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最近這一年才遇到這句話的,然而其實我也并不認為早一點“僅僅知道這句話的存在”會對我的生活產生有實際意義的影響。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自己面對的“道理”真正有多么的鋒利。
壹
在給予別人幫助的時候,不去期待任何的回報。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011年去往洛杉磯求學,在那里遇到了影響我一直到現在的人,他說:
“如果我幫一個落難的人回家,事成之后他就是潑我一身冷水,我也就把臉擦干笑笑就走。”
這不是恩將仇報么?真的就這么過去了?我與大多數人一樣,無法理解與拒絕相信,這就是我聽完這句話之后真切的感受。
是的,大多數的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其實心里面總還是有一些期許的,可能是語言的贊美,可能是物質的回饋,也可能是感情的補償。這樣的想法被很多人持有過,并且還會繼續被相當一部分人持有很長時間。
世界很神奇,所有人都生存在一個共同的客觀世界之中 ,而每一個個體又同時生活在自己獨一無二的主觀世界之內。更神奇的是,很多人因為對某一個概念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因此可以看到另一些人所看不見的世界。而作為這份神奇的反襯,那些未能更深刻理解某些概念的人,也竟完全不相信另一個主觀世界的存在。
2011年的我,就是對另外一個世界將信將疑的人。
幸運的是,人們總是會經歷一些特別的時刻,就像我遇到了這位朋友,雖然當時我并無法理解他說出的每一個字,但是我竟也沒有反駁,我雖然無法相信這個世界中有很多人可以做他口中說出的事情,但我竟也沒有懷疑過他可以身體力行。這樣一些時刻,沒有在剎那間改變我們的人生,但卻使我們人生的矢量在方向產生微妙的調整。在這樣一個時刻,一顆種子埋在了你的世界之中。
于是,那一天之后,我竟然無數遍的想起過這句話 :
“就把臉擦干笑笑就走。”
很多人會說,這是因為“大器”。我以前也這樣子想過,但是,所謂“大器”分明是能夠這樣做之后的結果,這絕非可以這樣做的原因。于是粗淺的模仿就只能掩飾表情的不糾結;而了解為什么,卻可以獲得內心的坦然。
所以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他然后我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比這更幸運的是,有一天又聽他講到:
“幫一個人,如果我不求任何回報,我就去幫。”
簡單的一句話給出了之前一句話的合理邏輯。
是啊,如果可以從開始的時候就不求任何回報,那么應該是能夠“把臉擦干笑笑就走”的吧。可是當自己真的這么去做的時候,習慣帶給我們的阻力終于會告訴你“絕知此事要躬行”:條件反射式的答應一個請求,不假思索的設定沒有經過雙方同意的交易,默認對方的情感回報,自己那抹不開的面子···這應該是我此生第一次主動著掙扎著改變自己,每一次失敗都伴隨著懊悔與當頭一棒,決定下次徹底改變的時候下次又總是會被自己的固有思維帶進了溝里···撲街1w次···。等到寫文章的今天終于可以這樣子去思考問題的時候回過頭后去看,才知道像這樣一件事情,如果每個都踩到過,事情也就做的差不多了[1]。
所以幾年后當自己遇到“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的時候,居然就剛好有一個對它的解釋:
在給予別人幫助的時候,不去期待任何的回報。
貳
在給予別人幫助的時候,不過分地追求幫助的效用。
同樣是來美國之后,逐漸的發現與媽媽在電話中可以聊的越來越少。當時并沒有特別的思考,只知道這是越來越沒話說了。
現在想來,年齡越小,環境越接近,其實你跟家長對大多數概念的理解,也就是你們主觀世界的相似度就越高。客觀環境顯著變化之后的話變少,只是主觀世界差異化的日益顯露。新改變的人否定著自己的過去,未改變的人在抗拒著可能的未來。但是當時的我,顯然還沒有這一層的思考,只感覺自己使用了新的思考方法之后,生活簡單了許多[2]。于是又簡單的想到了一個有效的增進溝通的方法 - 傳授做事方法[3]:
碰巧當時正在讀《少有人走的路》,于是在把給予“別人幫助的時候,絕不期待任何的回報。” 又從書里加了一句“因為你在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就已經得到了”后連同書一起送給了媽媽[4]。
以兒子的身份,地球兩端的距離,十幾年截然不同的經歷去動態的傳輸一些我所謂更“正確”的概念,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期間給媽媽推薦書籍閱讀,視頻節目觀看,專欄的學習,甚至最近推薦媽媽開始學英語,幾次都幾近放棄,可是每每看到一路走過來的痕跡又會掙扎著燃起希望,因為與父母的可溝通狀態[5]這一人間難得的幸福,對我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又每次在前進曲線的谷底又都會煎熬,不知道自己所提供的學習指導有沒有效果,不知道媽媽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是不是難以承受。這種焦急的心情又會加劇我對學習成效的期盼,期待能看見的成長以值回我付出的時間,結果長此以往耐心就每每處在崩潰的邊緣。
直到有一天,媽媽再一次走到學英語單詞這個關口的時候,嘗試了幾天,媽媽說英語可能不適合自己。但是我清晰的感受到學英語是一件可以讓媽媽生活形成方向的契機。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第一次遇到這句話,端詳著它,我的心無比的平靜,我知道我要做的就是示范與鼓勵,心想:“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原來是在說:
在給予別人幫助的時候,不過分地追求幫助的效用。
叁
若相信所做的事情有價值,就不去在意外界是否及時認同。
每次更深的理解了一個概念,都不自主的感嘆“啊!原來它是這樣的意思!“ 然后不假思索的以為自己終于領悟到了真諦。終于有一天,當你與遇到了一個新的世界,你的驚嘆變成了“啊!它還有這樣的意思!”“是與還”之間,明晰了對概念的理解是永無止境的。面對著新的理解,會對自己多一份肯定,但也知道前路真的漫漫。
很幸運,“是與還”的時刻很快就來到了我的生命里。
自己從去年開始斷斷續續寫一些東西,卻總感覺輸出的信息凌亂一地。沒有章法,甚至不知道怎么繼續。其實在剛剛開始寫上一篇文章的時候,心里面還是有疑慮的。如果沒有人看怎么辦?如果寫的不好怎么辦?實際的意義不大又怎么辦?到時要不要停下來?要不要寫別的東西?甚至要不要繼續寫下去。
我不得不承認巧合與好運氣,確是我不斷理解這個概念的一大助力。因為剛好在這個時候,我又讀到了李笑來的一篇文章《你為什么一定要學會寫作》,文章最后的一句話正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是的,寫東西的過程就是可以促進已有的認知結構化,就是可以提升有效溝通的能力,就是能夠梳理自己的思維,就是一個對世界表達自己的契機,又如果我寫的東西確實是可以對他人有用甚至因此在其心中埋下一顆種子,又或者因為寫作而收獲到留言討論中不同的觀察視角···我想寫作對我是有價值的。
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認真地寫好,不斷地寫下去,至于以后怎么樣,現在又何必去在意呢。
所以,我對“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又產生了新的理解:
“若相信所做的事情有價值,就不去在意外界是否及時認同。”
肆
用有價值的方式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不執著于即時的反饋。
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一生,自學是每個人主要的學習方式。但是自學相對于學校教學有一個方面的天生劣勢,這就是自學缺少即時的反饋,即學校學習中的節奏與老師同學給出的參照。而當人處于一個反饋匱乏的環境之中的時候,焦慮就更加容易在內心深處滋長。這時候我們用來緩解焦慮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快進程,結果是當進程迅速跑完之后我們面對著技能毫無長進的自己就自然地選擇了放棄。因為在強大的挫敗感之下,沒有什么比“面前這個東西不適合我”更能安慰到自己了,因為不適合,所以放棄,這不是必然的結果么?- 這就是自學的經典路徑:從開始到放棄。剛好最近的我就在自學對我來說十分陌生的東西,編程。下面這一天的心理活動詳細的刻畫了這次我僥幸的與“從開始當放棄”擦肩而過的整個過程:
為什么學編程?因為在期望著通過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想法,從開始的那一天內心就渴望著一個產品。所以在昨天,我又一次在焦慮的催促下進行了一次急功近利的知識突擊,一天之后,直愣愣的看著自己翻過去的書和解不開的題。不但不知道自己真正從突擊中得到了什么,比這更嚴重的是都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么。
焦慮會迫使我們盲目的注重速度,而這種以快為先的突擊更是在過程中加深了我們的焦慮,最后焦慮狀態下的我們有意的忽略認真的(一字不差的)閱讀,更談不上對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以為是在提高效率的學習,實際上是在很有效率的浪費時間。而這段突擊之后依然看不到成效的挫敗感,就經常表現為“一著急,反而就無法學習。”
一門學科的形成是一個漫長復雜的演化過程,無數先人只是的累積與沉淀形成了我們現在可以選擇去學習的各種技術。當我們走在從入門到精通的這樣一條無比漫長技能成長之路的時候,短期的努力很可能就會剛好會處在一段前無告示牌后無里程碑的地界里(想想你開告訴要是不告訴你還差幾公里到,你是不是也慌?)。但既然我們選擇了這條路,我們就必須面對因為缺少反饋而帶來的焦慮。而不是在這個時候去刻意的尋找,去營造一種進步的錯覺。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簡單地放下“進步眼見為實”的妄念,讓積累在沉默中發生。因為如果這件事情真的是有價值的,如果這樣做真的對這件事的做成是有價值的,那么專注地用有價值的方式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不執著于即時的反饋。你終究會抵達終點。即使成功不在明天,但是你在路上。
伍
何必莫問前程。
不同的理解,不一樣的場景。
當此時此刻的我們認真地去品味“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時,發現若我們不去期待回報,不去追求效用,不去在意認同,不去執著于反饋的時候,所有的這一切似乎已經模糊了所謂“莫問前程。”
因為如果我們已經放下對付出的期許,又何必再提醒自己“莫問前程”?
前路,但行好事足矣 。
本期思考:
你對這個概念有著怎樣的理解呢?
這份理解又是怎樣影響著你的生活呢?
以后你會把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應用在哪件事情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