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曾經一起傻逼著的同學們,收入差距一點點地拉開了。漸漸地,連前面人的背影看不見了。
我去年入職一個公司,說好的朝九晚六,剛剛畢業的我接受。一開始每天加班到晚上9點,我也認了,第一個周末沒有那天是早于10點到家的。在往后,我發現他們開會就是瞎扯,不討論實際問題,每天早上事情安排不出來。快到下午4 5點了,甚至要下班點了,好吧,活來咯。以至于最晚的時候我到很晚才能離開。再退一萬步,加班不給錢沒雙休也可以,但請提前告訴我,我同意了,那就我就ok,你不告訴利誘我進來,但是發現全部都是畫餅,那這就是坑人。
有時候抱怨老板不考慮員工感受,新系統更新永遠是半夜12點;出門永遠要帶著筆記本,不管洗澡還是脫光時刻,一個電話,第一反應不是穿衣服,而是上網。一段有大片即視感的回憶:股市暴跌那一次,巨大的成交量把證券營業部的系統搞出故障,整個運維部門全體出動,一半的人緊急搶修,另一半人呢?拼死抵著辦公室大門,不讓門外操著板凳的憤怒股民沖進來。事后,頭兒安慰我們說:“你們覺得委屈,營業部經理被打成腦震蕩跟誰說理去?你怪那些股民?人家一分鐘要損失好幾十萬,我聽說還有人兩三倍透支,倒欠了營業部幾十萬。”?
職業角色的立場上,兩面派的人,幾乎所有人都不會喜歡,90后們更是如此,他們對兩面派的討厭主要集中在管理者這樣的表現:在需要你加班的時候和你談感情畫大餅,但在犯你錯的時候卻講強調制度講規范。很多老板會跟90后說,年輕人,要多吃苦,不要太在乎錢。然后他們就說到做到,真的給很少的錢。
現在學校教育越來越崇尚個性了,所以很多人一進職場就先蒙圈兒了。公司體制本質上是集權的,領導們就是大大小小的獨裁者,員工首先是職業化的執行者,才能保證高效率。
不過,工作前兩年,大家都是在起薪點“起跑”,你“職業化”轉變得早,頂多也就拉上30%的差距,很多人并不重視。但這關如果不扎實,“技能化”上就要吃大虧,埋下了日后差距的隱患。不能達到“技能化”的知識和能力,就不能變成工資單上的數字。
接觸的一位四川都市報老編輯對我說:
這個行業你能做多高我不知道,但能呆多久,取決于你正常寫稿的速度。
一個職業投資者和一個業余股民的最大區別,不是預測走勢的能力,而是前者只搞自己能搞的行情,后者三天不搞就憋不住了。
就連一個職業詐騙犯也清楚,第一步不是去騙人,而是用弱智短信篩選出容易上當的傻子。
在工作的前兩年,你加班到天明熬出來的工作成果,最后是一堆毫無用途的垃圾,領導還要安慰你,誰讓你是個拿底薪的新人呢?
但想要你的薪水以每年30-50%的速度往上漲,你必須讓你產出的價值大于你付出的成本。
唯一的保證,就是“知識技能化”。
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可以分為“可重復的經驗”和“不可重復的挑戰”兩部分。
“知識技能化”第一步:就是通過大量“刻意訓練”,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讓工作在“可重復的經驗”部分更高效,就像前面的老江湖總結的經驗。
穩定你的產出,多余下來的時間,把其中你已經做到90分的工作,再提高至100分。
你的薪水的下限是穩定產出的價值,上限是做出100分的工作的價值。薪水的增長,都來自知識技能化帶來的紅利,做得好的,至少可以和平均水平拉開一倍的差距。
但一個人就算天天加班,工作時間也就十來個小時,瓶頸很快就會出現。薪水再想往上,就要把時間玩出花樣來。想要薪水最大化,最好的辦法就是整合更多的人,但整合更多的人,“批發時間”就不夠了,還要建立“時間的多級營銷體系”會深度思考的人,因為他們會考慮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而那些不會深度思考的人,則會咬牙硬撐,十年如一日的在一個崗位上就,不知道自己缺啥。
畢業后,從頭開始,缺什么補什么。
稻盛和夫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明治時期的手藝人被天皇召見,雖然都是不讀書的鄉下人,但一輩子兢兢業業地做一件事情,自然有一股高貴的氣質。理想的我們現在應該就是循著這種高貴的氣質而去的吧。但是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現實的基礎上,不能接受現實,一切成長都是虛妄,只有堅強的人才能接受現實,只有接受現實,才有可能做出理性的決定。
子曰,三省吾身。是很有道理的。及時總結教訓才能,即使改正,才好即使調轉正確的航向。愿這類和我一樣的人,及時懸崖勒馬。
好了,現在我們去缺啥補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