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石悅)。
? 提到當年明月,也許很多人并不清楚是誰,但是提到《明朝那些事》,其名聲如雷貫耳,即便沒有讀過這本書,也能略知一二 。
當年明月仿佛是從歷史中走來的人物,而且還是老天爺追著賞飯吃的典型。
? 他27歲時心血來潮去寫歷史,誰知卻意外成為“網絡知名作家”。次年《明朝那些事》便被出版,短短七年,銷售量超過三千萬冊,據(jù)傳版權費高達4100萬元,連續(xù)四年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前十名。彼時,他的身份還是體制類的一名公務員,仕途更是一路高歌。
歷史中似乎再也找不到第二位與之類比的人物了。于是網上也有了“當年明月為什么不寫了”的傳說,以及各種"小道"傳聞。
市井傳說向來都是善于聯(lián)想和隱射,于是網上有一個很火的留言跟帖 :當年明月寫唐伯虎:他(唐伯虎)被寧王朱晨濠看中,興高采烈地去上任,結果三杯酒下肚后發(fā)現(xiàn)寧王要造反。一門心思想辭職,結果寧王不讓,于是他只好裝瘋賣傻,可是寧王還是不相信他瘋了,就是不放他走。眼看再待下去有殺頭的風險,于是他只好祭出大招。于是,南昌城出現(xiàn)了魔幻的一幕,堂堂大才子唐伯虎,一絲不掛地在大街上調戲婦女……
并不清楚是不是《明朝那些事》里的橋段,中國通史里并無這樣的記載,才子唐伯虎,固然能從寧王大不敬的言談里發(fā)現(xiàn)寧王的造反之圖,唐伯虎的脫身也自有婁妃等暗中相助。
回頭再看,這種傳言極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提及“歷來野史…”“亦如劇中小丑然”。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且不說文人風骨的唐伯虎,是否也會有如同劉伶醉酒的言行與軼事,但是這個“瘋癲”明顯有點“用力過猛”的匠氣,所謂食色,性也。馮鞏喜劇電影《誰說我不在乎》:一位精神病人的思維邏輯,“脫美女褲子”,醫(yī)生來判斷是不是可以出院了……。唐伯虎會自作“小丑然”嗎?
于是各種揣測,未經證實的消息源說得有鼻子有眼,以及也并沒有辟謠,聯(lián)想,愈加撲朔迷離。
網絡傳言究竟有幾分真,在權威消息出來之前,無法考證。但當年明月的故事太過傳奇,老天爺都追著賞飯吃,是感慨還是羨慕,忍不住要落筆多寫幾句。
一個歷史作家,不到三十歲就憑版權躋身富豪榜,他還實現(xiàn)了很多作家都夢寐以求卻可望不可即的事:體制類,一路高升,十幾年內即升至一線城市副廳級。
前幾天還意外地刷到當年明月在央視“面對面”的采訪,其中一句印象深刻:從史官筆下的字里看到字,一個秘訣就是四個字---感同身受,歷史故事不僅僅是故事,而是“情緒”,只有“情緒”才能穿越歷史,仿佛當年明月在現(xiàn)場,那些都是真實的事情,清冷,散發(fā)著人性的幽光。
對當時明月來說,歷史書籍就像一座座寶藏,蘊藏著無數(shù)人的“情緒”和人生智慧,只有感同身受,才能讓他在歷史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
面對主持人提問:“感同身受”地看歷史,那不就變得太沉重了,你根本無法繼續(xù)前行了嗎?
是?。》畔掳?,才能輕裝上陣,不得不說主持人的慈悲通透,更是一種導師般的引導。(一句話就被主持人圈粉了)
當年明月表示:歷史是沉重的,幽默的不是歷史,幽默的是他自己。歷史的恢弘和殘酷,一個人命運也許就是一句話。
? 我沒有讀過當年明月講的明朝的那些事,網上引用最多還有徐霞客的故事,在那個追逐權力與功名的時代,徐霞客選擇了另一條路。他遠離官場,踏遍山川河流,用一生追求內心的熱愛。
《徐霞客游記》,作者徐霞客。歷史留給徐霞客的記載,也許也只有這樣這一句話。
? 愚以為,歷史之所以恢弘,是因為很多很多人,只留下一個名字;歷史之所以殘酷,是因為很多很多人,甚至沒有留下一個名字;歷史之所以生動,并不是因為一個人留下多少記載,而是因為今人和古人,穿越千年,見到的還是那同一輪太陽、同一彎月亮。
“朝碧海而暮蒼梧”,徐霞客本人之外的一句話,讓徐霞客,不僅僅成為當年明月,還是當年旭日。
? 在央視“面對面”采訪中:當年明月說,夜晚回寢室的路上,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內心無比的喜悅,那是一種前進的聲音。
主持人問石悅,是喜歡人們叫他“石悅”還是“當年明月”?
? 石悅笑笑說“明月”吧 。
? 明月,在講明朝那些事的結尾時,那前進的聲音 卻有一份詩意的開放式的表達:當黃山大雪消融時,徐霞客坐在絕頂,聽了一整天融雪的聲音。
當年,今日。
明月,諸多還沒有見著陽光的報道,似乎有種試圖抽去“當年”的月光,只爭當下的錯覺。當下也有些消息稱當年明月精神不正常是因為壓力過度,思慮過多。
凡此種種,傳言甚囂塵上,當年明月還能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嗎,還能如徐霞客般坐在黃山絕頂,聽雪融化的聲音嗎?
“月有陰晴圓缺”。
當年明月,還是當年明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