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折不扣的標題黨,選了這本書來看,完全是第一眼看見書名的時候,覺得這本書應該挺有意思的,然后就去讀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確實挺有意思的,這也說明了一點,無論是書還是文章,標題真的很重要,一個好的標題會促使你去了解這本書,至少在“點擊率”上是很重要的啊。
一:激勵真的越大越好嗎?
1.快樂可以抵消痛苦:每到注射那一天,我就先到上學路上的那家音像店挑幾部我喜歡的電影錄像帶。整整一天的時間,我想的都是電影會有多精彩,急切盼望放學后放給自己看。放學回去,我先注射干擾素,然后一躍跳進吊床躺好,把身體調整到最佳觀看角度,接著按一下遙控器的播放鍵——我的小小電影節開始了。這樣,我把前面的注射與后來欣賞一部精彩電影的體驗聯系起來。最后,注射的副作用開始發作,此時電影帶給我的好心情會有所減弱。盡管如此,作出這樣的安排仍然使注射的痛苦與觀賞電影的愉悅之間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系,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副作用帶來的痛苦,也使我最終把治療過程堅持下來。(在上面的例子里,我很幸運,因為記憶有誤,有些電影我反復看了好幾遍。)
2.可悲的是,我們多數人寧可享受即時滿足而放棄長遠目標。②每天的行為表明我們似乎相信,不遠的未來,我們會有更多時間、感覺更好、更有錢、精力更充沛、感覺不到壓力。“未來”的時光似乎無比美妙,生活中所有令人厭煩的事情到那時都能解決,盡管到頭來我們還得費力地清理雜草叢生的院子、繳納報稅滯納金、忍受病痛。我們毫不費力就能認識到人類經常不肯為了長遠目標而作出短期犧牲。
3.按照理性的觀點,我們的一切決策應該符合我們的最大利益(“應該”一詞是關鍵所在)。我們應該辨別面臨的各種選擇并準確計算其價值——不僅是眼前的價值,同時還有長遠的價值——作出符合我們最大利益的選擇。如果遇到互相矛盾的兩難境地,我們應該不帶任何偏見全面判斷形勢,我們應該像選擇不同型號的筆記本電腦那樣客觀地權衡利弊。如果我們生病了,并且有痊愈的愿望,就應該嚴格按照醫生的指示去做。如果我們體重超標,就應該認認真真,每天步行幾公里,只吃烤魚和蔬菜,只喝白水。如果我們抽煙,就應該毫不拖延、毫無保留地堅決戒掉。 如果我們非常理性、非常清醒地做到這些“應該”,那真是再好不過了。不幸的是,我們做不到。
4.行為經濟學所要做的——找出存在于不同領域行為和決策背后的各種力量,針對影響我們個人、企業,以及公共生活的普遍問題,找出解決方法。
5.刺激太大的結果:但是當電擊強度達到最高值的時候,實驗白鼠似乎除了對電流的恐懼之外,不能集中精神關注其他任何事情。它們驚恐萬分,根本就記不住籠子里哪一部分是安全的,哪一部分是帶電的,根本搞不清周圍環境的結構。
6.激勵較低時,加強刺激可以提高表現值。當激勵基數提高,進一步加大激勵會事與愿違,降低表現值。激勵可以促使人們更好地學習和表現。但是超過這一點,激勵的壓力會變得非常高,它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使他們不能專注于手里的工作【最合理的應該是適當的激勵】
7.限制因素(心理學家稱為“調節因素”)會根據工作所需的腦力勞動的程度不同而發揮作用。對于認知能力要求越高的工作,我們認為,高額獎金產生反作用的可能性越大;而對于非認知乃至機械性的工作,獎金越高可能成績就越高。
8.結論很清楚。發放高額獎金對簡單的機械操作類工作可以提高業績,如果需要人們動腦子則可能適得其反——而企業通常向從事腦力工作的高管發放巨額獎金。如果高級副總裁的任務是砌磚,用高額獎金激勵他們情有可原。如果他們的激勵基礎是獎金,從事的是籌劃兼并和收購,或者創造五花八門的金融工具的工作,獎金的效用可能比我們預想的要差很多——甚至可能帶來負面效果。
9.如果我出一大筆錢,比如說10萬美元,請你用72個小時給我的研究項目出一個非常有創意的點子,結果會怎么樣?你會采取什么打破常規的做法?你可能會停下一些日常活動對時間另作安排。你不再為電子郵件操心,你會上網查閱Facebook網站,你會把休閑雜志放到一邊。你可能會多喝咖啡提神,熬到深夜甚至通宵在辦公室奮戰(我經常這樣)。這就是說你要工作更長時間,但是你做的上述一切真的會提高你的創新能力嗎? 現在且不說你夜以繼日地工作,我們再來考慮一下在這利益攸關的72個小時里你是怎樣進行思維的。你怎樣來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工作效率?把眼睛閉得緊一些?成功已經在望了?不停地使勁咬嘴唇?深呼吸?苦思冥想?你會更容易捕捉到一閃而過的思想火花?你打字的速度會提高?思想更深入?上述一切真的會提高你的表現能力,帶來更好的成績? 這只不過是個思考實驗而已,我只是希望通過它來說明,一大筆錢很可能使你盡力延長工作時間(高額報酬對簡單機械工作的作用非常大),但不大可能提高創造力。實際上,這有可能適得其反,因為金錢激勵對于頭腦創造力所起的作用不是單一的和不變的。我們多大程度上——特別是在巨大壓力之下竭力爭取最好成績的狀態——能夠直接控制自己的思維活動,直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
10.我們再假想你需要進行一個復雜的,而且性命攸關的手術。你認為給你的手術人員一筆天價獎金就可以讓他們做得最好?你真的想讓主刀醫生和麻醉師一邊做手術一邊盤算拿到獎金后如何買一艘游艇嗎?這樣做確實會激勵他們拿獎金,但是能保證他們進行好手術嗎?難道你不想讓他們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地做好手頭的工作嗎?
二:工作的意義有多重要!
1.“反寄生”——這個術語是動物心理學家格倫·詹森創造的,指的是他發現的一種現象,即動物寧愿自己去尋找食物,而不愿意吃身邊盤子里放著的、現成的相同食物。
2.如果你找的人喜歡某一事物(說到底,這些報名的實驗參與者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任務是組裝樂高玩具),你把他們放在有意義的工作條件下,他們從這個活動中得到的快樂會成為影響他們努力程度的主要動力。相反,如果你把有同樣熱情和欲望的人放到無意義的工作條件下,就非常容易扼殺這項活動在他們心中引發的快樂。
3.無論正面還是反面,要吸取工作的意義其實非常容易。如果你是一個經理,成心想破壞雇員的積極性,只要毀掉他們的勞動成果就夠了。如果你想做得巧妙一些,對他們的勞動不聞不問也可以。相反,你想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和你齊心協力,那么你必須重視他們,重視他們的工作,重視他們的勞動成果。
4.在勞動生產領域,人類的積極性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能把它簡單地推斷成“干活掙工資”這樣的交換行為。相反,我們應該認識到勞動意義對工作的影響,或者更重要的是,完全去掉勞動的意義對工作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力量比我們通常預料的要大得多。
5.馬克思就指出了他稱做“勞動異化”問題的重要性。在馬克思看來,被異化的勞動者與他自己的生產活動、勞動目標以及生產過程相分離。這就使工作成為非自發性的活動,因此勞動者就無法對勞動產生認同或者領略到勞動的意義。
6.亞當·斯密對勞動分工效率的強調與他所處的時代關系更密切,因為他談到的勞動多數以簡單生產為基礎,與今天的知識經濟關系不大。【亞當.斯密的時代局限性】
7.勞動分工是以人工為基礎的技術所帶來的危險之一。現代IT基礎架構讓我們能夠把工作分解成非常細小的部分,使每個人的那一小部分工作變得越來越專業和精細。這樣做對公司來說是有風險的,他們會使雇員失去顧全大局的責任心和目標感,以及成就感。如果人類是機器人,高度的勞動分工就足夠了,不過考慮到內在激勵因素和意義對于積極性和生產率的重要性,高度分工這種方式有可能起相反作用。缺少了意義,專業人員可能覺得自己好像電影《摩登時代》中查理·卓別林扮演的角色——一切都由工廠的齒輪控制,他們根本不會有全心全意工作的愿望。
三:你比你想象的還要偏愛自己!
1.我們對自己的作品價值高估,而且,很大程度上人們意識不到這一傾向;我們錯誤地認為別人也同樣喜歡我們的作品。
2.投入更多努力確實能增加我們的依戀,但必須是經過努力最終獲得成功之后。如果努力沒有獲得成功,對作品的依戀程度將急劇下降(這就是愛情游戲中讓對方難以得手的策略往往成功。如果你在心儀的人追你的道路上設置一些障礙讓他們追得更辛苦,他們一定會更加珍惜你。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你把他逼到絕境還一個勁兒地拒絕他們,那你就別指望說“我們只做朋友”)。
3.人類努力的4條重要法則: 我們對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僅給它帶來改變,也改變了自己對它的評價。 付出越多,產生的愛戀越深。 我們對自己的作品估價過高,這一偏見深入骨髓,誤以為別人也和我們的看法相同。 如果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沒有獲得成功,我們就不會感到過多依戀。
4.只要是我們想出來的,我們就很容易自信地以為它一定比別人的類似主意更有用、更重要。
5.從正面來看,如果你理解在工作和思想上投入了時間和精力可以引發專屬感和自豪感,你就能鼓勵自己和他人懷著更大的興趣投身到目前的工作中。
6.人的本性既有趣又神奇,人們易于過高地評估自己的作品,這和人性的其他方面一樣,是個裝有好壞兩種東西的袋子。我們的任務就是盡量發掘自己的優點,避免缺點。
四:報復真的使人感到痛快
1.實行報復——即使需要付出代價也要報復,這種欲望是有生物學基礎的,而且這種行為事實上能獲得快感(或者起碼引發類似快感的反應)。
2.在覺得需要報復的那一刻里,我們似乎并不在意要懲罰的是誰——我們只是想讓某人付出代價,而不管他是代理還是主體。【不管是誰,只要達到報復的目的就行!】
3.請記住這一魔法公式:1份怒氣+1份道歉=0份怒氣)這向我們表明道歉確實起作用,起碼暫時起作用。
4.我們還發現了平息或減弱顧客對我們施行報復的另一種方法。我們發現,延長丹尼爾的惹人心煩的電話與客戶報復機會(他付給他們報酬,并請他們填寫收據)之間的時間間隔,哪怕延長15分鐘,就能平復他們的一部分報復情緒,將多余的錢退還給我們。
五:時間能撫平一切
1.普遍接受的假設是,一切動物,包括人類,經過一定時間就幾乎可以適應一切。
2.說到底,人們對于周圍世界進行觀察與學習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適應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事物過濾器”,它能夠幫助人們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正在發生的變化上,預見到可能帶來的機會或招致的危險。適應能力讓人們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發現重要的變化并加以處理,同時忽略那些非重要變化。
3.適應能力,以及我建立的疼痛與痊愈的關聯,幫助我克服了某些伴隨疼痛而來的負面情緒。
4.生活中的突發事件——例如受重傷或者中大獎——會對幸福感產生重大影響,但它的效應在很大程度上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消磨減弱。
5.時間會醫治一切創傷”,此話千真萬確,因為隨著時光流逝,你會部分地適應你的狀態和環境.
6.中斷厭惡感的體驗過程是有害的,而中斷愉悅感的體驗過程是有益的。
7.你可能認為從事枯燥和無聊的工作,中途停下來休息一會兒會有好處,但這樣的中斷實際上減弱了你的適應能力,如果你需要重新開始工作會覺得問題更嚴重。假如你在打掃房子或者準備報稅文件,最好的做法就是一鼓作氣干完為止。
8.不要以為休息片刻可以做暫時擺脫煩人的苦差事,想一想重新開始做不喜歡的工作有多難。同樣的,假如你不愿意冒著涼氣離開浴盆為自己的杯子里加飲料,想一想重新躺進浴盆的熱水中會何等舒服。
9.放慢愉悅過程。一套新沙發可能讓你高興幾個月,但是,在沙發帶來的興奮感沒有消退之前不要買電視機。如果你需要大幅縮減開支,以上的原則反過來也成立。如果你想減少消費,就應該搬入小一些的公寓,切斷有線電視,不再喝昂貴的咖啡,把消費降下來,長痛不如短痛——當然,一開始感到的痛苦會大一些,不過從長遠來看,痛苦的總量肯定會小得多。
10.真正的進步——與真正的愉悅一樣——來自冒險和對不同事物的嘗試。
11.相同的經歷未必導致同等的適應結果,不同人的適應方式各有不同。我的忠告是探索自己獨有的適應方式,學習什么能夠啟動你的適應進程,什么不能。
12.真正的適應性遠遠不只是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排斥我們得不到的。真正的適應還含有這樣的意義,即用阿Q精神法,讓我們接受現實。
六:如果你不漂亮怎么辦?
1.適應的方法之一:美學缺憾者可以降低自己的美學理想,例如,從完美階梯的9或10降低到與自身匹配的水平。
2.美學缺憾者有兩種適應方式:改變審美觀點,降低標準去適應并非完美的人,或者改變對人整體觀察的側重點,重新審視哪些品質重要,哪些不重要。
3.在擇偶標準上,那些比較漂亮的人更注重外貌要求,而不太漂亮的人則更看重其他條件(智慧、幽默感,以及善良)。
4.歸根結底,只有適應與善于調整才能使人更幸福。
5.“碰到誰就愛誰”指的是我們有能力發現,并且愛上我們伴侶的特別之處。不是被動地接受一個帶有傷疤、略顯肥胖、牙齒不整、稍微禿頂的人,我們最終確實能夠改變觀察問題的角度,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愈加熱愛面具背后、軀殼之內的這個人。這是人類適應能力的又一大勝利!
6.我們來想一下為什么傳統約會的做法行得通,答案非常清楚,它不單是兩個人坐在一起面對茫然一片的空間,只注視著對方,或者同聲抱怨陰冷多雨的天氣。約會是一起體驗某些事物——兩人共同看電影、享受美食、在晚會上見面,或者一起逛博物館等。換句話說,約會是與另一個人一起體驗某種事物,周圍的環境又能成為雙方互動的催化劑。在藝術節開幕式,體育賽場或者動物園與另一個人見面,我們能看到那個人如何與周圍的環境互動——他是否對服務員不講禮貌,而且不付小費?是否和氣耐心地體諒別人?從我們的觀察中可以獲取有關信息,知道如果與對方在現實世界中共同生活,大體會怎么樣。
7.非常有意思,即便是好事,人們也需要一些什么東西——不管是什么——來起個頭。
七:為什么我們對一個人的悲劇這么感動?
1.“一個人的死亡是個悲劇,但是100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一貫與斯大林持相反觀點的是特里莎修女,也表達了同樣的情感,她說道:“如果看到的是一大群人,我不會采取行動。如果看到的是一個人,我一定會采取行動。”這說明我們對某一個不幸的人會懷有無窮的憐憫之心,卻普遍地(令人不安地)對許多人的痛苦漠不關心。
2.社會科學家稱做“可識別受害者效應”的本質;我們一旦看到一張面孔、一幅照片、一個人的具體情況,我們感同身受,隨之而來的就是行動——捐款。但是,如果信息沒有具體到個人細節,我們就不會有很強烈的同情心,結果就很難采取行動。
3.取決于3種心理因素。② 第一,你需要與受害者接近——心理學家把這種因素稱做“密切度”。但是,密切不僅指空間距離的接近,還指一種親近的感覺——你和親戚、社交圈成員、你認為有共同點的人都有密切度。
4.第二種因素我們叫做“生動感”。如果我對你說我不小心把刀割到自己身上,你沒有親眼看到,所以不會感受到像我一樣的疼痛。如果我聲淚俱下地向你作了詳細描述——傷口有多深,皮肉開裂有多疼,流了多少血——你的頭腦中就會浮現出一幅生動的圖景,因而對我產生了更深的同情。
5.第三種因素心理學家稱做“杯水車薪效應”。【如果收到傷害的人很多,你會感覺自己即使去幫助他人,也意義不大,自己的力量看起來太單薄,所以就不會去采取行動幫助他人】
6.從理性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當然,確實有道理。說到底,一個理性的人如果不產生有形的投資回報,絕不會把錢投到任何人的身上或者任何事情中去。【以理性的想法看待慈善會更糟糕】
7.事實上,如果我們要制造一個問題范例來鼓勵人們普遍漠不關心的傾向,大概非此莫屬。第一,氣候變暖的效應尚未逼近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們:海平面上升和污染可能影響到居住在孟加拉的人們,但還沒有影響到美洲和歐洲的中心地區。第二,問題沒有生動感,甚至看不到——我們無法看見周圍二氧化碳的排放,或者感受到溫度發生變化(或許,洛杉磯煙霧除外)。第三,全球變暖造成的變化相對緩慢,不具備突發性,這讓人們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第四,氣候變化的負面效果并沒有直接表現出來,它到達多數人家門口的時間還遙遙無期(或者,就像氣候變化懷疑論者認為的那樣,根本就不會到來)。
8.把焦點關注其中的一部分人:例如,下一次地震把一座城市夷平時,你聽說造成數千人死亡,盡力考慮具體一些,幫助某一個人——某個夢想成為醫生的小女孩,某個知恩圖報并有足球天賦的小男孩燦爛的笑容,或者某個辛苦操勞的老祖母拼命要養活死去女兒的遺孤。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想問題,就能喚起我們的同情心,就能決定如何行事。
先不要考慮無數人貧困饑荒的問題,只要考慮如何讓5個人能吃得上飯。
八:短期情緒的長期效應
1.從本質上看,我們一旦感情用事,就會作出短期決定,而它卻會改變我們很多的長期決定。
2.單純形式:自我羊群效應來自過去行為具體的記憶,不假思索予以重復(“上一次艾瑞里夫婦請我吃飯,我帶了瓶酒去,這次我還帶瓶酒”)。
3.復合形式:考慮自我羊群效應的另一種方式則是我們把過去的行為作為下一個行動的向導,并據此加以推廣。
4.我們立即作出的決定不僅影響到當時發生的事情,還會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關系到一系列的有關決策。
5.如果我們處在情緒控制下什么都不做,就不會產生短期或長遠的危害。但是,如果我們對情緒的反應是莽撞地作出決定,那么我們不僅會為隨之而來的后果感到懊悔,還會創造出一種長久的決策模式,它將持續地誤導我們。最后,我們學習到自我羊群效應的傾向不僅在我們進行同樣決策時,而且在作類似決策時也會發生作用。
6.稟賦效應”和“損失厭惡感”。在這兩種心理因素的影響下,我們一般過高估價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把失去它看做損失。損失在心理上是痛苦的,因此,我們需要有許多額外的激勵才愿意放棄某些東西。稟賦效應使我對手臂的價值估價過高,因為它屬于我,我對它有依戀,而損失厭惡感又使我難以放棄,即使放棄它是有道理的。
7.第二種非理性影響稱做“保持現狀偏見”。一般來說,我們愿意保持事物現狀;作出改變既困難又痛苦,我們寧愿如果不改變就盡量不變。
8.第三種因與人類怪癖和決定的不可逆轉有關。事實表明,進行一般選擇已經夠困難了,不可逆轉的選擇就更加困難。
9.學會質疑自己,挑戰自己的信念,就可能真正地發現我們什么時候會出錯,錯在哪里,并且改善我們的愛情、生活、工作、創新、管理和治理的方式。
10.實驗是判別正確與錯誤的最好方法
11.在思維和推理的能力上,我們需要清楚自己的局限——特別是作出重大決策的時候,無論作為個人、公司企業,還是政府官員。發現錯誤并且找到各種克服它們的途徑,最好的辦法之一是進行實驗,采集并且仔細研究各種數據,對比實驗條件下和對照條件下的不同結果,然后找出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