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陽內核急速膨脹,銀河系即將毀滅。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續,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在地球表面建造一萬座發動機,推動整個地球前往4.2光年外的新家園。
? ? 《流浪地球》影片的一開始就將宇宙量級的背景和盤托出,與原作小說中開頭滿是溫和委婉的信件大相徑庭,給人驚訝之余是在座對制作組如此大膽安排的感嘆和質疑。觀眾們抱著期待和緊張將視野放遠在繁復幽深的宇宙翹首以盼,隨之映入眼簾的是領航員號和此時全力運行著、拖著長長“慧尾”的藍星。
? ? 震撼的旁白與音樂戛然而止,攻勢一轉,畫面變成三代同堂在地表露營的溫馨景象??臻g與時間的變換跳躍,預示主線劇情從此刻開始。
? ? 有大劉操刀,盛名在負,故事一波七八折讓人起伏蕩漾自然是信手拈來的。不過由于原作的篇幅問題,對于尋常影片僅有兩個多小時的容量來說,完成《流浪地球》的劇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導致電影的節奏似乎有些緊趕慢趕,這點就連很多先影后書的觀眾都能看得出來。在容量除外的頭牌便是國內的特效技術問題。這些年國內從未出過一部科幻大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技術和人才的問題。沒有聰明腦瓜能做特效這一點搞得許多投資商不愿接這個燙手山芋,資金流不入市場,沒錢請人沒錢拍戲,就算是再有科幻熱忱的導演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苹秒娪暗那熬?,看著還是半邊天灰蒙蒙的。但這條路上多點釘子和絆腳石并不算是壞事,絕處逢生絕地反擊,在種種狀況下還能更成功把握住節奏和進度的影片才能真正得人口碑。
? ? 回到影片?!读骼说厍颉肺磥韴鼍暗闹谱鞑⒉幌駠饪苹秒娪耙粯?,它不以各種靚麗來博人眼球。之所以說“靚麗”,是因為西方人擅長比較圓滑的東西,不論是幸福的未來還是絕望的末日,其影片中出現的未來產品的外形都讓人看著非常舒心,一個個像是水做的一樣,讓人忍不住融入其中。而我們卻不。即使是在那個年代最先進的領航員號,各種高科技設施也僅是透出一種復古、樸實的感覺。仔細一想,恰恰是中國本色。
? ? 而近地面的場景,就做得要更真實了。地球運轉離開太陽系,地日距離越來越遠,能接受到的熱量越來越少,當地球的溫度下降的一定的數字時,冰凍三尺僅一日之寒。于是在庇護僅存人類的地下城之外的地方,都是冰瀑三千尺,碎冰塊時不時飛流直下。不過這結冰的水哪來的?在赤道上,人類建造了許多轉向發動機,當其開始運行,地球的自轉與動力抵消,大洋的水便隨慣性席卷上岸,傾覆剩余沒有轉入地下城的人類文明。也許在大劉的思考里,一開始是為了場景建設而產生了這個設定,也可能是先料到了自轉的停止,或者兩者兼備。不管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這點使大劉的思慮周全可見一斑。
? ? 不過影評歸影評,不必和原作扯上過多關系。但是我要提一下他另一部家喻戶曉的作品——《三體》。作為《三體》忠粉,我可以打包票地說大劉是個文理雙全的秀才。因為患難見人心,末日場景引發的社會矛盾繁多而難以預測,《三體》中對此的論述不下十萬字。而小破球也不甘示弱。抽簽進入地下城、MOSS叛逃、聯合政府放棄地球等等雖是令人舌橋不下的發展,卻也意外地符合邏輯。就連故事的大背景也是這樣,要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多么荒謬又合理。這樣看來,死亡與絕望中的浪漫,的確讓人欲罷不能。
? ? 東西方的差異除了設定上的不同,還有就是中國人從來就是抱團救世這一點。像漫威宇宙、DC大部分都是以一人之力護億人周全。這樣的大男子主義放到現在只能說是俗套和遙不可及,全靠老粉們最后一點情懷在支撐。但小破球不同,它干脆地跨越了種族國界,所有人都能成為英雄,哪怕是一個女初中生。
? ?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劉培強和老馬往主控室前行的時候,發現察覺到MOSS叛逃了的不止他一個人。這說明,就算是電影的主要角色,在整個背景里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中校。
? ? 與書相比,電影的優勢即打破了視覺的界限,激活更多感官。為了觀眾的極佳體驗,導演與音樂總監絞盡腦汁抓住海明威所說“使你最激動的那滴水”,在那一刻放出視聽的轟炸。假如在劉培強開啟前進三的時候你哭了,或者在那么多運載車一起調頭的時候感到熱血上涌,那么這部影片就勝利了。
? ? 盡管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小破球卻憑借自身不錯的素質已經撕開了這一領域的一道口子。除了自己盆滿缽滿,還為后生們鏟走了門前雪——小朋友們也是時候走出去了。
? ? 血(別) 雨(屏) 腥(蔽) 風(我)不是長久的,家在前方而不是身后。浪漫不是人的專權,沒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但是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選擇希望。最后,北京第三區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