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個什么卵用?不知道你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或者是在看到這句話時會不會思考一下。
在說讀書之前,我莫名想起了一個自己的小段子,所以先岔開講講這個。
那大概是04,05年的樣子,當我還是一個理工科的小學屌,那時候不怎么知道互聯網,接觸最多的恐怕就是聊天室、網絡游戲與論壇,然后我有幸認識了一位產品經理。當然,產品經理也是今日給予他的命名,他負責搭建產品架構主導產品方向(但當時是不知道這個名詞)只知道他是一位專業互聯網從業者,在那個年代一個互聯網人已經讓人無比仰慕了。
所以我這個小學屌懷著崇敬的心情,搬了一張小板凳,借助著年輕女性的身份湊到他面前,含情脈脈的請教他“如何學習互聯網與自我提高”。
產品經理沒有正面回答我這個問題,而是打開了他的高檔筆記本,打開了N個網頁,看似有論壇有小站。鼠標左鍵敲擊的清脆聲伴隨著他緩慢的男中音娓娓道來:看~網~頁。
“我每天要看大量網頁,學習大量資訊。在有限的時間內加快自己的閱讀速度,看的越快學習越多”
他用鼠標飛速的在一行一行網頁上拖過,反藍色代表著正在閱讀。密集的鼠標點擊聲,穿擊著我的耳膜,也敲擊著我的心靈。
原來成功的捷徑如此簡單,只要大量的看~網~頁!
我模仿著他,抱著世間一切信息皆有用,訂閱了大量RSS(為收集資訊竟還去研究了RSS),有時候碰見了不想看的,還灌輸自己做人不能虎頭蛇尾的心靈雞湯強迫自己看完。各種資訊都不放過,科技、IT數碼、電腦操作小技巧……
然后,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微博、微信、各種APP彈窗信息,更方便的收集信息的工具,碎片化的時間皆可利用。只要抱著好的目的——我這是在學習,從等車學到蹲坑,仿佛人生走上了成功大道……
然而呢?好像并沒有什么卵用。
多年來,我從一個理工小屌變成了一個互聯網小屌??戳撕芏嗪芏嗟馁Y訊,現在想來,唯一的好處是可以跟別人侃大山吹牛皮,最新的互聯網現象最前沿的術語都可以講出一二糊弄下別人。遇到真正的大牛,卻說不出什么深度的言語,更不用說寫出深度的論述文章。
這種感覺就和買東西一樣?;隋X,從商店里買了很多心儀的或者貌似有價值的東西,囤在自己的家中,可是沒有用沒有吃,東西依然是東西,與自己有什么關系?
從新媒體的出現(電視、廣播)到互聯網的發展,整個世界資訊大爆炸,原來需要讀幾本書研究的材料現在點點鼠標搜索就可以了,原來打電話問同學抱著書本問老師的難題現在一個APP搜題就解決了。這個世界貌似在為我們臣服。
電視與互聯網上的新聞大量向你襲來,記者用新聞現象隱藏著媒體的觀點媒體的喜好,大量信息被整理、被包裝,跟隨者媒體的觀點向著我們輸入。我們變成了接收器,我們變得不再佐證不再求真,被動的接納大量資訊。收看、聆聽取代了求證、思考。
快速與浮躁并存,人們沉迷于眼球震撼的信息,又迅速被另一個爆炸事件帶走了興趣。傳播者們投機的利用現代人的浮躁,拋出聳人聽聞的標題,營銷沒有營養的話題。然后我們被他們帶著一起“狂歡”,在網上與人撕逼,罵的出各種花樣卻始終寫不超500字。
我們變得越來越“笨”了,獲得了資訊卻失去了自我的思想,甚至失去了寫一篇文章的能力。(高中我們還能寫800-1000字)
回到開始,這就是我想回答的,讀書有什么卵用?
挽回人們最可貴的能力——思考力。這也是區別一個牛人與普通人的最本質能力。
放下碎片式的閱讀,選一本經典的書籍,可以是科技、經濟、管理,或者是文學、藝術,任何一個領域都有一些經典的書籍。重新回歸到慢生活,看似笨拙,卻能在你潛心閱讀后幫助你構建基本的邏輯。
然而讀一本書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你慢下來,有時間去思考“他在講什么?對我是否有幫助?”借助一只筆在閱讀時記錄下思考與疑問,然后再次閱讀將一本書或者一類書籍咀嚼吃透。
我身邊讀書最多的“朋友”竟然是我的爺爺,以上很多話其實都是他講過的,一個古稀80的老人依然保持著大量的閱讀(包含各種互聯網的前沿閱讀)作為年輕人,可以用羞愧來形容我的心情。
在讀書方面,我是一個不合格的人,甚至是一個差生。所以沒有資格去列出一份書單或者講解讀書的技巧。只能再努力,期望有機會再寫一篇。
深夜寫此小文,閱讀提高理解,筆頭驅動思考,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