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中,由看《櫻桃小丸子》談到七十年代的日本媽媽們對小孩子教育和成長的影響,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童年成長過程中的許多點滴。
我生于八零后的尾巴,成長于九十年代,當時中國的國情還是少部分地區富裕,大部分處于剛剛解決溫飽的水平。九十年代的農村,人們已經開始擺脫傳統的完全務農過活,取而代之的是在農閑時候做點小生意,或者學點小手藝來改善生活。
由于出生于貧困的農村家庭,祖父輩基本沒有給父母親留下任何可以依靠的物質基礎,祖父在父親剛剛成年后就因病去世,留下孤兒寡母艱難過活。好在母親并沒有嫌棄父親一貧如洗的家境,加之父母親都是勤勞的人,硬是靠著兩雙手撐起了現在還算幸福的家庭。
小時候,我和弟弟是缺乏大人關注的。母親由于有著精湛的縫紉手藝,常年在南方制衣廠工作,回家的次數有限。父親也是日日忙碌于田間地頭或者他的木工活計上。那時候,常常是我和弟弟還有奶奶一起,頗有三人相依為命的感覺。
人往往最容易忘記快樂的事情,記住痛苦的回憶。
印象中,那時候每每到了晚上,萬家燈火的時候,我家還是黑漆漆的,常常父親勞作到很晚才回來,奶奶為了省電基本不會開燈,我和弟弟兩個小小的孩子依偎在一起,期盼著父親回家的腳步聲。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依舊喜歡把家里的燈開得亮堂堂的,不能呆在黑暗的環境里,也是童年留下的陰影。
比較深刻的童年記憶還有那時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
同村的小孩子經常聚集在一起玩,難免不了常常會“拉幫結派”,我們姐弟倆經常是被孤立的那一方。我是女孩子,相對還好點,其他幾個女孩還常常會和我一起玩玩。弟弟就沒那么幸運了,五六歲的男孩子是非常淘氣的,能上樹掏鳥窩,能下河捉小魚,能不爽就點火燒掉別人一整堆的稻草,還能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有一次,弟弟不知道因為一點什么事情又跟一個同齡的小男孩打起來了。小時候弟弟由于營養不良發育較慢,個頭比較瘦小,那小男孩長得比較壯。但是一旦打起架來,一時還是難分勝負的,兩個小孩打了一架,鬧得灰鼻子土臉的,只到那小孩的媽媽來了才停止。
那小男孩一看到自己媽媽來了,前一秒還氣勢洶洶的,立馬變臉,哭了起來。弟弟楞在那里,沒有哭,小男孩的媽媽立馬心疼地拉著自己的兒子安撫了好一會,直到他停止了嚎哭,后又拉過弟弟,拉到村旁邊的一間空屋子里,竟然把弟弟又打了一頓!
我在旁邊,眼睜睜的,親眼看著她兒子打了我弟弟,她也打了我弟弟,那個時候小小的我躲在一旁,捂著嘴默默地哭著,哭了好久好久。
本以為事情就這么了結了,沒想到那女人還不放過弟弟。那個悍婦,在爸爸晚上回家后,直接來到我家告了弟弟一狀,還說我弟弟把他兒子哪里打流血了,要找父親的麻煩。
小時候父親是忙碌的父親,更是嚴厲的父親,他匆匆趕到那人家賠禮道歉后,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又結結實實把弟弟揍了一頓。
記得那幾年,弟弟性格越來越孤僻,而且還落下了經常流鼻血的壞毛病。我懵懵懂懂的,內心里對這不公平的社會產生了極度的厭惡與憎恨。
這么多年,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打架了闖禍了可以有父母撐腰出氣,我們家的孩子卻被又教訓一頓?
后來,隨著年齡漸長,我和弟弟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越走越好,而同村同齡的好幾個孩子不是長大后在社會上由于偷盜犯罪給全家帶來不幸,就是早早輟學在家寥寥草草的混著日子。
我的弟弟卻在度過轟轟烈烈桀驁不馴的青春期后,結婚生子,目前正為幸福的家庭努力工作著,已經儼然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
我終于明白,在那些日子窘迫的歲月里,父母給了我們最寶貴的教育就是要堂堂正正做人,嚴以律己,憑自己的本事,不害怕誰但也不虧欠誰。
就算在逆境中也要努力向上,不懈怠,努力生存。
安然不知寫于2016年9月8日,愿我們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