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岳武穆《小重山》,敬重將軍,不敢亂改。
秋夜涼如水,冷月灑銀輝,草叢中,寒蛩聲起,在岳飛聽來,卻孤寂悲涼,炫斷有誰聽。寒蛩就是蟋蟀,俗名蛐蛐。蛐蛐兒很常見,不管是家中,還是野外,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到處能聽到它的叫聲,見到它的身影。蛐蛐一般個頭不大,比花生米還小,多黑褐色,后腿粗壯,有長觸須,兩個大牙,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前翅舉起,左右摩擦,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每年8月開始鳴叫,10月下旬鉆入地下,停止鳴叫。
斗蛐蛐是一項古老的運動,過去,北京的達官顯貴,八旗子弟都有好這個的,蛐蛐兒籠,罐子,甚至蛐蛐兒本身,都有講究,有的價值不菲。山東寧津的蟋蟀英勇善戰,曾被列為貢品。斗蛐蛐分勝負,甚至賭家產的都有。山東老鄉蒲松齡在淄博柳泉賣茶寫書,也許是受了寧津蛐蛐啟發,在《聊齋志異》中寫出一篇《促織》,講的是斗蟋蟀引發的悲喜劇。
歷史上,也確有南宋宰相賈似道因玩蟲而誤國的記載,把半壁河山斷送給元軍。這個斗雞走馬、飲酒宿娼,還常與群妾伏地斗蟋蟀的“權臣”,把玩樂做到極致,寫了一部《促織經》傳世。
秋夜的草叢中,還會有另一種鳴蟲——螽斯,也是靠翅膀磨擦發聲。螽斯俗名紡織娘、蟈蟈,是昆蟲“音樂家”。其鳴聲高低婉轉,比蛐蛐兒要好聽的多。
蟈蟈一般頭小肚子大,多數為綠色,在復眼內側有細長的絲狀觸角,上顎兩個大牙特別發達,粗壯堅硬,內緣常呈鋸齒狀。別看外形柔軟,他可是吃肉的,也非常兇猛,甚至同類相殘。
北京普通百姓愛養蟈蟈。冬日,懷中揣個蟈蟈籠子,喝著茶水,聽著它振翅鳴叫,那叫雅趣。乘車時,有些出租車司機也會隨身攜帶蟈蟈籠,甚至放在胸口捂著。你要是贊美兩句這叫聲好聽,他能滔滔不絕給你講半天養“蟲兒”的技巧。
曾經拍過一張黃花上的蟈蟈,找了好久才找到,傳完才發現更新已經晚了,過了零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