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聚合與分類這個生生不息的循環過程中,今天的IT市場已進入到關注IT產業生命力的新時代,打造“生態系統”已稱為巨頭們的核心策略。
全球金融風波直接影響著國際廠商中國合作模式的激變,外企“生態”戰略已全面布局。“生態”即意味著正面、積極、和諧,它是一種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而生態系統則體現的是營造者的戰略高度與智慧。IT巨頭們著力打造生態系統,全面導向中國合作伙伴,加速向中國企業輸送持久生命力的產業基因。
“過去,SAP其實是一家傲慢的公司,主要發展高端伙伴,現在開始放下身段,拼命發展中間層以擴展其中國力量。”其中國合作伙伴如此評價說。
IT絕不是由某一個單一的尖端技術所能或者主導。正如某IT區域總經理所言,“大者恒大”的馬太效應將繼續在中國信息化領域演變。構建自己的商業生態環境,且擁有雄厚資源實力及參與諸多重要項目,這才是王道。
在完整的技術及資源整合路線規劃中,通過強大的財力物力等全方位投入,外商在中國業務的發展軌跡首先對中國軟件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受到SAP、Oracle所構建的生態體系戰略影響,國內主流追逐外商戰略思路構建“生態“系統成為潮流。
在中國,最早由馬云提出“生態圈”這一概念。
互聯網的頂級競爭,就是生態圈競爭。馬云在提出要建立阿里生態圈之后,生態圈一詞迅速火遍互聯網,巨頭們紛紛表示要建立自己的生態圈。與生態圈相似的傳統詞語有很多,比如“相關多元化”、“打造產業鏈”、“商業帝國”,卻都不如“生態圈”來得寓意深刻貼切。
所謂生態圈,就是發起者為了促使企業在邊際效應極低的互聯網進一步發展,防范競爭對手,培育新的盈利點,通過并購、聯盟、開放等形式,橫向進行擴張,縱向進行深化,建立起來的一個循環商業競爭體系。
生態圈和單體企業有其較大區別,其著重點不在于某個項目的利潤回報,而是整個體系的核心競爭力共同提升,做大規模,做深行業,但最后反映出來的仍然是更好看的財務報表。
生態圈作為互聯網商業的頂級發展模式,很有春秋戰國的味道。前有傳統企業被顛覆之鑒,互聯網巨頭也恐慌著被新生力量所顛覆,與其放任野蠻生長,不如將其納入麾下,也是一個重要考慮。大吃小,強并弱,最后形成行業中屈指可數的戰國七雄。
與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行業輕資產屬性更強、切換成本更低,用戶資源拿過來就能馬上使用,整合起來更加迅速。所以我們看到,近年來互聯網巨頭的“合縱連橫”花式整合玩得是風生水起,大型并購、聯盟時有發生。
那么,什么樣的經營組織才具備構建生態圈的條件呢?
1. 主流區域行業格局基本劃分完畢,形成數家業內寡頭。否則諸侯混戰,價格、標準、認知各不相同,口水戰四起,那是火藥桶和娛樂圈,不是生態圈。
2. 各寡頭具有充足的資金實力,或者有強大的外來資本和金融杠桿作為支持,否則不足以跑馬圈地進行資源整合。就算盈利能力尚可,但滿足現狀,最后也只能被別人生態圈。
3. 具備大量的活躍用戶數據作為基礎,支撐信息流、人流、資金流、物流的不斷循環。
4. 主營業務類型不要求高大上,但須具有重復性消費特點,否則無法實現快速循環,遇到行業周期變動可能就會中途夭折。
國內生態圈的成功應用案例
在國內的互聯網生態中,BAT生態圈算是物種最全、最有生命力的生態圈,旗下成員產值要是全部加起來,估計要占到整個行業的二分之一以上。
BAT,也就是百度、阿里和騰訊的簡稱。他們在占領了行業中利潤最豐厚的電商、社交、搜索領域之后,迅速伸向了蓬勃發展的細分領域,并將各細分領域中的前三名牢牢地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
他們的生態圈覆蓋了物流、打車、旅游、外賣、電影、百貨、金融、娛樂、教育、體育、醫療、云計算等細分領域。一方面,他們幾乎統一了大半個互聯網;另一方面,讓傳統領域的巨頭和壟斷利益既得者焦躁不安。
阿里生態圈
阿里巴巴依托電子商務平臺的強大力量,連接起中小企業、自主創業者和消費者,打造生態型企業商務供應鏈。其中龐大的用戶群和平臺優勢是企業構建生態圈的有利土壤。
阿里生態圈
而后又想到前陣子熱議的樂視,其生態圈有人稱之為“樂視專賣店”,那只是樂視自己的生態圈,一個品牌、一個企業力量有限,所以支撐起整個生態圈會比較艱難。
大數據是關鍵
阿里成功的關鍵在于大數據。
淘寶、天貓的用戶數據為支付寶作為第三方支付的發展提供基礎,又延伸至旅游、娛樂、游戲、視頻、零售等各個領域。傳統行業又反過來促進電商主營業務的持續發展,比如入股恒大足球,看似跨得太大,實則借助中國足球崛起之風,以更低成本、最強勢能傳播了企業品牌。
這些成員就像阿里的神經,接觸到市場的各個角落,感知和采集大量信息,然后又將信息傳回中樞系統,最后沉淀越來越多的數據。一旦具有了數據,就可以進行挖掘分析,掌握多個行業動向,從理論上說,就具備了進入更多行業的技術基礎。
百度的策略也非常明確。
以無人駕駛為例,AI算法,超強的計算能力集群,對BAT這樣級別的公司都不是門檻,唯一的門檻在于數據,以及因為數據的增加而持續產生的能力提升。
所以,百度為廣大汽車和交通生態中的合作伙伴提供免費無人駕駛解決方案,越多的車輛使用百度的技術平臺,就能獲得更多的數據,以及通過數據,持續訓練自身的無人駕駛水平。
一旦這個閉環形成,阿里,騰訊,華為,谷歌等公司想替代百度將遭遇兩重門檻:
1、大規模的車輛已經在使用百度的無人駕駛平臺了,替換需要成本,包括研發成本和對用戶習慣的顛覆。
2、百度依托大量的數據,持續提升自身能力。包括感知方面的CV(計算機視覺),交互方面的NLP(自然語音處理),進一步完善3D高精地圖,以及利用大量的駕駛行為提升無人駕駛能力。同時也提升了百度的AI水平。
在逐步消滅競爭對手之后,百度對整個生態系統將具備制定游戲規則的能力。比如芯片供應商,感知模塊的硬件供應商,通訊模塊的供應商等等,都需要聽百度的招呼。
其實就實體經濟而言,“生態圈”的實質應該是企業的多元化戰略、行業的橫向整合,還有傳統企業的業務轉型。當下“生態圈”的構成,不只是業務板塊的簡單疊加,而更應該是圍繞企業發展更為實質性的目的。
而以大數據為核心,纏繞流量、內容、商業三個板塊才是企業想要打造的生態圈的本質。
正如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何小鵬所說:“成功的生態基本上都是把流量數據跟商業解決的非常好,能夠讓大量的內容廠商、服務廠商、制造廠商能夠在這生態上共贏。”
IT運維生態圈
在互聯網無處不在的今天,搭乘著互聯網這輛順風車,IT設備也被最大限度的普及,幾乎所有的政府職能部門與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IT設備,所以便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將來,不會存在IT企業與傳統企業之分,一切企業都將是IT企業。
其實在最初,IT運維服務僅僅是一種售后維保服務,而非一種產業。隨著IT設備和軟件的多樣化,IT系統的建設和維護越來越復雜,并且IT系統上線后的服務周期很長,遇到問題一定要有人出來解決問題,于是靠著IT運維服務的專業運維服務商們便出現了。
運維服務商各個技術人員術業有專攻,對各自負責的IT系統了如指掌,實力直逼原廠商的技術人員,而相對低廉的服務費用又成了對位原廠商的最大優勢,這便給專業運維服務商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
而今,云時代悄然來臨了,運維服務也被搬到了云上,即為運維云,運維云的出現帶給了用戶以及運維服務商最大的便利,服務商不需要24小時駐扎在用戶現場,用戶也不需要出問題時通知運維服務商,通過運維云,實現了隨時隨地提供運維服務的可能。
而隨著IT設備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形成規模化,專業的IT運維工具便成了每個IT運維人員迫切需要的東西。于是SaaS便應運而生了。
SaaS:新智能背景下重構各個領域的生態系統
什么是SaaS?SaaS其實是在新智能時代背景下重新構建各個領域的一個生態系統。從理論上來講,SaaS跟之前的軟件在服務提供和功能上來說沒有本質區別。而軟件和服務在理論上來講同樣也沒有本質區別。
但為什么SaaS現在這么火?能引領一些創業新方向呢?這源于SaaS交付形態差異的核心,基于這種形態差異,SaaS開始大量替代一些傳統公司。而SaaS形態差異的誕生,則開啟了一個新智能時代。
如果企業將數據和客戶關系放在云端,那么這些數據就可以進行多維度的打通,最后其構建的則并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服務和產品,而是重構一個生態系統,并且相關企業各部門之間也可以通過SaaS來打通。SaaS可以重構某個垂直行業的供應鏈,而這可能會使得整個行業生態系統的上下游都發生改變。
ServiceHot全力打造的ITSOM企業級應用SaaS平臺,為企業提供更加協同、移動、社交、社交的服務管理企業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