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溫暖的一部美劇《this is us》是NBC近年來,公認的最好的一部劇,沒有之一,也有劇評人這樣評價它,每個男人的硬盤里,都應該存放這樣一部美劇。而其中原因就是劇中塑造了極其負責和溫暖的父親杰克。
他會在孩子們遇到問題的時候,用一種理解和有趣的方式為孩子解開心結。一家人要去外婆家玩,途中車胎爆了,當天趕不到了,孩子們一臉失望,父親就在租的小木屋里為孩子們表演并且租來了影碟,利用現有的食物開啟了一次室內野餐,而這也演變了皮爾森家的感恩節傳統。
最讓我感動的一次,就是溺水的凱文責怪父親不關注自己。杰克就很抱歉地對凱文說“雖然我已經是個大人了,但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請原諒我。”
雖然杰克是第一次當爸爸,但他成功地塑造了父親這個角色,以至于他的去世成為一家人心中永遠的痛。他理解孩子,愛自己的妻子,他把去越南參戰的悲痛和傷心的回憶藏在心里,卻把陽光和溫暖留給身邊最愛的人。
最偉大的父愛或許是在有限的條件下,給孩子帶來盡可能多的歡笑。
然而,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卻是把最壞的脾氣留給家人,把尊重和感恩給了陌生人。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則更為極端,他一直沉浸在被生父生母拋棄的怨念中不可自拔,他未能走出這種陰影,命運輪回,后來,他遺棄了自己的女兒麗莎。
人們對天才是寬容的,比起他的壞脾氣,媒體人看重的是他的才華和創造力,而喬布斯的私生女麗莎卻不是,她和許多普通女孩一般,渴望著父親的關注。
麗莎是喬布斯的四個孩子里一度不被承認的那一個“大女兒”,卻也是陪伴喬布斯最長時間的女兒。多年以后,麗莎用日記的形式記下了與父親的點滴,書名為《小人物:我和我的父親喬布斯》。
透過她的視角,我們能看到小女孩的孤獨而倔強的成長,能看到商業世界之外的矛盾又敏感的喬布斯。麗莎從始至終都愛著這個“不負責任”的父親,但喬布斯對待麗莎的態度則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轉變。
第一階段:她不是我的女兒
男人在聽說自己要當爸爸的時候是幸福和激動的。可是當麗莎的母親把懷孕的消息告訴喬布斯時,一窮二白的喬布斯卻是怒不可遏。當孩子出生之后,喬布斯不打算負責,他一直在跟周圍人說,這不是我的女兒,甚至在《時代周刊》雜志上暗示麗莎的母親與多名男子發生過關系,并且母親還說過謊。可他還是給孩子取了名字。
單親母親獨自撫養孩子的困難超過了她預想。她常常崩潰,歇斯底里,情緒失控,但她會告訴麗莎,喬布斯不是不承認她這個女兒,而是不知道應該怎么表達,不知道如何和你相處。
第二階段:準備好回家了嗎
面對父親的不承認其身份、不探望甚至不支付子女撫養費,麗莎難過但依然難敵心中的愛意,她在自己的日記本里寫道“我愛爸爸。”
母親要去攻讀學士學位給了麗莎與父親相處的機會。麗莎想法設法想要討好父親,卻總是受到喬布斯的冷落。她和父親雖然住在一個屋檐下,心里卻總是離得很遠。此時的喬布斯承認了麗莎這個女兒,卻以一種冷漠和毫不在乎的方式對待麗莎。
甚至這種冷落在喬布斯重新組建家庭之后更為明顯:麗莎想要住在他的隔壁,他坦言道這件臥室是留給即將要出生的孩子的;當女兒參加學校活動不能回家的時候,他會生氣并且指責女兒的沒有家庭觀念,卻又不愿意租車接女兒放學;喬布斯在女兒的面前跟自己的女友親熱……
麗莎常常是照顧弟弟的角色,她努力討好,卻總是有種被孤獨包圍的感覺。這種漠視——沒有人道晚安、自己的臥室里沒有暖氣片、常常會擔心沒有人支付學費……讓她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當麗莎的心理醫生把她缺少被愛感和歸屬感告訴喬布斯和勞倫娜的時候,他們并沒有因此感到內疚。勞倫娜很直白地說,“我們都是冷漠的人”。很顯然,他們不愿意改變。
第三階段:麗莎,對不起
去哈佛求學的麗莎與父親漸行漸遠,剛開始他們還有郵件和電話往來,幾個月后,喬布斯不再聯系麗莎,而她打電話回去,喬布斯不接。甚至在大學的尾聲,喬布斯甚至不再支付女兒的學費。很久之后,麗莎才意識到這種冷漠是父親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癌癥晚期的喬布斯袒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跟我們住在一起那幾年,對我來說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他一遍遍對麗莎說對不起,后悔在麗莎小的時候沒能多陪陪她,看到她成長。
具有“神話版銷售能力”的喬布斯不知道如何與女兒相處,說來有幾分可笑,但也揭露了很多父親的心聲——多少人心懷愛意卻不知如何表達,父女間滿滿的缺憾 。
這本書的前半段展現的是一個矛盾冷漠的喬布斯,直到尾聲,我們才看到魔鬼型的完美主義者和超凡魅力的暴君喬布斯其實是一個笨拙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