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底遇到一件讓我非常想不明白的事,我想說服某小伙伴為集體出點力,但遭到了對方傷人的拒絕。當時我看到回復是對著手機流了很久的眼淚,我不能理解為什么我的勸說在別人眼里變成是"道德綁架",我也不能明白,為什么對方不能為集體出點力,為什么總要讓愿意付出的人去出力。
我帶著疑問難過很久,雖然說事情過去了一周,但我不能像以前一樣,在集體面前大大咧咧,沒心沒肺。我是個非常敏感的人,在哪里受過傷,就在哪里有陰影。我怕在那個曾經讓我很開心的地方又受傷,所以我變得很謹慎。
原本我想讓這件事就那樣過去,但下班翻看一篇文章看到敏感的字眼,它觸動我敏感的神經。我很想弄明白,宣揚奉獻屬不屬于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并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我們平時說的道德綁架,它是自私、有脅迫和攻擊的行為。如果家長苦口婆心地說:"孩兒呀,你知道不結婚是最大的不孝嗎?我希望你能盡點孝心,聽聽我們的。"做子女的也許聽了會無耐地選擇沉默。但如果家長暴跳如雷地吼:"不結婚,你就是不孝,養你有什么用,你不結婚我們就斷絕關系!"這時做子女的也許聽了就會跟著吼:"我結不結婚是我說了算,為什么要結婚才算盡孝,你在用道德綁架我!"兩者都把結婚和盡孝掛鉤,但因為言語和行為不一樣,定義也不一樣。
我們宣揚尊老愛幼,同是不讓座,如果由站著的第三方善意提醒:“這邊有位老人,麻煩你讓個座吧?!?“憑什么,大家都買票了,為什么要給他讓座?!比绻怯衫先酥鲃右?,態度惡劣:“你不懂尊老愛幼嗎,見到老人也不讓座?!?“憑什么,大家都買票了,為什么要給你讓座。”遇到這兩種情況,前者我們更偏向指責不讓座者,不會指責第三方,因為他是出于善意,他在宣揚美好。但后者我們偏向不指責不讓座者,而會指責那位老人家,因為他倚老賣老,態度不好。
宣揚奉獻和道德綁架,前者是提倡,情之以理動之以情,它不帶辱罵脅迫的字眼和口吻,后者是攻擊,是強迫。兩者都是要求別人,如果因為別人不樂意接受,就把宣揚美好的東西看成是一種道德綁架,那這樣的定義讓人啼笑皆非:定義它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由被要求者定義,不樂意了,就說:你在道德綁架我!
為什么要宣揚奉獻?
每個人都累,每個人都想在擁擠的車箱里有個坐著的位置,不是每個人都發自內心想站起來讓座。但有了對自身的約束,就算在累的時候,在擁擠的時候,我們也會把位置讓給更有需要的人。
重慶公交墜江事故,這么多人遇難,我們很痛心,但讓我們更痛心的是,如果當時有人愿意站出來,也許事故就不會發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心態,但如果不奉獻力所能及的力量,那人與人有多冷漠,需要被幫助的人有多絕望。
我不是一個大善人,我很少捐款,但遇到老幼病殘孕婦,我會主動讓座;遇到有女生拎重物,我會主動上前幫她們拎;遇到有人沒撐傘,我會撐他們一段路;遇到不識路的人,我順路的話會主動帶路;遇到有需要幫助,我又力所能及的,我會盡量幫忙。第一次和朋友的朋友吃飯,她問我是不是討好型人格,我說不是的,因為如果能幫又不幫,我反而會自責。
有人說,你說了那么多,我也不想改變自己,我就是個自私的人,我不會受道德的約束。我的文字力量不大,思想表達也不深刻,但我希望對他們說:不要太冷漠,人間還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