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要改變命運,必是讀書破萬卷,行萬里路,挫骨換血,才能讓自己走上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我讀過很多勵志書,總是描述籬笆那邊的草多綠,然后我立志痛改前非。每次信誓旦旦地立目標,最后灰溜溜地放棄。
去年抖音上聽到這個觀點:如果一個人想要改變自己,只要定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目標。比如做一個俯臥撐,讀兩頁書,或者寫50個字。因為太簡單,它幾乎不會耗費你的意志力,隨時都可以開始。也許你覺得有意思會多讀兩頁,但再忙也能堅持下來。久而久之,形成慣性,一點點改變生活習慣。在這個過程中,也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力。
當時深以為然!以前我給自己定過無數完美的計劃。比如,用萌姐的記事本將一天的時間完美規劃。偏偏我是一個意志力薄弱的人,每次都體會到了深深的挫敗感。最后光是想到要完成今天的計劃,就讓我壓力山大。
《微習慣》從大腦結構開始分析我們的行為模式。前額皮層掌管人的意識,是大腦的指揮官。它聰明,反應迅速,但是耗能巨大。基底神經節是大腦的頑固部分,掌管潛意識。它高效節能,擅長重復。前額皮層容易疲勞,這時基底神經節接管大腦,讓我們不經思索就做出了生活中大部分決定。
我們容易走入的一個誤區是:認為首先要靠意志力,激發動力,動力足夠了再去行動。但是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或者疲憊的時候,意志力不夠,就無法激發動力,也就無法行動,更別說養成習慣。
影響意志力的原因包括:1. 努力程度, 2. 感知難度, 3. 消極情緒, 4.主觀疲勞,5. 血糖水平。微習慣的策略,讓我們感覺目標難度很低,需要的努力很少,也就不會覺得畏難,從而減少排斥情緒。
作者很直觀的描述了微習慣策略的不同之處。
我們總覺得要突破舒適圈,依靠意志力一把沖到了舒適區外。潛意識說:“有意思,可這么劇烈的變化真讓我不舒服”,然后當動力和意志力逐漸消退,潛意識就強迫我回到了圈里。
微習慣策略則是在決定去舒適區邊緣走走,哪怕只是在邊緣走走,微習慣也實現了。然后嘗試向外邁出一步,我知道一步就可以回到圈里,于是感覺不會很明顯。潛意識逐漸適應了,舒適圈也逐漸擴大了。
開卷有益,明天繼續閱讀剩下的部分。也希望自己能知行合一,一點一滴的讓生活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