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梁寧
來源丨得到APP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最近幾乎所有的新聞都在講拼多多的假貨,這是媒體人的視角。我認同媒體對拼多多的批評,因為雖然觀點不能改變物質,但是所有人的觀點總有一天會重塑物質。
作為一個產(chǎn)品人,我們要思考的是,是不是只要賣假貨就可以成為拼多多?
所以今天我們的視角是看拼多多這家成長速度很快、很強的公司,除了假貨,還有什么?
需要說明的是,我不認識拼多多公司的任何人,沒有做過任何接觸,這只是從外部資料和我個人感受上來分析這家公司。
為什么說拼多多很強?我們先回顧一下過去三年,拼多多是如何發(fā)展的:
2015年9月,拼多多微信公眾號上線,兩周后粉絲破百萬。(這是怎么做到的?)
2015年11月,微信公眾號上線兩個月,沒有投廣告,用戶突破1200萬。(這又是怎么做到的?)
2016年1月,拼多多付費用戶突破1000萬,且單日成交額突破1000萬。
2016年7月,拼多多B輪融資,獲得來自高榕資本、IDG和騰訊的投資。(成為騰訊大家族成員,獲得微信推廣的優(yōu)惠和白名單)
2016年9月,拼多多和拼好貨合并,用戶破億。(證明來自微信的優(yōu)惠并不是拼多多快速增長的唯一因,京東、58、藝龍、同程等都獲得了同樣的優(yōu)惠)
2016年11月,日均訂單超過200萬,單日流水破2億。
2017年9月,用戶破2億。
2018年8月,用戶破3億,并且IPO。
如果這樣的成長速度不叫強,那什么才叫強呢?我們從這樣的成長速度中,可以學習到什么呢?
1
撐起拼多多的紅利
我曾經(jīng)有個觀點:一條大河一定不是憑空產(chǎn)生,或者是被一場大雨所成就的,它是由于山體運動、山勢走向才能成就一條大河。
一家很強的企業(yè)也是一樣,是有幾條大水一起灌向拼多多的河床,才有可能形成如今這樣的拼多多。
這些大河,就是撐起拼多多的時代紅利。
一個大的背景是我們所處的消費升級時代。在這個時代下,我們面臨的是新生活、新消費和新商業(yè),比如人口升級帶來的新用戶、微信帶來的新場景新服務、移動支付的成熟、以及物流的升級、信息的升級……
新生活要求新消費,新消費不一定能滿足新生活時會催生新商業(yè),新商業(yè)又會構筑新生活,從而產(chǎn)生從來沒有過的場景和消費能力,再次產(chǎn)生新消費……
這三件事情循環(huán)滾動,在底下不停迭代,在這樣的循環(huán)里,我們的世界被不停地重構,所有的東西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是什么樣的具體變化撐起了拼多多?
第一,淘寶商家外溢。
一條大河的產(chǎn)生是無數(shù)支流的匯聚,而做生意也肯定是先有賣再有買,所以對于拼多多而言,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成體量地獲得一大批商家。
其實阿里巴巴做了中國電商科普的工作,把那些完全對互聯(lián)網(wǎng)電商沒有概念的人拉到網(wǎng)上來。
比如說,阿里強悍的地推團隊有一項工作,就是去浙江類似于小商品城、皮革城之類的地方,找到一棟全部是都是一類商品的樓,從第一層開始,一個單位一個單位談起,談一年能夠把每個攤位談完。第二年再去談另外一棟樓……
當拼多多再成建制、成體量地獲取商家時,已經(jīng)不需要這么艱難的掃盲過程了,這些人已經(jīng)被阿里、美團的地推掃過無數(shù)遍了。
而由于淘寶的流量見頂,以及2015年開始的打假行動,商家出現(xiàn)了外溢。這些人要做生意,沒地兒去了,拼多多成建制地接受了他們。這就形成了一個紅利。
這件事情的本質,其實叫做“低端供應鏈和低消人群如何安放”。這就涉及到“價值網(wǎng)”這個概念,這是李善友教授教我的,是說成就一家企業(yè)的其實不是創(chuàng)業(yè)者,而是價值網(wǎng),是誰需要你。
淘寶商家外溢,有低消人群,即便我們把拼多多罵死,那么這些低端供應鏈和低消人群是否還存在?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他們總需要地方安放,只是這次他們集中安放點堆積在拼多多,成了一個大數(shù),讓大家嚇了一跳。
1)低消人群
在低消人群這件事情上,拼多多的崛起一定讓無數(shù)人都拍大腿后悔。
比如凡客的陳年,當年他跟雷軍一起做卓越網(wǎng),后來賣掉后輾轉了一下最后決定做凡客。我問他為什么要叫凡客。他說最討厭的名字就是卓越。那卓越賣書,提供的是精神消費,凡客打算做什么?他說,我要賣地攤貨。
陳年說,最真實的消費改變就來自地攤貨。地攤貨沒有品牌,所以沒有品牌溢價,用戶要的東西就是這個貨本身。其實凡客當年就是去品牌化的,衣服上的logo都極為低調(diào)。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東西跟商場里讓人一進去感到很貴的品牌完全不一樣,地攤貨完全不會讓人產(chǎn)生自卑感,而會讓用戶有優(yōu)越感。
所以你就知道為什么拼多多跟淘寶的用戶重合度是50%,而跟京東的用戶重合度極低了。因為“上京東,用點好的”,這個真是讓用戶挺自卑的產(chǎn)品。
換句話說,我自己在聯(lián)想工作之前,都覺得商場里東西太貴了,我應該買地攤貨,或者去動物園批發(fā)市場,這個地方才是我應該去的。
而低價的需求在當下依然是大多數(shù)。我們往往會被自己常關注的東西所迷惑,認為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網(wǎng)劇、電視劇、電影里,人人都光鮮,小紅書里的愛豆愛秀名牌,但2017年扣除北上廣深這些發(fā)達城市后,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不到2000元,這還不算供房子或者繳房租。
2)低端供應鏈
而說到低端供應鏈,就要說到2015年6月淘寶那次嚴厲的打假和7月京東拋棄了拍拍。在拼多多的商家快速崛起時,淘寶和京東是沒有辦法的,因為這就是被他們“拋棄”的人。
一切紅利的根基都是人口紅利。因為生意的本質就兩件事,機會和體量。人口紅利就是最核心的體量。
從消費側來說,大多數(shù)人的可支配收入就這么多,從供給側來說,誰能成建制拿到新商家誰就能抓到這個紅利,無論是被淘寶和京東訓練好拋棄掉的,還是新創(chuàng)業(yè)者和城市的新無產(chǎn)者。
我為什么會說到新創(chuàng)業(yè)者和城市的新無產(chǎn)者呢?
在2004年,淘寶剛開始時,在淘寶開店的人就是城市無產(chǎn)者,他們在城市里拿不到資源,租不起店面,只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找機會做事。但隨著淘寶越來越復雜,龐大和體系化,2012年后,流量就已經(jīng)見頂了。
如果沒有錢打廣告,學習這個系統(tǒng)的新創(chuàng)業(yè)者,只想用付出換得創(chuàng)業(yè)機會的時候,其實在淘寶已經(jīng)鮮有機會了。
低端供應鏈和低消人群的安放如果無法解決,產(chǎn)業(yè)沒有升級,即便把拼多多滅掉,社會仍然不會變好。
第二,湊單、團購古老而有效。
拼單、團購這件事并不稀奇,以至于拼多多出現(xiàn)時大家都不意外。但團購這么一件已經(jīng)被驗證過有效的事情,為什么在移動時代沒人干了?
2002年,我的朋友張京秋創(chuàng)立了愛卡汽車網(wǎng),最初的運營就是湊單模式。他們當時去寫字樓的辦公室、食堂等等認識人的場景里地推,說如果湊夠多少人,我就去地下車庫給你們上門貼膜。用了兩年時間,愛卡汽車就成為了發(fā)展還不錯的汽車論壇。
其實從人口結構上來講,拼多多最像的不是淘寶,而是以經(jīng)營尾貨起家的唯品會。
注:數(shù)據(jù)圖來自企鵝智庫
這是因為,對于一線城市人口來說,拼多多是消費降級,而對三到六線人來說,用拼多多是消費升級。
中國的物流倉儲并不集中,很多東西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中接觸不到,并且價格是一個絕對的體驗門檻。
比如千團大戰(zhàn)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會去吃一個從來沒吃過的五星級酒店餐廳,因為它打折了,以前覺得好貴不去體驗,突然有了團購就去體驗一下。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1)為什么千團大戰(zhàn)結束了?
這其實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千團大戰(zhàn)剛開始時,中國團購都是如王慧文(美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高級副總裁)所說,以位置為中心,提供服務團購。
但緊接著大家發(fā)現(xiàn),實物團購(比如團粽子、月餅)比服務團購(比如團餐飲、SPA)上量要快得多。這是因為商品團購不受位置限制,因此千團大戰(zhàn)都轉向了實物團購。而一旦上量,就能支付起廣告費用了,所以那時候分眾的電梯廣告全是團購廣告。
但這個時候王興作出了一個決策,不做實物團購,堅守以位置為單位的服務團購這一條定位。這就搞得美團當時的團隊非常痛苦,因為大家一出門就說到處都是競爭對手的廣告,顯然用戶量比自己大得多,自己很沒士氣。
那時王慧文到處出差安撫,但見到地方經(jīng)理對方就說,你什么話也別說了,先回答我一個問題,我們什么時候打廣告?
實際上,如果不做商品團購,就沒必要打廣告,因為服務團購撐不起廣告。對于王興來說,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選擇,如果一個地方團隊不認同這個定位,不認同這種艱難的生長模式,公司只能失去這個團隊。
但其實這件事美團看得特別簡單,也特別清楚。商品團購是阿里的事,這件事的本質是會員問題,王興不動的原因,是要守住他的范疇,等阿里出手。
所以,當聚劃算一推出,對團購網(wǎng)站核心會員的鎖定就變得極其簡單,因為阿里對京東都是二選一,何況是這些團購網(wǎng)站。
這正像《復仇者聯(lián)盟》里所說的滅霸,一頓操作猛如虎。你在一個領域里風風火火操作的時候,得了解在這個場域里有沒有滅霸。
王興守住了別人很難守住的服務團購,其他人都打了阿里的陣營,阿里推出一個聚劃算,其他團就滅掉了。
千團大戰(zhàn)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最后千團大戰(zhàn)的碩果實際上只有三家公司,一家是美團,現(xiàn)在是以外賣為主要業(yè)務,第二個是聚劃算,窩窩團曾經(jīng)上市,現(xiàn)在又退市了。
而2016年,聚劃算劃歸天貓,也就是說淘寶的低端商品不能再團購了,其實這又是市場讓出了一個巨大的門,而那時千團大戰(zhàn)突然消失了。
2)為什么只剩拼多多?
那我們再思考一個問題,實物團購的模式明明已經(jīng)被驗證過了,為什么突然之間整個場子里沒有人再做這個生意,而只剩下拼多多做了?
我覺得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所有創(chuàng)業(yè)者都被VC帶偏了。
2016年,中國的VC開始投消費升級,媒體跟著VC跑,誰能融到資就報道誰,這就形成了對這個市場的認知——2016年是消費升級的風口。
其實消費升級應該是一個持續(xù)10年以上的事,但2016年VC搞了人工智能的概念,2017年又搞了區(qū)塊鏈,如果真的跟著VC跑,那就真成豬了。而事實是,千團大戰(zhàn)后,一批VC死得很慘,所以大家對團購都不感興趣了,就是這么簡單。
但作為產(chǎn)品經(jīng)理,要回歸市場本質,而不是為了VC、為了媒體才做。當年淘寶一秒刪掉了24萬商家,把那些當年他們非常艱難才發(fā)展來的商家一下子砍掉,他們?nèi)チ四睦铮?/b>
而造假的商家往往比較活躍,曾經(jīng)撐起千團大戰(zhàn)的實物團購被聚劃算秒殺了,而聚劃算劃歸天貓,整個淘寶低端團購大業(yè)態(tài)一下子空出來了,這個大空門,被拼多多應運而生地補上了。
第三,三至六線人群上網(wǎng)。
新用戶的出現(xiàn),是由紅米為代表的低價智能手機普及,快速讓三到六線用戶上了網(wǎng),農(nóng)村互聯(lián)網(wǎng)的滲透率提升。
2017年,36%的農(nóng)村人口已經(jīng)成為了網(wǎng)民。當年12月,微信的用戶量達到了十億,這意味著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網(wǎng)民,緊接著微信支付開通了,支付問題得以解決。
十幾年電商發(fā)展,使得不需要到付,物流節(jié)點到鎮(zhèn)的單位幾乎已經(jīng)可以滿足所有村的購買需求。
這些曾經(jīng)是每一個電商公司起步時都難得要死的東線,如今變成了社會的基礎能力,也就是我所說的,點線面體的“體”在發(fā)生變化。
我是去年拜訪快手的宿華時第一次聽說拼多多,在他那里知道與快手重合度最高的APP就是拼多多,而拼多多為這些新用戶帶來了第一次團購。
第四,微信社交流量的崛起。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說了微信的社交流量,但并不能簡單地說因為抱了騰訊爸爸的腿,就成就了拼多多,這就是刻板印象。
正如基本上百分之百的主流經(jīng)濟學家都認為特朗普上臺,美國經(jīng)濟就要崩潰。而上周公布的數(shù)據(jù)里,美國GDP達到歷年來最好的增長,而下半年美國經(jīng)濟將強勢增長。
這帶給我們的啟發(fā)就是,你是在捍衛(wèi)一個刻板的經(jīng)濟學理論,還是回歸到一個簡單的商業(yè)常識。看待騰訊的流量也是一樣,給流量就能起來,這完全不具備任何操作意義。
拼多多的崛起,是他做了跟其他騰訊系電商不一樣的事。我們在下一部分會分析拼多多與其他電商的不同。
小結
拼多多滿足了上面的四個紅利,承接了淘寶的商家,沒有人做團購模式,三到六線用戶上網(wǎng),最后用社交流量,這些支撐起了拼多多。
而這背后的理論就是價值網(wǎng),成就企業(yè)的并不是企業(yè)家,而是它依附在其上的價值網(wǎng)。
2
拼多多
和淘寶、京東有什么不同?
拼單打折,其實淘寶和京東也做,拼多多跟他們有什么不同?
第一,起家的生意品類不同,基因不同。
一個人是從哪里開始掙第一桶金,他的習慣性的能力、思維定式、能力建設都會奔著這件事情持續(xù)夯實。
在拼多多排名前十的類目中,排到第一的類目是食品。而淘寶排第一的是服裝,具體而言是女裝。京東是怎么開始的?京東是賣3C產(chǎn)品,接著擴展到家電,現(xiàn)在又擴展到很多。
賣食品的、賣服裝的和賣電器的,這是非常不一樣的三個商家,所以他們的能力建設,人群和頻率也是非常不一樣的。
說到這兒,我為什么講拼多多還是很強?因為高頻打低頻。
Tips ??三級火箭模式
一般交通工具(如汽車、飛機等)都是一級燃料直接推動物體,而火箭是兩級燃料,第三級里放置衛(wèi)星。
對于火箭而言,一級燃料無法穿破大氣層,所以需要用一級燃料為自己制造勢能,而四級就會由于增加環(huán)節(jié)而變得不可控。
在商業(yè)上,常使用三級火箭來分析一家公司的降維打擊:
第一級,頭部流量,形成強大勢能。
第二級,沉淀某類用戶的商業(yè)場景。
第三級,完成商業(yè)閉環(huán)。
使用三級火箭模式的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越來越多,一個核心的特征就是高頻推低頻。這就是為什么微信如此生猛,因為它毫無疑問是極其高頻的東西。
回頭來看百度。PC時代,搜索是一個絕對廣譜且高頻的應用每個人打開電腦就會打開搜索,一天用五次,每次搜三個PV。這就形成了百度的一級火箭,它可以有效推動無數(shù)業(yè)務,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等。
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百度沒有像抖音這么高頻了,因為搜索是字典,需要時才會查一下。百度的問題就在于沒有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隨著時代的使用特性而提高核心業(yè)務的頻率,因此在這樣的信息場景里,推送肯定比搜索高頻,而今日頭條也就肯定比百度高頻。
為什么在分析拼多多的時候,我們要說這么多?
我是想說,一個生意要做大,有兩點:
1、一定有一個自己的一級火箭。
2、越高頻越好。
從這點來講,食品比服裝高頻,更比3C高頻。而拼多多用戶能夠如此之快地“繁殖”,其實是因為他搭載在這樣一個場景下,選擇了一個極其高頻的品類——瓜子零食水果。
我們從這組用戶黏度的數(shù)據(jù)中去分析原因,淘寶的用戶黏度是來自于長時間的用戶習慣,而拼多多的用戶黏度則來自于它本身的業(yè)務特性。
第二,用戶畫像不同,行為不同。
我找到一份2017年拼多多的扶貧助農(nóng)年報,2017年,拼多多和一堆貧困縣做了幫助全國農(nóng)戶銷售了183萬噸農(nóng)貨,支持了9億筆扶貧訂單,扶持了730個國家級貧困縣,共4.8萬個商家,年銷售額增長突破了300%。
這個數(shù)字我想說明什么,這就是拼多多與淘寶、京東的第二個不同,用戶。
1)三類用戶
我自己在做網(wǎng)站時做過一個用戶畫像:大明、笨笨和小閑。
典型的大明,是男士買襯衫——我知道我要什么,我要最有效率、性價比好的東西。
你會發(fā)現(xiàn)早期電商都是大明用戶,京東的3C、攜程的機票酒店都是標準產(chǎn)品,我直接得到我要的東西。百度也是服務大明的,我知道我要什么,你幫我以最快速度找到。
典型的笨笨,是女生出去逛街買衣服——我不知道我要什么,我要看,看了十幾個服裝店,幾百件衣服,最后買了一頂帽子。
第二代起來的電商,包括后期淘寶、美麗說、蘑菇街都是服務于笨笨用戶的商品導購網(wǎng)站。服裝這種非標品,對笨笨用戶有特別強的作用,因為我不知道要什么,我也沒辦法搜索。
典型的小閑用戶,是沒需求,需要解解悶,是娛樂流量。
騰訊的流量給所有小閑用戶,也就是娛樂??導流效率非常高。比如早期QQ上,都是陌生人鏈接,微信也是不斷打破圈層壁,連接不一樣的世界。所以騰訊從收入本質上是一個游戲公司。
大明是百度流量,淘寶是笨笨流量,而騰訊其實是小閑流量,就是娛樂流量。而這就是京東、同程、藝龍這些滿足大明的電商很久之前就拿到了微信官方準入和入口,但它其實并沒有有效導出微信流量的原因。
我在這里閑,讓我讀個公眾號、導個游戲很靠譜,但你突然讓我買個東西,就覺得很怪,沒這需求。
2)小閑用戶的真實轉化
那拼多多是怎么做到的呢?它能吃騰訊小閑的流量。
小閑是一個沒需求的人,打開京東超市、唯品會、京東生鮮、京東到家,只能默默退出,騰訊即便給淘寶導流,但打開天貓、聚劃算、天貓國際,也一樣沒需求。
而拼多多是什么?限時秒殺、品牌清倉、天天領現(xiàn)金、現(xiàn)金簽到、砍價免費拿。這意味著什么?這就是我沒有任何需求,不想買任何東西,但突然得到這么一個東西,打開拼多多還是可以干點事情。
比如現(xiàn)金簽到,第一天簽給了我4.5元,我好開心,第二天又給了1元,第三天又給了幾毛錢。6塊多已經(jīng)可以在拼多多買個卷紙了。連簽三天,我得到的錢就買了抽紙拿回家,我很快心,對拼多多評價很高,這就是一個對小閑用戶的真實轉化。
當時我把這個頁面跟京東的同事說,他們拿出一個一樣的頁面跟我說,你看我們一樣的,只是沒有給錢這件事。
但你知道嗎?趣頭條就是每天簽到領點錢,迅速發(fā)展了幾千萬用戶。
張震(高榕資本創(chuàng)始合伙人、拼多多早期投資人)評價黃崢深諳人性,我才在想,這里說的人性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拼多多可以不花錢兩個星期拿到一百萬微信用戶?
因為他們用了微信邏輯的一個規(guī)則,如果下單就默認關注。拼多多做了一堆原價一塊、現(xiàn)價一分的東西,很便宜的價格快速得到了一百萬用戶。
在這之前,快速得到一百萬用戶的是誰?是一條的徐滬生,他在2014年廣點通獲取流量非常容易的時候,做了兩件事情,拍優(yōu)美的視頻和直接砸廣點通買用戶。基本上只用了兩個月,第一輪投資商約定的一百萬用戶就已經(jīng)得到了。
當你有了最快速度得到用戶的方法,就毫不猶豫做這件事情,一定要相信市場的力量。當拼多多有機會便宜拿到用戶時,它的執(zhí)行是極其徹底的,反而面對有機會便宜拿到用戶的時候,像京東這么財大氣粗的公司反而沒有干。
拼多多默認推薦抽紙,因為這是高頻、消費品。而當時一打開京東,也有拼購,但拼的都是碧螺春這些非常低頻的東西,靠低頻的商品再打折都構建不了一級火箭。
3)把小閑用戶轉化為笨笨用戶
根據(jù)企鵝智庫的報告,我們就能看到京東是大明用戶,淘寶是笨笨用戶,拼多多是把小閑用戶轉化為笨笨用戶,然后讓用戶去消費。
數(shù)據(jù)1:用戶選擇在拼多多購物的原因中,有44%認為是跟熟人拼團更容易。
這意味著什么,用戶不知道想要什么,但我想吃水果,到底吃什么呢,被人拉我拼哪個,我就吃哪個,這就是典型的笨笨用戶。
淘寶只做到了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不斷推薦,但有熟人推薦還拉你拼單,是對笨笨用戶一個更有效的促進。
數(shù)據(jù)2:24.8%的人買了他們以前從來沒用過、沒見過的東西。
這就是團購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去吃了從來沒吃過的五星級酒店。
美團跟點評合并之前,我一直認為點評用戶比美團多,但實際上美團用戶是點評的三倍。為什么?
因為點評用戶的場景是我在附近,想吃什么,吃點好的。而美團的場景,是在打折里找一個自己想吃的。
如果是在超市,拼多多做的是哪個區(qū)域?其實就是特價打折區(qū),永遠有人專門在這個區(qū)域里挑他需要的東西,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
數(shù)據(jù)3:淘寶和京東的購物習慣,93.1%來自直接搜索,再按照銷量和評價來選購。
拼多多則是從秒殺、特賣、清單、免單的區(qū)域去購買,這就是典型的大明用戶和笨笨用戶的區(qū)別:
一個是我進超市到貨架挑我要的東西,甚至還必須指定牌子和生產(chǎn)日期;另一個是進超市先去打折區(qū),看看有什么東西打折,從里面挑我所需要的、我沒見過正好打折的東西,就買來試試看。
第三,開店難度不同。
我為了體驗拼多多,首先在上面買東西,發(fā)現(xiàn)拼多多極大地簡化了購物流程。
因為淘寶是從PC時代發(fā)展過來的,所以在淘寶內(nèi)部人的心智里,大量PC時代的做法都被合理化了。
比如大家都有個習慣,遇到想買的東西先加購物車,到周末把購物車里的東西比較一通扔掉一部分再買。這是淘寶的邏輯。
而拼多多的邏輯是再不拼這個團就沒了,而且先付款再拼團,每個小細節(jié)都是用戶轉化的邏輯的不同。
然后我自己注冊了一個拼多多的商家,用了三分鐘,以至于開得太快,一路忘了截屏。
大家都知道在京東或者在天貓開店有多難,不是大牌就休想,基本要抽成5%-10%,在淘寶看店基本上也都要百度百科或者淘寶大學,來指導你開一個店。基本上要提著一口真氣,下巨大決心才能在淘寶開店。
這些都是要先提交一堆資料,才輪到你擁有一個店鋪,先把店鋪信息維護好,下一輪才輪到維護一個商品信息。
但拼多多開店叫做“發(fā)一個商品,送一個店鋪”,邏輯完全不同。你不需要考慮開店的事,就說要有什么貨要賣。我實在不知道要賣什么,就把我養(yǎng)的寄居蟹賣了。
整個過程真是極簡。
我維護了一個價格,零售價是系統(tǒng)自己給,比如我寫了25塊錢,系統(tǒng)就自動標了不拼單28.5元,然后點了三下,刷一下子訂單生成了,店鋪也生成了。
接著我把頁面發(fā)給了我的朋友,我的朋友就付款了,然后我就發(fā)貨了。從下載到完成我的第一單,只用了三分鐘。
1)拼多多VS美團?
所以我當時就想到一個場景,我們現(xiàn)在講拼多多VS京東、拼多多VS淘寶,其實拼多多還會再跟美團打一仗。
為什么?因為美團打完千團大戰(zhàn)之后,核心業(yè)務是美團外賣,賦能了很多小商家。但美團對商家賦能的核心,是這些商家被動接受美團流量,商家自己的主動性有限。
但是拼多多給了商家一個工具。比如水果店老板,有一框桃可能賣不出去,直接上來“發(fā)一個商品,送一個店鋪”,先把這筐桃發(fā)了拼單,接著就甩給了他日常維護微信群。
而在此之前,這些老板雖然也掃二維碼,建客戶群,但是沒有工具可以維護他們。但如果可以拼單、甩尾貨,實際上就給了每個街邊小店老板一個主動維護的機會,調(diào)動這些小商家的主觀能動性,比在美團等著被動派單更積極。
這與客觀事實是一直的,比如我訂過鮮花,是美團外賣送的,在拼多多買了個商品,結果是京東送的,后來才知道京東的物流部分其實也是可以作為一個第三方服務公司。
小結
這就是拼多多的開店和賣貨邏輯。
電商說起來死去活來,難得要命,但核心就是三件事,獲客、開店和供貨。
1)獲客
平臺流量、廣告流量、運營位、搜索展示等方面,拼多多商家跟淘寶、京東的方法一樣。但社交裂變的流量,只有拼多多做了,而且它用一系列承接小閑用戶的方法,才讓社交裂變的流量有效地在拼多多的場景里沉淀下來。
2)開店
之前一說開店就讓人心理壓力很大,我看到有人三個月內(nèi)在拼多多開了六個店,簡直無法理解。后來我三分鐘開完一個店后發(fā)現(xiàn)的確挺容易的,拼多多不以開店為目的,但以甩貨為目的。
這就要回到我說的陳年的洞察。京東這種大型電商,以品類為單位運營,唯品會顆粒度比京東、天貓要細,是以品牌為單位運營。而拼多多,已經(jīng)去品類、去品牌,以貨為單位運營,發(fā)個商品,送個店鋪,有貨直接上來賣。
它開店的難度不一樣,并且用戶開店動機不一樣,對商家的訴求也不一樣。
3)供貨
在淘寶上,很少有工廠運營淘寶,因為淘寶有越來越復雜的規(guī)則,所以后來很多專業(yè)代運營淘寶,就像后來出來一堆SEO、SMO專門替你代運營買百度搜索引擎優(yōu)化一樣,因為太復雜了。
這些中間商的價值并不是更懂用戶,而是更懂淘寶規(guī)則。所以形成了工廠對中間商,中間商對平臺。
拼多多的價格,就像它一開始形成的用戶特性和用戶預期,對價格極端敏感。而它的運營現(xiàn)在還很簡單,所以中間商沒有價值。所以在拼多多上,工廠更有機會。
拼多多的去品類、去品牌化,包括黃崢自己說的貨找人的模式,其實都是在服務笨笨用戶,而這恰是智能商業(yè),也是曾鳴教授(title)談過的未來電商的終極模式。
所以在這兒我們再總結一下,淘寶、京東、拼多多有什么不一樣?
第一,在開始的業(yè)務不一樣,一家是做食品,一家是做服裝,一家是做3C的。
第二,用戶進入的狀態(tài)不一樣,是大明、笨笨和小閑用戶的區(qū)別。
第三,開店速度不一樣。長期在拼多多耕耘的人和京東、淘寶耕耘的人可能真不是同一撥人。
3
產(chǎn)業(yè)終局與過程機會
拼多多的過程原罪
智能商業(yè)一種是由算法驅動,是貨找人,第二個是C2B,也就是用戶定義,再來商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體驗的平等。
什么叫體驗的平等?我們?nèi)W洲、美國,鄉(xiāng)村和城市使用的東西、生活品質區(qū)別不大,頂多一些奢侈品大牌鄉(xiāng)村不賣,但審美和品質是一致的。
賴奕龍前天發(fā)了個朋友圈,說八年前在富士康旁邊做農(nóng)民社區(qū)時,工人用的絕大部分都是假冒偽劣的山寨機。但現(xiàn)在還有人用山寨機嗎?沒有了,大家用紅米手機。
同樣的道理,拼多多上的假冒偽劣情況其實正是創(chuàng)業(yè)者的機會。賴奕龍說,創(chuàng)業(yè)者別扎堆搞區(qū)塊鏈了,行動起來,整合供應鏈,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扎扎實實改善一下廉價消費市場吧。
我非常贊同。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如果拼多多死了,大家能得到平等的體驗嗎?拼多多的機會其實是叫做過程機會(或者叫過程原罪),但最終的終局一定是體驗的平等。
所以在這里我依然要挺一下小米。雷軍上市前的公開信里有句話就說到體驗的平等。小米硬件利潤5%這件事情,的確是在做體驗的平等。手機、充電寶、電源、電池,這些東西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nóng)村體驗是一致的。
當然,雷軍做得無比辛苦,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我認為他的這種做法其實也是產(chǎn)業(yè)終局的方式。
作為媒體人,要捍衛(wèi)大家的精神,精神遲早有一天會改變物質,而產(chǎn)品人,要做的就是去改變這些東西。拼多多的每一種假貨背后,都可能誕生一個小米。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4
對拼多多的猜測
和我后續(xù)的核心觀察
拼多多本質上是他背后的價值網(wǎng),無處安放的低端供應鏈和低銷人群,大家的需求無法滿足,最終撐起了拼多多。
而今天拼多多作為上市公司,有了市場驅動后,會選擇什么樣的人為核心來構筑他的企業(yè)價值網(wǎng)?
這其實就是對拼多多未來的判斷:如果仍與假貨為伍,有一單賺一單,可能未來我們很難再談起它了,但如果以市場的力量推動變化,這當然就會是一家非常值得預期的公司。
2014年,李善友教授開始講顛覆式創(chuàng)新,有了著名的三條曲線。對于手機而言,第一條曲線是諾基亞,它遭遇了非連續(xù)性,這并不是因為它沒有推出智能手機,而是因為它和通訊運營商構成了價值網(wǎng)。
第二條曲線是蘋果,它與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者一起構成了價值網(wǎng)。
第三條顛覆式創(chuàng)新是誰呢?其實就是小米。
李善友教授講課的時候說,因為在做研發(fā)時一定會溢出,這就有點像社會能力一定會進步,把成熟的技術和能力拿回來,然后降低成本,提供給更廣譜的用戶,這就是顛覆式創(chuàng)新。
而小米使用了蘋果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的核心特性,接著把價格降到蘋果的三分之一,成為了一代爆品。
在拼多多的用戶品類里,你有沒有看到至少有100個你可以顛覆式創(chuàng)新的機會呢?除了罵還能干什么呢?
不能跟著VC走,VC去年人工智能,今年區(qū)塊鏈,為了融資他們還會包裝新概念,但你要跟著遷移嗎?不,我們?nèi)松凶约旱拇_定性。
5
總結
這是一個消費升級的時代,世界被不斷重構,所有東西都值得重干一遍,成就你的其實就是你的價值網(wǎng),誰在依賴你,這才是這件事情的本質。
接著,你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因為產(chǎn)品鏈接的就是過去和未來。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在得到的《梁寧·產(chǎn)品思維30講》里講過一個故事,中國有個化學家,到天津塘沽海邊,看到了海灘上白茫茫一片全是鹽。他說,作為一個學化學的人,看到這么豐富的資源,如果還沒有一點雄心,那也太窩囊了。
為什么呢?因為過去的漁民并不知道能從大海中提出鹽,他們只能到風高浪大里去打漁,只能抱怨海浪,還不認識海浪就是資源。
當我們一窩蜂嘲笑拼多多假貨,嘲笑很多人不懂分辨居然買假貨的時候,你和那些抱怨浪大的漁民有什么區(qū)別?
你要看到,所有的東西都是資源,都是機會。
今天的山寨和假貨就像賴奕龍曬出的兩款手機一樣,明天還會有嗎?沒有了。未來的世界不會像今天這樣。
從哪里改變呢?就是從我們今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