良如此!”
這段話翻譯為白話文的意思就是:(這個人)不知道靜聞和尚為了他,冒著被盜賊的刀劍所刺傷、冒著被夜晚的寒風所吹刮、冒著被盜賊放火所燒傷、冒著被冰冷的河水所浸濕,一直守護著這些箱子,以便等待其主人來領取,他不僅不感謝別人的恩德,反倒去辱罵(誣陷別人)。(即使是)這些盜賊們都還同情靜聞這位僧人(沒有當場殺死他),這個姓石的家伙簡直比盜賊還更狠毒啊,(我真沒想到)一個人喪失良心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啊!
常清君讀到這里,也不禁對這個人的行為舉止心生憤慨蔑視之情。
常清君寫到這里,又不禁想起了當代詩人舒婷那首《也許》中的詩句:
也許燃盡生命燭照黑暗
身邊卻沒有取暖之火
……
也許為一切苦難疾呼
對個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這位善良的靜聞和尚是江蘇江陰迎福寺僧人,明崇禎九年(1636)隨徐霞客南游,欲前往朝拜雞足山(又名九曲山、青巔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城西北方,宋代僧人慈濟曾在此修行。常清君注)。沒想到這次途經湖南湘江之時遭遇盜匪,身受重傷,后不幸去世。
在靜聞和尚臨終之前,曾托付徐霞客將其骨灰帶至雞足山安葬。徐霞客信守對這位摯友的承諾,此后步行萬里,將靜聞和尚的骨灰背至雞足山安葬,成為千古流傳的友情佳話。
四、初心不改續西行
這件遇劫事件發生之后,徐霞客重回湖南衡陽,卻已身無分文。
他想起了在當地官府任職的江蘇老鄉金祥甫,便去其家里找他,這位老鄉聽了徐霞客所述遭遇盜賊的經過,也感到吃驚和悲傷。徐霞客打算讓這位老鄉做擔保人,向其任職的官府借幾十兩銀子,繼續向西旅行,老鄉坦言其所在官府無銀兩可借,建議徐霞客先回江蘇老家,他再通過在老家的人脈關系,為徐霞客籌措繼續旅行的相關盤纏費用。
但徐霞客擔心一旦自己返回老家后,妻子、兒女等家人知曉了他這次又遭遇盜賊的事情,而且情況如此嚴重,肯定就不會再讓他出來旅行了,因為這個時候的徐霞客,已經是年過半百、滿50歲的年紀了,在古代早已屬老年人范疇了,所以懇求這位老鄉務必想辦法,在當地為自己籌措相關費用,以便自己能夠立即踏上下一階段的旅程。
這位老鄉為徐霞客的這種堅定信念和不屈意志所打動,答應了他的請求。
不久之后,已經年滿50歲的徐霞客,又再次開始了他新的向西之路,確切地說向云南進發的漫漫旅程。
寫到這里,常清君想起了歷史上另一位和徐霞客同樣偉大的旅行家,即唐代的唐玄奘(明代長篇章回小說《西游記》里唐僧的原型人物)在踏上西行取經之路上說的豪言壯語:
寧可向前西行而死,絕不后退東歸而生。
唐玄奘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徐霞客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常清君云:霞客亦可是俠客,旅行早已成修行。
常清君用心用情寫好每一篇原創文章,期待著您的關注、點贊和評論
原創作品,如若轉載等,請標明文章作者、出處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