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李建成、李元吉和他們的后宮支持者日夜不停地在李淵面前詆毀李世民,李淵打算治罪李世民,被大臣勸阻。李元吉甚至當面向李淵提出殺掉李世民,李淵沒有答應。
雖然李淵偏愛李建成,但如他自己所說,他并不想像隋文帝一樣殺掉自己的兒子(實際上隋文帝長子楊勇是隋煬帝所殺),他希望保證政權平穩交接,也希望父子之間不要反目。
到了這個境地,秦府的人都嚇得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杜如晦,這三個李世民最信任的謀士都勸他發動政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
李建成、李元吉也在加緊摧毀李世民在長安的力量。
他們送了金銀器一車給尉遲敬德,尉遲敬德不買賬。李建成覺得既然不能為己所用,不如干脆殺掉,李元吉派人夜里刺殺尉遲敬德,沒能得手。兩招都行不通,他們又向李淵誣告尉遲敬德,在李世民的極力請求下,尉遲敬德才得以不死。
李建成又誣告程知節,把他趕到外地做刺史,程知節堅持不去赴任,請求李世民早點動手;李建成用錢財利誘段志玄,同樣也沒能成功。
但是他們成功把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大謀士趕出了秦府。
在這些動作的背后肯定有李淵的默許,他不希望李世民威脅權力的交接。
房玄齡、杜如晦被驅逐出秦府,府中只剩下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敬德,他們一再勸李世民先發制人。李世民猶豫未決,咨詢當世兩大軍事家——李靖和李世勣,兩人都拒而不答。表面看起來他們沒有支持,但是實際上沒有告密或者偏向對方就是最大的支持。
恰在此時,突厥大舉入侵,李建成推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統領諸軍抗擊突厥,李淵答應了這個請求。李元吉趁此機會請求帶上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等人一起出征,同時還要求征發秦王賬下的精銳士兵。這樣的要求就是赤裸裸剝奪李世民的武裝。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情況。
有人秘密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打算在昆明池給李元吉餞行的時候,讓壯士殺掉李世民,對外就說是猝死。之后坑殺諸如尉遲敬德之類的親信。李世民把這個信息告訴長孫無忌等人,他們再次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李世民說:“骨肉相殘,古今大惡。我知道危在旦夕,我想等他們先動手,然后我秉持大義去討伐他們,不是更好嗎?”李世民對于先動手殺掉太子在道德上還是有顧慮的,擔心不能服眾。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不得已,都威脅說再不動手,就離開李世民。
李世民又去問府中其他人,大家把這件事情上升到了國家社稷的高度,說:“齊王兇狠暴戾,最終肯定不可能服從李建成。聽說護軍薛實曾經對齊王說:’大王您的名字,合起來正好是唐字,這表明大王您終將繼承皇位。’齊王非常高興,說:‘只要除掉秦王,取太子易如反掌。”他和太子的圖謀還沒成功,就有了取太子之心。這樣的人,什么事不會做呢!如果讓這兩人得志,天下恐怕將不再是大唐的天下。以大王您的賢明,除掉兩人如同拾取地上的草芥,為何非要遵從普通人的道德節操,而忽視國家社稷呢!”
聽了這些人拔高的話,李世民仍然猶豫。大家又用古代賢君舜的故事來說服李世民。
李世民還是下不了決心,他讓人用烏龜殼占卜。這時他的幕僚張公瑾從外面進來,看到這個場景,直接把烏龜殼扔到地上,說:“卜以決疑,如今這件事情沒有什么好疑惑的,為什么要占卜!假如占卜的結果不吉利,難道就不干了嗎!”李世民這才下定決心。
李世民最主要的謀士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倆都被驅趕出去了,但仍然在長安城。李世民命長孫無忌秘密召回房玄齡和杜如晦。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皇帝下令我們不可以再服從大王,如果我們私自拜見,肯定要處死,我們不敢聽從調遣。”李世民大怒,對尉遲敬德說:“房玄齡和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取下佩刀說:“你去觀察一下,如果他們確實不想來,就砍掉他們的腦袋帶過來。”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一起去說:“大王已經下定決心了,你們趕緊到王府共同謀劃吧。我們這四個人,不能一起走在人群中。”房杜二人穿上道士服裝和長孫無忌一起進入王府,尉遲敬德偽裝從其他地方過來。
就在這幾天,天上出現了異象。
六月初一,出現了太白經天的天象。
六月初三,再次出現太白經天的天象。
太白就是如今的金星,太白經天指的是金星在白天出現,和太陽爭輝。因為太白五行屬金,主兵、主殺,所以古人認為太白經天表明要有兵變或動亂,不是好的兆頭。
三天之內兩次出現太白經天,肯定要出大事了,朝廷掌管天象的官員怎么解釋的呢?
天象一般人看不懂,要不是有專業官員上報,李淵也不知道,天象因為和皇帝、國家有關聯,也是最高機密。
太史令傅奕在第二次太白經天之后,也就是六月初三的白天,秘密上奏李淵:“太白出現在秦的分野,秦王當有天下。”太白出現在秦的分野,指的是太白出現的位置對應陸地上的秦地,大概是如今的陜西、甘肅一帶,而李世民恰好是秦王,從名義上來說,他的封地就是秦地。
李淵當天就看了這個奏折,他是什么反應呢?他把奏折直接給了李世民。史書沒有記載李世民看了之后的心理反應,是緊張還是喜悅,不得而知,李世民想占卜而沒有占卜成,天象豈不是正好遂了他的愿?
不管他當時是怎么想的,他的舉動是向李淵上表(注意,不是當面)狀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后宮,并且說:“我沒有絲毫對不起兄弟之處,他們如今想殺我,似乎是為了給王世充、竇建德報仇。我如今若是白白死了,到了地下也恥于見到王世充、竇建德這些亂臣賊子!”對于這樣的狀告,李淵非常驚訝,答復是:“明天進行訊問,你早點來參加。”
李淵對打算對這件事做個了斷,他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宇文士及、竇延、顏師古等重臣參與此次公斷。
六月四日一早,李世民帶了大約十人埋伏于玄武門,哪十個人呢?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云、杜君綽、鄭仁泰和李孟嘗。
后宮的張婕妤偷偷得知了前一天李世民上表告狀的事情,她早上騎馬告訴了李建成。李建成召來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說:“我們應當調動東宮的軍隊,加強戒備,就說生病了不能去上朝,坐觀形勢變化。”李建成說:“我們的警備已經很森嚴了,一起入朝吧,親自問問有什么消息。”于是他們一起騎馬朝朝玄武門走去。
李建成兄弟兩人進入玄武門,到了臨湖殿,發覺不對勁,立即向東走,想回東宮。李世民從后面喊他們,李元吉張弓想射李世民,連試了好幾次都拉不滿。在這個間隙里,李世民射殺了李建成。尉遲敬德帶了七十多名騎兵趕到,把李元吉射下馬來。李世民的馬大概是受到了驚嚇,跑到樹林里,李世民被樹枝刮到,落下馬來。李元吉趕到他面前,想用弓勒死他。尉遲敬德躍馬而至,怒叱李元吉。李元吉往武德殿跑去,被尉遲敬德射殺。
李建成的部下聽說李建成死了,帶著兩千精兵往玄武門趕去。張公瑾力氣大,一人關上大門阻擋大軍。李建成有一員部將叫薛萬徹,打算進攻秦府,尉遲敬德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拿出來給大家看,這兩千精兵看到人頭之后就潰散了,秦府免于被屠滅的危險。
到此,玄武門之變最驚險的部分就結束了,之后是李淵撫平心緒接受現實,把權力讓渡給李世民。大唐王朝的首次權力交接以最血腥的形式完成了。
大家最大的疑問來了,為什么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定會走玄武門?過去我們聽了無數次玄武門之變,可是為什么是在玄武門?
我們先來看一下玄武門的位置。“玄武”是北方之神,所以玄武門在北面,相對應的,“朱雀”是南方之神,所以朱雀門在南面。玄武門是長安城最北面中間的一座城門,但是這道門普通百姓走不了,因為皇帝居住的太極宮在長安城的最北面,玄武門正好就是太極宮的北門。
如此說來,李建成、李元吉是從城外進入玄武門嗎?東宮不是在太極宮的東側嗎?
首先,從玄武門出去不是城外,是一片叫西內苑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的后花園。李淵這一天召集大家公斷的地方在太極宮的北面,距離玄武門比較近。李建成兩人從東宮出了北門,向西走一段,再從玄武門進去,是最近的路程。因此玄武門是他們的必經之地。東宮和太極宮之間也有小門,但是那樣走有點遠。
進入玄武門,就意味著進入李世民的埋伏圈,李建成發覺不對勁之后,不可能再回頭從玄武門沖出去,那樣做就正中了李世民的下懷,他們只能往東走,從小門回到東宮,但是沒能跑掉。
從古至今,類似這樣轉移國家最高權力的政變不計其數,有一些成功了,但大多數失敗了。其實政變成功最關鍵之處是控制住核心人物,他可能是皇帝,可能是權臣,可能是外戚,也可能是宦官。從技術層面來講,大多數情況下,僅需幾個壯士就可以制服這樣的核心人物,但往往政變的策劃者在這個時候就會犯糊涂,抓不住重點,要不然就是在執行時過于緊張,功敗垂成。我們熟知的,東漢末年,何進想要誅殺宦官,其實一小只軍隊就可以做到,他卻偏要招來外地的軍閥董卓。王允就沒有再犯這樣的錯誤,他策反了一個呂布就干掉了董卓。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爭也是一樣,雙方成功的關鍵是除掉對方,縱使李建成和李世民有萬夫不敵之勇,也無法在倉促之間抵擋住幾個壯士的襲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貫思路就是刺殺,可是因為李建成沒有下狠心,錯失了一些機會。玄武門之變前夕,李建成的計劃仍然是借著出征餞行的機會殺掉李世民。穩妥起見,他還同步瓦解李世民的勢力,防止事后的動亂。可以說,這樣的思路是非常正確的。只是沒想到李世民先動手了。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李世民此前并沒有刺殺的計劃,他的思路是發展自己的勢力和李建成、李元吉形成抗衡的局面,為將來的最終沖突積蓄力量,實在不濟,就跑到洛陽發動戰爭。
但是,最后的結局恰恰相反,李世民完成了致命一擊,他和尉遲敬德兩個人分別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東宮和齊府蓄養的兩千精兵形同虛設,等他們趕到時,看到的是主人的人頭。
不過即使是李世民這樣久經沙場的人物,他在這個時刻也是害怕的,從之前的猶豫不決,到現場掉下馬來,都表明他內心的驚慌。的確,這件事情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假如李建成事先發覺,假如李建成多帶了一些侍衛,假如李建成跑回了東宮,假如東宮的士兵沖了進來……這些都會導致計劃失敗,李世民在事前連一成的把握都沒有。由此看來,那些能力遠不如李世民的人去搞政變,失敗也就是正常的了。
自玄武門之變起,唐朝幾乎每位皇帝的登基都不順利,權力很少能夠平穩交接,政變時常發生。不得不說,李世民開了一個不好的頭,政變也是會遺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