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失眠,當然我知道是這杯咖啡惹的禍……
已經好久沒這樣了,半夜醒來睡不著覺。有點懼怕醒著,因為夜太安靜,人太孤獨。
昨天跟咨詢師談到成長過程,談到尚存著絲絲縷縷縈繞心頭的“期盼”,那份希望有個溫暖的擁抱和熱烈的親吻,希望被寵愛和被呵護的感覺。
恰逢有問道關于愛,關于如何給出愛就不缺乏愛。娟老師說:恨不出來,愛自己進得去?
而我叩問自己的內心深處,其實依然還有那么一些“恨”留在角落里,虎視眈眈的盯著我,時不時會提醒我:看,你這個被拋棄的人!看你這個終將孤獨終老的人!你窮盡一生也沒能走出你媽說的話,你就是一個沒人要的人!于是那個自怨自憐的人開始出來說話了,一邊說著男人的負心,一邊重溫經典的回憶……
昨天當咨詢師問我:你認頭了嗎?我的眼淚汪汪的涌出來,我苦笑著看他,又把目光投向遠方。
我仿佛算得上認頭了,但心底還是有“期待”存在。這份“斷舍離”的功課,我始終都沒有完全做好。就像一個孩子,無論做著什么事,都會回頭張望著有沒有“媽媽”或者“玩伴”過來陪伴。
這份“期待”讓我將自己一遍一遍的拋向黑洞洞的深淵……雖然我已經可以照顧好自己,衣食住行都井井有條。
我在努力的踐行著愛自己,我已經敢于跟周邊“發生沖突”,我也在努力的讓自己跟自己的游戲更精彩有趣。把家收拾干凈整潔,把自己打扮漂亮得體。煲鍋好湯,睡美容覺,強身健體,學習英語。
成長,就是個蛻變象征物的過程,就是把低齡玩具換成高齡玩具;內在的主題沒有變,生命的目的沒有變,只是不同生命階段需要不同的外在形式來表達和實現。人生的游戲其實很簡單,但是需要不斷蛻變新的玩法,以實現內在意識的開啟。
但這場蛻變常常被中斷或停滯,因為有些主題沒有被完整地表達與實現,沒有完結;所以我們才會執著在一些象征物上,似乎無力放手與掙脫糾纏。
我最近在努力控制自己不用“拯救者”的姿態出現,還周邊一個本來的面目。我也盡力避免自己不被陷入“受害者”的姿態,因為我知道一旦發生變有機會發生攻擊……
隨著時間推移,走到了最后的節點。我感覺到對方正在閃躲,出于什么目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對自己的選擇已經逐漸清晰。盡管我知道那會像我此刻一樣,夜伴三庚,孤獨寂寞的度過每一分鐘。
我知道有時候如果等待別人的轉移或者環境的變遷以完結這些卡住的功課,便會陷入“受害者”情結,把玩傷痛,不停編織狗血劇情。
所謂負責任,不過是指,盡管知道“期待”是一個虛幻的美夢,我需要醒來,自己承擔起這場面對和完結,然后隨順進入,下一個主題。
其實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