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星期六,下午六點一刻。完成了一天的閱讀任務,合上書,換好鞋,背起包,去吃晚飯。放假,學校里的人明顯比平時少了很多,在去往北門小吃街的路上,三三兩兩的身影,或并肩或牽手,在泛白的路燈下穿過我的身影,熱鬧的交談,好似提醒我,今天過節哎!你怎么一個人了?
是呀!大家都往人群的中心聚攏,與祖國母親共舉杯,生怕自己被落單,為何我是一個人呢?“你不愛國嗎?你不喜熱鬧嗎?你不希望和朋友一起happy嗎?”我鄭重其事的問自己。
“no no no我怎么會不愛我親愛的祖國母親了,每次升國旗我站的最直了。我怎么會不喜歡熱鬧了,我是那個一個人呆幾分鐘就會渾身不爽的話嘮呀!我怎會不希望和朋友一起happy了,每次逛街我總會邀三五好友一起嘻嘻哈哈。”答案只有一個,此刻我希望一個人呆著。
牛奶喝咖啡唱:“越長大越孤單……”大概是兒時的搗蛋和青春的熱情,在時光里揮霍過猛,所以這分這秒的的我最適合待在安靜中吧!
研一的新生活并沒有多少的新奇,只是換了一所更加自由的大學而已。同專業的同學,回家的回家了,沒回家的約著一起去吃飯K歌了,并不是大家刻意留我一個,我只是對過節的欲望越來越沒有那么強烈了,那因過節而多的種種儀式也就沒有興趣去參加了。確切的說,過節對于我來說是更好的看見自己,擁有自己的好機會,大家都從我身邊撤離,去往節日的廣場,我便占有了一整片屬于自己的天空,這里沒有任何的喧囂,我不需要將眼睛和耳朵交給任何人的表情和言談,我將它們統統放回心靈,我需要看清楚、聽清楚自我世界的所有色彩和言語。
記得,高中時的一節作文課上,老師讓我們討論“你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問題”,當時年幼的自己對此問題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全當它是一個云里霧里的哲學命題。那么多鮮活、熱烈的青春時光,被自己如飲蜜糖水般,毫不珍惜的飲掉了。那么多來不及完成的夢,眼睜睜的看著時光將它們一一埋葬,連墓志銘都來不及為它們寫下。若成長還有什么禮物送給我的話,那便是一顆珍惜時間的心。青春的尾巴一天比一天干癟,我如生命垂危的病人般,心里急切的想著還有那些愿望沒能實現,還有什么遺憾需要了卻……生怕一不小心被上帝帶走,我連和人生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如果一個人足夠的認識到時間的稀缺,并清楚地知道在這稀缺的時間里該怎樣去了卻自己的心愿,他應該對“熱鬧”會有不一樣的認識吧!
直到現在,我也才算真正理解到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寫下:“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時的心境。在有限的時光里,掃凈心靈的塵埃,安安靜靜的為自己寫下一張夢想清單,用行動去填充每一寸時光的罅隙,如此,怎還會感到孤單了。“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將未來的圖景深深地刻在心里,然后朝著它的方向與時光賽跑,只怕“孤單”想入侵,也是不能的了。追夢,不是非得將自己與世隔絕,只是更清楚自己什么時候該干什么,傾聽自己的聲音,不茫然無措、不隨波逐流。
一個人,在顧客稀少的面館里,為自己叫了一碗番茄雞蛋面,滿足的喂飽肚皮后,繼續一個人背著包,去快遞寄存處為自己拿昨天買的書,然后一個人返回宿舍,路燈將我的影子拉得更長了。
這是我一個人的十一假期,我卻比任何一個熱鬧非凡的假期都過得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