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氣名稱:小雪。
太陽直射:南半球,南緯15°40′。
物候緯度:北半球,約北緯30°
觀察地點:徽州休寧
氣候氣溫:時微雨,3~14℃
坐在初冬,秋在身后落了一地。
小雪,不止是一個節(jié)日,它更像一份心情,某種意境。
比秋更涼,但不是冷——身體早已覺得寒冷,但心還不冷;比秋更寂寥,但不是孤獨——是淺淺的落寞和淺淺的思念,拒絕刻骨銘心。
霜,是天地間一個絕對信號,它意味著地球的血液——水——即將凝結(jié)。小暑、大暑的汽態(tài),意味著生命的狂野;雨水、白露的液態(tài),意味著生命的豐盈;而霜雪冰凍,地球血液的固態(tài),必然意味著大地的肅殺,和生命的沉寂。
霜降時節(jié),一天中只有子夜和凌晨,才有水汽凝為寒霜;到了小雪節(jié)氣,長安、洛陽一帶,天空中有可能直接就降下冰雪。
也有可能降下的依然是雨水——即使降下雪,大地也無法把它保留。小雪之小,不是雪的大小,而是雨和雪、水和冰的露面概率中,它依然為少。小雪,也就是雪開始出現(xiàn)的意思,是北溫帶的大地進(jìn)入睡眠前的第三個哈欠。
夜意漸濃,客人逐一離席,但殘酒尚溫,歌吟時斷時續(xù),大地掙扎著張開困倦雙眼,想要吐出它最后的詩句。
落葉滿空山,這就是它的詩句,但若不是偉大的詩人翻譯,我們無人能懂。
就像一千多年前,當(dāng)長安城的考官用《終南望余雪》為考題,眾多考生中,唯有一個叫祖詠的詩人,道出了數(shù)十萬長安城人眼中的風(fēng)景: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這是小雪時節(jié)的長安城和終南山,降雪之后,只有山頂才保留了積雪,而終南山依然秀美,長安城開始寒冷。
以詩歌的方式來考取人才,這是何等詩意的國度,何等瀟灑的時代——也許真是只有大唐才敢擁有、才配擁有的氣象。
而公元2017年數(shù)天前的長安城,銀杏金黃,櫻樹橙紅,木葉在秋風(fēng)中作最后的舞蹈。今天,最低氣溫降到零下,如果有降水,將成小雪。
燕子早已遠(yuǎn)離了中原,因為飛蟲已經(jīng)在大地銷聲匿跡——銷聲匿跡,不是這個詞語的比喻義,而是實實在在的銷聲匿跡。
大雁和天鵝正伴隨著寒霜和微雪一道南下,穿著一身貨真價實的羽絨服,只要水面不結(jié)冰,它們就可以在路過的任何一個湖泊從容悠游、覓食。
這是長安、洛陽、淮水一帶的物候,也是江南一帶,再過十來天的風(fēng)景。
當(dāng)最后一行大雁淡出北溫帶的天空,2017丁酉年的故事就寫到了最后一段。
從白露、寒露到霜降、小雪,是自然面貌和萬物風(fēng)情變化最大的時光——就像春天從雨水、驚蟄到清明、谷雨的那段時光。春,由靜到喧、由死到生;秋,沉寂之前的熱烈:它們都是最撼動人心的風(fēng)景,仿佛黎明的曙光,和黃昏的落日。
但小雪之后,天地沉寂,萬物安靜。
有一個長長的黑夜需要大地去承受。
該孕育的繼續(xù)在寂靜中孕育,大地終歸不是死亡。但它確實將安睡了,呼吸變得越來越緩慢、從容。
詞語的溫度也慢慢降了下來,不過升起炭火,依然有著可以綿延數(shù)千年的溫暖:
問劉十九
唐 ·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能飲一杯無?
當(dāng)然必須舉杯,向著已謝幕的唐朝,向著正謝幕中的2017,向著所有因雪,而不能前來的過去的友人,和所有因雪和酒,正啟程前來的新的戰(zhàn)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