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名為@小紅回村種地了的博主火了。95后的他,在大學畢業并在外漂泊幾年后,選擇回到家鄉村莊,當起一個守護家鄉的“新農人”,在村里“同時打幾十份工”。
很多網友看過他的視頻內容深有感觸,也有很多像小紅一樣的人,他們見過世界之大,嘗試過很多種形態的人生,卻最終選擇回到自己出發的地方,與曾經的自己和解,并重新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人生的發力點。
今天的《夜讀》,我們約了小紅聊聊他的故事。以下是他的自述:
@小紅回村種地了
當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窗外就是村子的月光,正明亮。
農村父母最不希望的,大概就是自己的孩子成為農民,而我如今站在地頭,和父母肩并肩,成為了一個農民。農村的陽光曾曬干麥子,曬黑種麥者的面龐,如今,這道陽光踏踏實實打在我的臉上。
《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如果沒有讀那么多書,不知道雙水村外還有一個大世界,或許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沒有煩惱的莊稼人。而我恰恰相反,正是因為讀了很多書,思考得多了,見識了外面的大世界,才回到了我的“上山東夼(kuǎng)村”。
我曾為了不成為父母那樣的農民,十六年寒窗苦讀,直到大學畢業。
2019年,畢業后我在CBD上班,進入了一直憧憬的寫字樓。三個月后,我在這棟寫字樓里,寫下了我的辭職報告。
在那之后我就像病了。我開始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二十幾年,我沿著那條曾經認定的路奔跑,卻失去了方向。為此我去看過心理醫生,醫生說我沒有生病,只是煩惱太多。煩惱,遠比生病還要難纏,因為煩惱無藥可醫。
后來我又找過兩份工作,做過網課語文老師,也做過編劇,全和理想有關。我的理想有兩個,要么成為老師,在黑板上寫字;要么成為一個創作者,在書本上寫字。再后來,我就又辭職兩次。
走投無路之下,我開始為我的煩惱尋找罪魁禍首。理想沒錯,工作沒錯,我也沒錯,我想,我只是與外面的世界“水土不服”。最后,我踏上了回村的路。
回村那天我很高興,坐在大巴車上,感到風從村子而來,那樣溫柔。但是我忘了,村子也是這現實世界的一部分,不是世外桃源。父母沒有狠狠地罵我,但他們臉上那種深深的失望,遠比言語更沉重。
我能夠理解他們。在他們看來,我從小就是聽話的好孩子,鄰居家教訓孩子,常告誡他們以我為榜樣。但這個榜樣,如今竟然成了“壞”榜樣。
父母常說我丟人,叫我除了上山干活,不要走在街上,因為別人看到就會笑話我,也笑話他們。這次我依然選擇聽話,直到有一次我見識到,農村的產物是如何走出村子。
那是鎮上的一次大集,我看到鎮上快遞驛站的門口堆滿了箱子,上面畫著我每天在種的東西——蘋果。從快遞老板的口中我得知,那是外地的孩子們在幫家里賣蘋果,竟然能賣那么多,堆起來,小山一樣。
可能是找到了能做的事,也可能是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的價值,我開始幫家里賣蘋果。那是我第一次切實體會到上大學的好處之一,就是有天南海北的大學同學。我的大學同學們開始買我的蘋果,一共只有幾十箱,但我是那樣高興。
我的父親母親都是老農民,沒有什么學問,也沒有什么開明的思想。對我的選擇他們不理解,但盡可能地包容和支持。我觀察到,盡管我一天只能賣幾箱蘋果,但是他們放著自己的事情不做,也要先幫我打包。
回村第二年,我開始在網上賣家里的蘋果和櫻桃,從此我賣得更多了,也有了新朋友。他們都是我的“客戶”,但也是我的朋友。我們有一個小小的微信群,我們總在里面開玩笑,我叫他們股東,他們叫我董事長。去年他們還說要給我寄各自當地的特產,我感動壞了。
想要獲得父母的認可,最好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拿出成果。去年,我把家里一萬五千多斤蘋果都賣了,把家里三千多斤的櫻桃也都賣了。我幫二叔賣完了桃子,幫二姑賣完了沒人收的秋月梨,盡管數量都不多。忙的時候,快遞貨車每天來村里,拉我裝好的快遞,轟隆隆經過村口時,父母終于在村里挺直了腰板,看向我時,眼神中的驕傲沖淡了失望。
此外,我也發現了更多有意義的事。
在農村,50多歲已經算是年輕人。我回村四年了,如今父母60多歲了,他們依然算是村里的年輕人。但現在村里有了一個真正的年輕人,那就是我。
我在村里打著許多“工”,我是電視維修員,雖然基本只是按幾下遙控器就修好了。電視是農村最重要的東西,在夜晚,農村的老房子里,往往只有一個老人和一臺亮著的電視機。
我也是手機維修員,主要幫忙搞定充不上電、連不上網之類的簡單問題,但他們每次都如釋重負般說著謝謝??萍既招略庐?,挑戰著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好在現在有了我。
我也是快遞員,是出租車司機……我順手做著許許多多小事,解決著他們生活中的“大”問題。
其實每個村現在都有年輕人。視頻火了后,遇到他們,他們和我說起我的視頻,總會感嘆,他們也做著和我相同的事,只是不會表達。在農村,我可能是被最多人知道的那個年輕人,但絕對不是為農村做得最多的那一個。
我不喜歡“留守老人”這個詞,盡管老人們有時需要幫助,但他們都很有尊嚴地活著。兒女在外,他們堅守著自己的生活。盡管七八十歲了,或多或少,他們仍在耕種,沒有放棄自己的土地。農村人總喜歡穿迷彩服,我以前不理解,現在我想,他們與土地搏斗,也是值得敬畏的戰士。
回想四年前那個需要看心理醫生的我,我仍對如今的美好生活感到不可思議。如今的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不再迷茫。
我的生活就是土地。而土地,種下什么就結出什么,只要你耕耘,它就一定會給出回報。
“人生的路究竟該怎么走?”相似的問題,很多年輕讀者都曾在評論區問過。但在這里“我”想說,就像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溫度和土壤,人生從沒有固定的模板,也沒有一條“大家都在走,所以我也要走”的道路。
“你的人生是曠野”,從不是一句空話。有時,構成我們前行阻礙的,往往是我們自己——是對價值的判定,是對成功的定義,是對他人眼光的在乎,以及對幸福的刻板印象。
人生從無定式,沒有任何一種人生不值得去過。所以,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我們不妨更加輕松,也更加大膽一點。覺得心動就試一試,覺得辛苦就停一停,覺得不開心就換個方向,覺得還不錯就多留一會兒……而夢想是有柔韌性的,換個角度也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