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特征:從小成績數(shù)一數(shù)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yè)之一的生物專業(yè)錄取,本科后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yōu)秀學子的背后,卻是王猛與家人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jié);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lián)系方式; 王猛僅回過一次家,還是“例行公事”——更換過期身份證。2015年春天,整個行程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個小時,只因為需要向父母拿戶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鐘。
一 被控制的愛:單純環(huán)境限制社交能力
“我母親一直傾向于把我關(guān)在家里,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搞文藝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 “我母親不由分說地讓我穿長褲,我提出帶上短褲備用的請求也沒被準許。”在穿衣的事情上,這不是孤例。王猛說,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選擇的。
而王猛是大院子弟,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yè),所有的生活圈子幾乎都在這個院子里。
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母親以兒子聽話、優(yōu)秀為榮,并強烈的想要兒子出人頭地,超過他們。
在王猛五六年級的時候,對奧數(shù)特別有感覺,母親并不希望兒子過去,在一次外出比賽回來后,現(xiàn)攜帶的文件夾不見了,找回后發(fā)現(xiàn)被人劃壞并涂抹,“回到家后,母親不但沒有安慰,反以一副勝利者的姿態(tài)譏諷地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當高中時,王猛曾強烈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絕。盡管后來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二 情感的孤兒:求助從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來,自己的求助從未受到父母的任何尊重和理解。
高中時期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diào)座位后身邊環(huán)境變得糟糕時,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你憑什么要學校優(yōu)待你?憑成績好?”。
在大學前,說好的畢業(yè)旅行,卻始終是“炫耀孩子成就的宣講會”。
嚴格管控孩子的日常生活,甚至讓大姨私下聯(lián)系孩子的同學打探其消息。
……
因為家長利益共同體,留在凌霸肆虐的學校,傾訴換來侮辱和暴打:“最卑賤的狗才需要什么公平”。
孩子的意愿,換來的往往是“斥責”和“漠視”。在情感上從未得到任何關(guān)愛,只有無盡的“為你好”的譏諷。
三 行動的矮子:實踐、動手能力極弱
2005年春節(jié)成了王猛在家度過的最后一個春節(jié)。當時,小時候取笑他不會剝雞蛋的親戚來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訕笑道‘原來你只有玩模型時,動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因為剝雞蛋的事,多年來頻繁遭到嘲笑,這次便沒有忍住,猛地站起來怒視相對。“這次,父母依然沒保護我,也沒對親戚說不。
北大畢業(yè)后,王猛進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學實驗的研究機構(gòu)上班,“動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現(xiàn)問題,自卑的心理導(dǎo)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績效評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離開。
四 自我救贖:求助心理醫(yī)生
事實上,王猛已深刻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并強烈認為這與家庭教育有直接關(guān)系,他決定為自己冒一次險,同時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去一個心理學課題組跟組學習,并在之后申請赴美讀心理學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學能夠幫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問題,與過去抗爭,“搞清楚自己到底為什么會這樣”。
在美國,王猛曾有一段時間不由自主的會想起從前沮喪的事情,注意力難以集中,他找到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這是他第一次做咨詢,他足足講述了6個多小時,“咨詢師說我?guī)缀跤辛藙?chuàng)傷性應(yīng)激障礙的所有癥狀”,但父母依舊不以為然。
五 父母認知的天花板——為你好,是最大的謊言
強勢母親:
王猛與與父母的決裂,更確切的說是與媽媽的決裂。媽媽在其中至少占80%的份量。從王猛的表述中,出現(xiàn)“母親”的次數(shù)為10次,而出現(xiàn)“父親”的次數(shù),而且是以很從屬的身份“附和”母親。
在很多女人那里,孩子就是她的世界的中心,中國媽媽的這一特點,沒有哪個西方國家的女性能匹敵。女人有了孩子之后幾乎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會大幅度的減少與丈夫的互動,減少朋友聚會。出現(xiàn)的最明顯現(xiàn)象:朋友圈十條有九條都是孩子的照片。以及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媽寶新聞,包辦孩子所有的事項:即使結(jié)婚了,竟然對媳婦產(chǎn)生敵意,進行“爭寵”,從而不斷升華家庭矛盾。
例如:在童年時期,如果媽媽罵孩子,爸爸畢竟是男性,理性的為孩子說句話,只會遭來更深的蔑視,多種說法足夠造成這個爸爸的永久缺席:還不到你說話的時候,從小到大都是我?guī)У暮⒆樱裁磿r候輪到你說話了,上次說好了當遇到批評孩子的時候家長必須一致嘛,你今天是干嘛?我們是為了孩子好。
王猛說,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父母意愿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選擇的。顯然這其中他媽媽主動包攬一切,而不容置喙,更不容父親插手。
母親認知天花板瓶頸,停留在嚴重的以自我中心
記者采訪王猛的父母,老兩口還是沒搞懂兒子到底怎么了。掌控?他的人生一半都在外邊,“問題出在后面啊”,如何說他們控制。非要反思的話,父親說大概是抗挫折能力比較差吧,母親說所有的家庭不都是這樣的吧,只是這幾年和父母斷了來往“搞不懂“。這句話暴露了,這對父母從來沒有舍身處地的考慮過孩子的內(nèi)心的需求,沒有一次認真的去聆聽孩子講話和孩子的喜怒哀樂。
很多作為父母的網(wǎng)友與王父母統(tǒng)一陣地:有很多父母更加過分,也沒見人家和父母決裂。父母嚴格培養(yǎng)了他,讓他有正義凌然的機會去羞辱父母。驗證學歷高的人越自私。又或是沒有父母,他一文不值,何況北大。得了便宜還賣乖。
總結(jié)這群人一句話,我這輩子都是為了你活的,你不知道感恩就算了,還那么自私還來責怪我,我還不是都為了你好。
我真的非常訝異這些人的思想,也為他們的子女感到悲哀。竟然有那么多人把北大這個結(jié)果作為孩子的價值體現(xiàn)點,而不是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作為孩子生命的意義。
中國式父母培養(yǎng)公式
他們把自己覺得所期望的名校、穩(wěn)定=孩子價值點
父母想要的=孩子想要的(不管是不是她要的)
這種類似王猛父母式養(yǎng)育,就像養(yǎng)一條狗,小的時候你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命令他,在自己的活動區(qū)域活動,并給他打造了金項圈,四處炫耀。豈不知,小狗長大了,脖子上的金項圈卡住脖子嚴重妨礙他呼吸了,可是,父母還說,這可是一只金項圈,對你好你還來責怪我有沒有良心。
首先: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是父母,也應(yīng)該把孩子當做一個人去尊重,而不是作為你的附屬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你只是負責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你沒有權(quán)力去決定他的人生,相互獨立而相愛是最好的狀態(tài)。
當你自己的人生價值體系沒有建立起來,能力范圍內(nèi),可以打擊的只有自己的孩子。你是你,他是他,多問問孩子想要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那是他的未來,你只是他生命中重要的元素不是世界的全部。
五 王猛的選擇――沒有感同身受
我們不是王猛,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力站在所謂的道德制高點去評論他,因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他內(nèi)心的煎熬。
王猛是不幸的,但也是幸福的。他至少意識到自己問題的嚴重性,并去改善它,他還有機會得到新生。很多人都難以自知,苦惱卻不知道如何解決,價值觀扭曲。然后,周而復(fù)始又把這一切帶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按照父輩的規(guī)劃過一生,因為他們看不到更多的東西,認知永遠停留在父輩的眼界,認知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
對于王猛式心理爆發(fā)解決方式有跡可循,因為童年陰影讓他很難走出這種怪圈。當認知到這一切的原因時,與父母溝通無果時,他很難做出所謂大眾的得體選擇。
他選擇讓彼此冷靜,不想再給自己造成二次傷害,母親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在他的傷口上撒鹽。選擇雖然過于極端,但可以理解,這是當下對于彼此更好的解決方式。
中國式父母教育形成原因,他們站在自己的認知角度去給孩子所謂的最好教育,這種但是多來源于自己的教育環(huán)境以及周邊的影響。
當他們做父母的時候,所有人都是這么做的,沒有更高的識別認知。階層、環(huán)境決定認知水平,所在環(huán)境或許狹隘,占有欲太強。這是很難改變的認知問題,所以更不可能存在王父母一時間頓悟的狀況。
建議王猛可以選擇的方式:
1 贍養(yǎng)義務(wù)必須達到
父母血緣,你可以不交流感情,但是該盡的責任不可少,他們付出了所有雖然結(jié)果差強人意,但也是自己認知范圍得天花板了。認知天花板不同,就像這個專業(yè)沒學過,你想要考一百分,難以溝通解釋。
基礎(chǔ)孝道:每個節(jié)日該有的禮節(jié)需要做到,父母電話微信回復(fù)不管你愿不愿意說什么,但是基本問答可以回答,至少知道是死是活。
基本節(jié)日,基本問候。你不愿意談感情你可以不談。
2 善待自己
當知道了一切緣由,需要的是列出所有問題點。然后逐步解開心結(jié),這是最重要的事,慢慢去學會生活,感受周邊的善意。沒有必要去四處揭露自己的傷疤,你多講一次多痛苦一次然后多不原諒父母一次,時間長了容易活在自我搭建的悲傷世界,會越來越夸張。
解放自己的心,不去抱怨,抱怨解決不了問題,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