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的家長或老師表現出行為與目標的分裂,這些分裂表現為:一邊贊美著創造力,一邊刻意培養謹小慎微的人;一邊欣賞著寬容,一邊對孩子苛求挑剔;一邊呼吁著要尊重孩子,一邊執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有本事”的家長為何培養出“沒出息”的孩子
家庭生活中的“控制”常常在不經意間發生。而且我發現,家長的社會化程度越高,這種控制越容易發生。所以我們會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某些父母能力非凡,事業成功,社會地位出色,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用心,可他們的孩子卻懦弱、笨拙、自卑、消沉,沒成為出色父母的“翻版”,卻幾乎是父母形象的“反面”。
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背后的深層原因正在于父母的強勢。
有位重點大學的教授,她自己當年從農村考大學進入城市,一直讀到博士。老公是她大學同學,也從農村考上大學,是一家大型企業的總經理。他們有一個兒子,已上大學。
本來這該是一個多么令人羨慕的家庭,但現在一家人卻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兒子雖說是上大學了,但學校很不起眼,這已經讓父母深感失望。更糟糕的是,從第一學期開始,他就有幾門課考試不及格,到第二學期有更多科目不及格,而且開始不去上課,整天打網游,幾乎不和同學交往。到學期結束,不參加考試,以至于學校給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這樣下去,就要開除。
是什么問題導致了孩子的現狀?我們來探究一下孩子的現狀和父母教養方式之間全部的因果關系。
父母在學業上勤奮、工作上自律,踐行了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改變人生的箴言,于是,他們要把自己的行為全部推廣到孩子身上,錯誤也就從這里開始了。
據媽媽說,她從兒子一出生,就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從孩子稍懂事起,就為孩子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和行為規范,她認為這是一個男孩兒成長為男子漢必備的條件。所以如果孩子不聽話,媽媽爸爸就會提出批評,生氣了也會打孩子。
學前階段,一切都非常好,顯得比同齡人出色。上小學后,她給孩子制定了詳細的作息時間,規定必須幾點鐘到幾點鐘寫作業,每天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個小時,閱讀不少于一個小時,必須幾點睡覺,考試錯誤率不許達到百分之幾以上。開始孩子還表現得不錯,但孩子的自覺性好像一直不能培養起來。日復一日,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催促和監督之下才能完成。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變得逆反,似乎凡父母的主張,他都要抗拒。
不管怎樣,兒子初中進入了一所不錯的中學。結果他不但各種好習慣沒養成,學習成績越來越平庸,還開始癡迷電腦游戲,為此又沒少和父母發生沖突。
為了分散孩子對網游的癡迷,他們建議兒子去參加一些其他活動,父親還在百忙中抽時間陪他一起去打籃球。很快兒子對電腦游戲失去興趣,開始迷戀籃球,陷入玩起來就不管不顧的狀態中,除了周末兩天要打,寒暑假整個假期,幾乎天天要去打。
家長又開始焦慮,覺得他花在球場上的時間太多了。于是又給他規定,不管平時還是假期,每周只許打一次,每次只許打一個半小時,包括路上的時間。
孩子每次到球場前都答應按時回家,卻總不兌現承諾,媽媽就會生氣地跑到球場,強行把兒子叫回來。這弄得孩子非常不高興,說媽媽弄得他沒面子,同學們也都玩得不爽,他以后沒法和別人玩了。
其實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一直表現得膽怯,那本來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同伴交往機會,那段時間確實他和同學往來得很好,臉上似乎也有了自信,可媽媽沒在意這事。后來,大家確實不再找我兒子打球了,媽媽當時心里還暗暗有些高興,認為如果他能在學習方面多用些功,上一所好大學,進了大學再打籃球、再交朋友也不晚。
聽到這里,大家應都有點明白了,這是多么好的一個轉機,可惜又被家長破壞了。
我們繼續看媽媽的陳述,高中幾年,兒子幾乎全部是在和父母的沖突中走過,學習成績每況愈下,高考成績很不理想,只上了二本線。
報考大學專業時,曉航想學計算機,但父母覺得將來不好找工作。于是硬說服兒子報考了父母上大學時所學的專業,因為父母現在研究的領域和從事的行業就是這個,將來好為他安排工作,媽媽還建議兒子將來報考她自己的碩士和博士。
為這事,他們又和孩子發生沖突。父親更是一著急說出這樣的話,“就你這樣子,將來能自己找到工作嗎?還不得我幫你的忙!”
最終孩子屈服,只提出一個條件,不在本地上大學,一定要到外地上大學,這一點父母原本也不同意,后來勉強同意了。
孩子進入大學后,父母以為接下來只是需要為他的工作鋪路了,卻沒料到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監督,完全失控。現在看來,學業基本上不可能完成,很難畢業。畢業不了,就找不到工作,將來怎么辦呢?
說到這里,這位好強而成功的教授流下了作為一個母親的傷心的眼淚,我知道她事實上已意識到是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
盡管物質優裕,孩子卻被帶上了精神枷鎖
天下沒有完美家長,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犯錯,故事的家長當然也不例外。對孩子犯了很多錯誤,所有的錯誤概括起來,其實都是一個,就是家長太強勢,不給孩子自由,也不給他自信。孩子降生在一個物質優裕的家庭,卻一直戴著精神枷鎖成長。
一些學歷較高或事業很成功的家長,作為社會人,十分優秀,作為家長,太強權了。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不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能量,就有可能對身邊的人形成超強的控制力。世間萬事,過猶不及。
你們以為這就是教育,其實孩子一直生活在一種半窒息狀態中,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一直沒有機會成長,只能慢慢萎縮。上大學前,只是因為父母的支撐,才能勉強應付學業。高考幾乎耗盡了他原本不多的能量,一旦離開家,遠離父母的操縱,又面對不喜歡的專業,他肯定無力管理自己,心理和意志出現崩潰,陷入半癱瘓狀態,這種情況其實并不意外。
等到孩子離開父母的監督,就很容易失控。甚至學業無法完成,很難畢業。畢業不了,就找不到工作,將來怎么辦呢?
我們不過是個拿鋤頭雕刻美玉的農夫,生硬把一塊璞玉一點點砸成小石頭。
家長不要限制孩子的無限可能
經常有人問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養,不限制就是培養。在教育上,并非家長做得越多越好,有時恰恰相反。尤其在培養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認為“少就是多”是一條黃金法則。
“教育”并不是單純的規范和監督,其實,“放縱”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在這種“縱容”下,孩子可能損壞一些東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務,甚至可能受點小傷,而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軌道上。
不要急于給孩子立規矩,尤其在他們認識世界的初期。兒童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滿體內的每個細胞,而且,他們不知道行為的邊界,所以常常會做出格的事或闖禍。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期,家長要以正面心態面對孩子的種種“壞行為”,只要不危險,不妨礙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嘗試。
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于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無趣和謹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墮落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如果家長急于以一種成人世界的思維和標準來限制、規范孩子,很容易壓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們的自由意志和創造力停止生長,乃至萎縮;壓抑感還容易刺激出負面情緒,讓孩子出現逆反或是自我封閉癥狀。
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氣,看不到摸不著。你可以不去關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認它,但絕不能缺少它。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不是信馬由韁,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托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