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截圖
上周末兩期奇葩說,點燃了最近有點處于休假期的沉悶腦袋,第一個辯題:找對象要不要差不多得了,居然能讓羅胖牽出來“手藝”的角度,真是也沒誰了。
手藝的定義是——去做!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讓那些規律、認知、想法、知識、信息穿過你的身體,再表達出來,這是手藝。
羅胖還說手藝的好處,是能讓人有自我認知。一個有手藝的人才能知道自己和世界的邊界。這就讓我又想到后面那期第二個辯題講進取心的,顏如晶在回應中說一味進取,人好累,因為不知邊界在何處?
如果用上面所談的手藝來講,有那種進取茫然感覺就是“手藝不精”。
進取心,我認為是好的,人總要有個動力,讓自己的理想也好盼頭也罷,可以被有效驅使著去行動,讓“想”由“做”變“果”。
過程中,肯定經歷各種難受,例如自我否定,焦躁,迷茫,……這些都是處于成長進步過程必經的感受。每個人可能因為資質不同,過程各種感受不一,但都會嘗過這些滋味,幾乎沒有例外。
有時候,承認“手藝不精”比“沒手藝”難多了。區別就在于——我覺得我夠努力了。
這些天又做了一次調整,不追求日更表達,而試著讓想表達的內容更延伸一些,力求練習如何層次豐富,于是,我就又經歷了一回情緒波動。而這種挫敗又是在我覺得自己可以的前提下開始的。
或許,“知邊界”并不是我剛開始理解的想要達成的能力盡頭,而是當下可以做到的最好程度。那么,衡量我完成狀況的標尺不應該是理想設定的金字塔尖,而是每個階段的階段目標。
看不到盡頭,是件特別無力的事情。就像黑幕汪洋中看不到燈塔一般。像我這樣重新通過療愈自己建立新體系的,真應該多設置中途停靠站,而不是把自己逼成直達高鐵,快速且必須到達目的地。
行動起來不是要馬上就能飛,總要先試著做對兒翅膀吧。唉,這么些天,總算是又糾結掙扎過一個問題。
加油吧,一直沒放棄的自己,其實挺棒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