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了《內驅型成長》中的“帶著同情心與自己交談。”挺有感觸的。小貝在幼兒園時期也會有自貶言論,或者說對自己沒有那么肯定的言論。比如他會說:“我就是個挺差的學生。”當時我聽了很震驚,問他:“怎么會呢?誰說的呀?”他說:老師說的。然后我就進行了一番解釋,向他說明這種觀點的錯誤。
然而,《內驅型成長》一書中說了:先不要急著和孩子辯解,這事實上是個自我控制上的問題。強加于人的智慧可能會讓他們更固執(zhí)于自己的負面看法。
好在后來,我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學著把控制感、自主感交還給孩子。他的自信心一步步才提高。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他的成長,從一二年級時候容易情緒激動到后來的易于接受。看到了他慢慢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并從中獲得快樂。也看到了他對學校生活的各種喜歡。當他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感的時候,他才能把力量都集中到去按自己的節(jié)奏盡情體驗每件事情上。這個過程中,他得到了父母的接納,他也就逐漸越來越接納自己了。
在這部分的親子對話中,書中提出了兩個建議。
一:和孩子說:對這個問題,我有不同意見。這個說法相對于我們平時經常會說的:“你不對!”好像感覺有點不同。先說出“你不對”,上來就否定了對方。如果說我有不同意見,這個沒有指責對方的意思。
今天早上小貝和我說,昨天在學校看的“未解之謎”,有一個人能漂起來,科學家現在無法解釋這個現象。我說:這個事情,我有不同意見。我接觸的知識里認為這個是不會實現的。要不然,今天你去學校后,重點把后面的科學解釋再看一下,回來咱們再討論。他就愉快的答應了,說他把那個人的名字和地址都抄下來,回來給我看。當下的體會是,我說有不同意見時,我倆交流中沒有對抗情緒。
二:采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要比采用第一人稱自我對話強大的多。真是不謀而合,以前我在寫日記的時候用過這種方法。比如,我的第一人稱說法是:“我今天感到了不開心。”第三人稱說法是:“小貝媽今天感到了不開心。”后一種說法能讓自己更冷靜、更客觀的看待問題,而不是陷入自我否定。之后我把這個方法教給孩子,讓他跳出自己的小圈看自己。
【發(fā)現孩子的三個閃光點】
1:孩子每天上學都很開心。說明他在自己調節(jié)著學校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目前來說是順暢的。我為他的這點努力點贊。
2:孩子昨晚又是八點半過了才開始做英語聽力作業(yè)。我讓他自己安排時間。因為他想作業(yè)后再看兩集昆蟲總動員,所以作業(yè)完成的很快,質量也不錯。重點還是用心集中聽了,所以快。以后繼續(xù)放權,繼續(xù)讓他自己調節(jié)。
3:孩子有點小潔癖。我建議他放低要求。昨天他把掉在桌縫里一個星期的筆撿起來,說簡單擦一遍就可以了。問我這樣降低要求是不是也算閃光點。我說當然算了!親子溝通順暢的時候,孩子其實挺善于接受家長的意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