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孩子成長一帆風順,其實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父母只需要告訴孩子對這件事的看法,以及你選擇之后的做法并承擔相應的后果。
無條件接納指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但要傳遞是非觀給孩子,如果孩子行為能承受后果,父母也可以嘗試接受。如果孩子需要幫助或指導,父母要讓孩子確信,我就在你身邊,我愿意用行為引導你走光明的道路。用行為而非語言,可以把糾錯降到很低的比例,比方希望孩子怎么樣自己先去做。
優(yōu)勢累積教育法的核心是改變過去父母以糾錯方式讓孩子成長的邏輯,少關注問題,多關注目標,努力讓孩子體驗成就感,積累成功經(jīng)驗,找到自我激勵的機制。
用正面標簽給孩子貼。有些問題我們管,有些不要管,既讓孩子自由成長,又不讓它成為熊孩子。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聚焦在問題怎么解決,而要聚焦在目標上,討論如果掌握了哪個技能就能達到目標,從而解決問題,技能法也是父母幫助孩子搭臺階的方式。
讓游戲化成為家庭快樂源泉,溫暖所在。
父母不斷糾錯的實質(zhì)是希望能控制孩子的成長軌跡,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覺得這樣能保證孩子健康和快樂成長,實際情況是糾錯教育不能解決問題,還破壞親子關系。
我們努力做好孩子們喜歡的父母就足矣。
孩子嬰兒時期,父母不要跟他睡不睡覺做斗爭,跟隨孩子的節(jié)奏,給他創(chuàng)造安全的環(huán)境就可以了。比方孩子要碰危險品,可以把他們拿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父母要通過改變環(huán)境來適應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剝奪孩子去碰東西的機會。
成人建立目標行動有條法則,叫最大效益法則,兒童目的是事件本身。比方帶孩子去看魚來學習成長的話,家長安靜地站在旁邊,孩子有問題問你,你就回答,不要催孩子走,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就像展覽館一樣,家長希望全看完,但對孩子來說,看完其實沒有意義,看到才是重要。
家長按自己的邏輯體系去看待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和阻礙,使孩子不能很好地正常發(fā)展。
成人不站在孩子立場去了解孩子,用自己的立場和邏輯去要求的時候,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影響親子關系,孩子會越來越不聽話。
遇事不要給孩子下命令,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設身處地和孩子一起商量怎么做。
首先共情孩子的感受,比方承認肯課文不容易,其次詢問孩子有什么改變和處理方法,最后,如果有就鼓勵他,沒有就讓他總結目前的經(jīng)驗和方法,再次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去改變和解決問題,不要糾結具體,53秒54秒,最后肯定孩子的努力,讓孩子不要放棄對學習的努力。
需要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成長,做不到?jīng)]關系,慢慢來,如果一定要求做好,破壞孩子興趣,那孩子可能永遠也做不好。
所謂成長是孩子逐漸理解自己,管控自己,作出選擇并承擔選擇的后果的過程。
弗洛伊德將人的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及超我。本我代表個人的本能和欲望,遵循懶惰快樂原則,自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是現(xiàn)實不斷教育本我產(chǎn)生出來的人格。自我是調(diào)節(jié)個人本能欲望和社會規(guī)訓的力量,所以本我和自我有一定沖突性。
超我是社會理想的道德要求和集體化的規(guī)矩,遵循理想原則,主要作用是抑制本我的沖動,實現(xiàn)完美人格的展示,比如犧牲精神就是超我這一人格的典型體現(xiàn)。
所謂成長就是自我能越來越有效的管理好本我。太關心孩子的父母會剝奪孩子自我和本我之間的對話和博弈。比方,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這樣的話,孩子的自我沒有機會成長起來,孩子的本我被外部的壓迫力量給壓制了,也感受到自我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