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30年10月23日,胡適先生為“中國科學社”寫社歌,最后幾句歌詞是:
我們唱天行有常,我們唱致知窮理。
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95后能量少女陳大力化用這句話,新書名為《怕什么前途未知,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十分巧妙。
胡適的潛臺詞是想表達,不是真理令我們快樂,而是探索真理的過程令我們快樂。
相比笛卡爾“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的憂慮,胡適的話顯得更為積極。正因為知識無窮,所以我們要不斷促使自己去學習。
1934年,胡適寫《“九·一八”的第三周年紀念告全國的青年》,特別強調:“努力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努力百分,就有百分的效果。”
霍金預測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讓我想到太陽系的盡頭也是滅亡。且不論人類文明如何發展,在千萬年或者更久的億萬年之后,這一切都終將消散,便已足以讓人郁郁寡歡。
可是清晨早起,出門上班,發現院里的夾竹桃又開了一朵,還是依舊會心地笑了起來。
生命有限,續上一秒總是好的。
02
我是一個喜歡和自己較勁的人,在寫作方面,總是階段性地給自己設置一些目標。
高中的時候,老師布置寫作文,每次我都盡力寫成范文,在寫之前,需要查閱大量資料,為了一個“失了一顆鐵釘,亡了一個帝國”的例子翻遍厚厚的素材書。
只要達到90分,老師就會當著全班同學把我的作文念出來。我當然不是因為虛榮,而是我喜歡的那個文科班的女生,和我是同一個語文老師。
文理科的教學樓隔著兩棟,偷看她需要繞路,而我的作文能在她的課堂上被念出來,可以讓我明目張膽刷存在感。
大學期間,能讓學生文藝一把且具有權威性的刊物是校報,那時候我的寫作目標就是文章一定要在上面刊登。我仔細研讀每一個欄目板塊,卻沒有看到“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發文。
當我得知詩歌投稿被錄用的機會大一些的時候,我兩年的選修課都選了中文相關的課程,其中包括《詩詞創作與欣賞》《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
后來,我創作的古詩詞不但在校報上刊登,還獲得“貴州省大學生詩詞創作大賽三等獎”,能獲獎的,基本都是科班出生的中文系學生。那些日夜研讀《白香詞譜》《聲韻啟蒙》,抄寫唐詩宋詞的日子,不為人道也。
參加工作后,文藝青年變成體制內的加班狗,曾經詩意棲居替我說盡衷腸在心底縈繞不散,后來作業教案讓我頭昏腦漲于深夜輾轉難眠。詩意被扯淡成隨筆,我把目標定在主流的雜志。
筆耕三載,我的文章終于登上《讀者》《意林》《哲思》《格言》《青年文摘》,兩度刊載在《瘋狂作文》的卷首語。
30歲前出一本書的夢想,也在去年八月得到實現。
努力的紅利就是,有一天,你終于和中學時代喜歡的雜志的編輯成了微信好友,和你崇拜的大神呆在了同一個作者群。
我始終在堅持,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03
今年年初,我又給自己定了兩個目標,成為簡書簽約作者,公眾號關注人數達到1萬。
大言不慚把話說出口,我的文章剛被簡書首頁連拒5篇,公眾號關注人數不到800。
人生要有欲望和獠牙,我喜歡說大話,說完之后默默地煎熬和掙扎。
“簡書虐我千百遍,我待簡書如初戀”的那些日子,我總是懷著少年不服輸的心。心高氣傲如我,你拒我,你虐我,就是在變相地撩我。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因為小時候個子小,在與他人的對抗中常常處在下風,甚至被暗戀的女孩所不屑。但我內心卻是個強勢、執著、有追求的大男子主義者。
也許在別人眼里我活得非常累,但我對自身素質的提高、能力的培養、責任擔當有著強烈的認識,我希望我心愛的女人能夠放心讓我引導,共同體驗人生曼妙的風景。
有一些生活中的“五十度灰”,原本都是比較強勢獨立的女生,希望在學習、專業技能和人際關系上好好經營一番。也希望能在某個時候不用自己做決定,在一個男人的面前剝離至純,交出自己的尊嚴,被捆綁,被鞭打,被扼住喉嚨,無能為力,哭喊求饒。
于我而言,“疼痛”是對自己存在的確認。在被簡書連續拒稿的日子里,我開始放下孤芳自賞的架子,在思考文章哪里不好,反復校改文章的過程中,收獲頗豐。
申請成為簡書簽約作者,我懷著虔誠,打算用一年去努力,因為比較幸運,三個月組織就收編了我。
與此同時,因為文字得以在簡書曝光,通過一些微信大號的轉載,我的公眾號的關注也從800變成30000。
如今成為簡書簽約作者,我絲毫不敢怠慢,每次更文,都把目標定在一萬閱讀。盡管被人詬病唯閱讀量的寫作有違寫作的初衷,但我深信,叫好又賣座,是電影人的追求,也值得寫作者效仿。
我始終在堅持,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04
寫這篇文章的由頭,是我的另一篇文被人民日報轉載,雖然在很多大神看來不值一提,于我卻是極大的鼓勵。
回顧我的寫作歷程,初中以前學習遣詞造句,高中階段走壯懷激烈作文體,大一和大二為情所困在自己的文字世界無病呻吟,大三大四開始寫炫技賣弄的句子卻華而不實,工作之后故作老成多為打雞血式的感悟,最后還是回歸簡單。
人生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吧,化繁為簡,曲徑通幽。我們只有走過如筆畫般婉轉曲折的生活,才會抵達那個心中的遠方。
我的筆名“衷曲無聞”,化自本名“吳文忠”,被很多粗心的讀者看成“哀”曲無聞。
在我看來,這個有趣的誤會倒也包含了某些寓意:衷曲無人聽,便會成為哀曲。所謂“哀莫大于心死”,“衷”與“哀”的區別,便是中間支撐內心的“丨”。
求之不得,以衷心奏哀曲,是我筆下故事的真面目,“向情愛的挑逗,命運的左右,不自量力地還手,直至死方休。”
想我們曾無數次開懷暢飲,喝醉了又抱頭痛哭,恨不相逢年少,相識卻又已老。
直到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兀自感慨年華易逝,被逼迫著前進的同時,又不得不接受種種失意糾結,種種煩惱變故。
可是人生就是這樣,有高潮有低谷,有順境有逆境,有墜入崖底的黑暗陰郁,有爬上山頂的一片猩紅。
就算給你一千個放棄的理由,你也該相信,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05
在我的碎片收藏里,有兩句找不到出處的話:
也許人生就是一場追捕。那些想要追得一切的,最終往往一無所獲。那些為愛可以奉獻一切的,往往得到上天的垂愛。
人生70%要靠自己努力往前沖,享受其中的快樂,酸甜苦辣都是你的人生;30%要交給老天爺,因為有些東西是要講緣分的,你只要盡了力,就可以無怨無悔。
每當寫作靈感受阻,我總會花幾個小時翻看這些收藏,有的是臺詞截圖,有的是歌詞摘抄,有的是閱讀時產生共鳴的文字。還有一些是沒時間寫長文,靈感閃現時的造句練習。
寫不下去的時候,我總會想起自己最艱難的日子,想起痛徹心扉的失去,想起對生活對命運的不解和無力,想起發誓一輩子廝守,最終離我而去的人。
在我慢慢與自己達成和解的過程中,也逐漸明白,那種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的英雄主義,總能夠透過時間的帷幕,尋找到自己人生的脈搏,扼住命運的咽喉。
如果你也喜歡寫作,別去理會什么模版套路,技巧方法,堅持寫下去就對了。
就算進的那一步,起點不是百尺竿頭,你也要去相信,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