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晚上孩子睡了以后,我和陳先生決定要一起看部電影。
陳先生:這部《怦然心動》你看過沒有?
我:這部一直聽說不錯,要不就看這部吧。
陳先生:恩。據說很不錯。好,就看這部。
自從孩子出生以來,我們倆第一次安安心心在書房里把一部電影從頭到尾看完整,不帶快進的。
記得我們剛認識的時候,經常找一些電影來看。有的是新出的電影,有的是他看過很多遍但是陪著我再看的。不過,我們從來沒去過電影院,就是到他家里作客的時候窩在他書房看。我們倆都覺得這樣看電影的方式比去電影院舒服多了,想邊看邊吃也可以,想邊看邊聊天也可以,而在電影院就不能這樣隨便了。而且烏漆嘛黑的,容易看著看著睡著了。
好久沒這樣像以前一樣了。所以我們看得特別認真,還時不時互相聊幾句、交換一下電影里的劇情發展。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我把主人公的名字用縮寫來代替。
男主角:布萊斯·麥克奧利,簡稱B
女主角:朱莉·卡羅爾,簡稱Z
男孩B在小學兩年級的時候隨家人一起搬家到女孩Z居住的小鎮,并且就住女孩Z家對面。當搬家車停在那里的時候,女孩Z很熱情地上前去主動幫忙,而男孩B目視女孩Z的第一眼里,充滿著懷疑、焦慮和防御。可是女孩Z的臉卻閃閃發光,女孩Z注視男孩B的眼神里充滿了好奇、關注和傾心。
鏡頭定格在男孩B與女孩Z兩手相觸及的那一剎那。但,多數情況下,一見鐘情是單方面的。
隨后,整部電影都在用男女雙方不同的心理活動,一步步呈現兩個人之間的聯系、誤解、猜疑、斗爭,以及他和她周圍的人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與其說這是一部經典的青春期戀愛科教片,不如說這是一部上乘的心理劇。
后來,女孩Z發現男孩B竟然是自己的同班同學了!女孩Z激動地沖向男孩擁抱住了他,這讓嚴重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男孩B不知所措。像典型的女追男模式那樣,女孩子過度的“倒貼”行為不但沒有讓男孩愛上自己,反而引發了男孩強烈的反感。
女孩Z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愛好:爬樹。
跟大部分喜歡表現成淑女的女孩完全不同,女孩Z不顧及別人的看法、評價,自由、真實。她喜歡爬到高高的無花果樹上看風景。看著看著,她眼里的風景、世界似乎都在一點一滴發生改變。
女孩Z每天早上都會爬到這棵樹的至高點去看遠方駛來的校車,并且給一起等校車的同學們做“交通報站員”她在樹上看風景、看小鳥飛過紅云飄進黎明的太陽,看落日余暉灑遍稻田,感受微風拂面吹亂自己的頭發,她喜歡在這樣的環境中,觀察從遠方過來的校車還有幾站到達。而樹下等待校車的人只管眼前的路,在這些人眼里,只要等待就好。所以,沒有同學喜歡她這樣做,覺得她很煩。
女孩Z越發喜愛這棵樹。當她跟她父親交談時、聊到那棵樹時,她的父親說了一段話讓我過耳不忘:整體大于局部。當你非常仔細地看一幅畫時,一頭牛就是一頭牛,一棵樹就是一棵樹,一個太陽就是一個太陽,蝴蝶就是蝴蝶,云就是云。如果用整體的眼光看它,感受它,就會看到陽光穿過樹林,牛兒在吃草,微風把云吹動,蝴蝶在牛的頭頂上嬉戲...
六年級的時候,男孩B決定做點什么來甩掉女孩Z的糾纏。男孩B選擇了所有拒絕方法里最愚蠢的一種:向自己不喜歡的人表白,讓對自己窮追不舍的人死心、當著女孩Z的面與另一個女孩拉手、做親密舉動、談笑風生。
女孩Z的父親是一個畫家。所以他把欣賞美、想象畫面的特質傳給了他的女兒(后來證明也傳給了他的兩個兒子,只不過兩個兒子喜歡音樂,而女兒喜歡大自然)
你原本是什么樣的人,就是什么樣的,你裝不出來,也沒必要裝。而當你看一個人時,你也不能只看他的一部分,你要看他的全部。
可是有一天,女孩Z在樹頂上欣賞風景時,突然得出這棵大樹馬上要被砍掉。這里要被用來建造房屋。她不愿意下來,那時,只有女孩Z的父親理解自己女兒,他給女兒畫了一幅畫,畫上是一顆樹,跟那顆她一直喜歡的樹有點像。
我想,也許她傷心的不是樹被砍掉,而是欣賞純粹美好事物的權利被剝奪。
女孩Z的事情被刊登到了報紙上,男孩B的外公看到后卻一反常態的開心。男孩B覺得匪夷所思,因為在外婆去世后外公就搬到了他們家里,這么多年過去了從未見到外公露出過笑容。男孩B不理解,外公為什么看到女孩Z的這則報道那么開心。外公只說了兩個字:骨氣。女孩Z有著大部分人沒有的骨氣。
在科技展的比賽里,女孩Z憑借展示孵化雞蛋的過程贏得頭籌,而男孩做的火山噴發項目卻幾乎無人問津。這讓男孩B的自尊心收到打擊、自卑感爆棚,從而對女孩Z的反感加重。
你一個女孩子,怎么可以贏我呢
(我是男生啊,我怎么能輸給女生呢?)
我在猜測,是不是男孩的憤怒來源于深深的自卑感
男孩B的母親跟他的外公很像,而男孩B的母親跟他的外公很像,而男孩B的父親則似乎有點偏激、行事風格過于拘謹、猜忌心重、看待事物往往只看到不好的一面,并且,這些內在特質幾乎都從言語上顯現出來:
她們家(女孩Z的家)的院子雜草叢生,我真難以想象這一家人是怎么生活在這種臟亂的房子里的。
也難怪男孩B的性格從小就不夠陽光,他的父親實在是傳遞了太多負面情緒和影像給孩子。只不過一個女兒(男孩B的姐姐)的怪癖是向外擴散的,男孩B是把這些都向內藏在自己心里了。
“我是不能違背我的父親的,我是不能反駁我的朋友的,哪怕他們說的不是我想說的心里話。我也不能反對。因為如果那樣的話,也許我就會被我父親拋棄,也許我就會被我朋友拋棄。”
我在想,也許男孩B從小就被這樣的家庭氛圍影響,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快樂,也不敢真實陳述自己的意見。所以,他的一系列舉動才會總是和他的心背道而馳,讓女孩Z一次次對他產生誤解、鄙視,甚至幾乎絕交。
不管男孩B有多不喜歡女孩Z,男孩B的外公始終很欣賞女孩Z,主動去她家里幫忙除雜草、修剪草坪。而在自己家里,他的外公是一個什么家務都不碰的人。
“因為你跟我認識的一個人很像,我的妻子。只是,她已經去世了。”男孩B的外公對女孩Z說明了自己真實的想法。
雖然有點戲劇化,但是這不失為一個很合理的原因。男孩B的外公太需要生活里出現一個陽光燦爛、心地純真的人了。男孩B的外公說女孩Z像他去世的妻子,不一定指外貌體型,更多的是指心靈。
但是,男孩B卻因為怕父親的斥責,偷偷將女孩Z送來的雞蛋拿出去扔掉。被女孩Z發現后,兩個人之間的關系跌入冰點。
女孩Z將事情跟父母訴說,父母對于女兒養雞孵蛋拿去賣錢的行為似乎頗為內疚和自責,父母為了這個第一次在孩子面前爭吵。原來,女孩Z的父親一直需要挪出家用照顧他的一個智障弟弟,也就是女孩Z的舅舅,所以生活才會如此拮據。但是這么多年來,女孩Z的母親從來沒有說過這件事。哪怕是爭吵過后,父母也都分別來到女孩Z的床前,向她表示對另一半真誠的愛。
我想,女孩Z之所以有如此開朗、純真的性格,跟她的家庭教育、跟她父母彼此深愛有著莫大的關聯。
一個是看待事物都過多看到陰暗面的男孩B
一個是看待事物都更多看到陽光面的女孩Z
天使和魔鬼,有時候就在轉身之間
劇情里刻意安排女孩Z的智障舅舅出現的那一段,我認為也是點睛之筆。很多人也許認為這一段很沒有必要,但是,只有內心通透的人,才能放下偏見看待人。
智障的成人,行為上像個不能控制自己的孩子一般。冰激凌掉在了地上就讓他抓狂、讓他不能忍受,直到再買給他一個冰激凌為止。
我不認為智障就等同于傻瓜。他們只是心智還停留在孩子的階段,所以他們無所畏懼,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和評價。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比我們活得更真實,更忠于自己。
在一次實驗課上,女孩Z的同桌注意到男孩B在偷偷看她,于是在圖書館的時候告訴了女孩Z,并且拉著女孩Z去偷聽男孩B與他朋友的談話。但可惜的是,女孩Z聽到的卻是男孩因為怕自己與朋友立場相左而說的反話。
明明喜歡她,明明想說我不允許你說我喜歡的人壞話,為什么不肯說實話呢?
原來口是心非的習慣,男人也會有。
在一個男孩野餐食物拍賣會上,男孩B聽說女孩Z準備了一大筆錢、打算來拍下自己。女孩Z碰到小學時男孩B曾經“交往”過的女生,聽說對方要拍男孩B。男孩B忐忑不安、既怕女孩Z拍下他,又怕女孩Z拍下他讓他在大家面前難堪;女孩Z忐忑不安,既想拍下男孩B又因為跟另一個女生撂下過狠話而違心地選擇了一個陌生的男孩。
真是青春期的戀愛寫照,非要裝著“我跟另外一個人好得很呢”的假象、同時偷偷地去看著你。
更蠢的是,當著所有人面、毫無征兆地沖到女孩Z面前拉她的手、還想要吻她。
女孩Z夢寐以求的吻,可不是這個樣子的。對她來說,這是神圣的、不是輕浮的。
女孩Z跑回家關上門流淚。她氣他為什么讓她等這么久、氣他把她當成了玩偶,氣他讓她在同學面前顏面掃地。
電影不長,但似乎我寫的影評太長了點。幾乎是一口氣寫下來,要是陳先生看到了,又要說我感慨萬千了。
“一部電影/電視劇而已,你怎么總是會當真?”
我會當真。我習慣了認真的生活。對人認真,對事認真。我從不會在生活里當著人面感慨,但有時候看電視劇或電影產生共鳴的時候,我就會哭哭笑笑的。
電視劇和電影都是人寫出來的。是人寫的,就有人物感情色彩在里面,也說不定就是作者一部分的回憶或投射呢?
片尾,女孩Z發現男孩B在她家的院子里挖洞。女孩Z想沖出去阻攔,女孩Z的父親叫住了她“是我允許他這樣做的。”
男孩B是在種一顆樹。一顆梧桐樹。
為什么電影里選擇梧桐樹,而不是其他樹?
也許因為梧桐樹是愛情忠貞的象征。古代傳說梧是雄樹,桐是雌樹,梧桐同長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葉茂,成了忠貞愛情的象征。“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同樣的一件事、一個人,當你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的時候、當你在不同的時間看到的時候,你的想法和選擇就會完全不同。一而再再而三的錯過、猶豫和矛盾,最終在一顆樹、一個大家共同認可的目標下,終于找到交叉點。
所有的一見鐘情和怦然心動,都是需要時間來等待的。那些只愿意站在樹下等著車來的人,是永遠搭乘不上通往愛的那班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