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成熟時,自然會從樹上落下。
在靈性生活中,時候到了,心就會像水果一樣開始成熟、變甜。我們的修行會從青澀、艱難的成長期(尋找、發展、改善自己),轉變成在奧秘中安住,從信賴外在形式轉變為安住于內心。
曾有我認識的一位年輕女子在剛開始修行時,因為面對家庭的問題和父母信奉基督教基要派教會而極度掙扎,她寫道:
“當我做佛教信徒時,父母怨恨我;但當我做佛陀一樣的覺醒者時,他們深愛我。”
想要在靈性上成熟,就要放下僵化和理想化的生命方式,在生活中找到彈性和喜悅。隨著靈性的成熟,就會帶來心的柔軟,自然表現出自在與慈悲。
道家老子頌揚這種精神而寫道:
以道為中心的人,可以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兒沒有危險。即使在巨大的痛苦中,他仍認識宇宙的和諧,因為他在心中找到安詳。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東方的靈性在美國開始流行時,其修行方法在一開始被理想化和浪漫化,大家嘗試用靈性來“達到高潮”、體驗超凡的意識狀態。
許多人相信有完美的上師和絕妙的教法,只要加以跟隨,就能達到全然的開悟,并改變世界。
這種模仿和自我陶醉被秋陽·創巴仁波切稱為“靈性的物化”,表面上接受靈性傳承的儀式、服裝和哲學,實際上卻借此逃避日常生活,只想成為更屬靈的生命。
幾年后,大部分人開始發現,高超的狀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而靈性也不是離開日常生活,去尋找一種崇高、充滿光明的生活。
我們發現意識轉化所需的練習和訓練,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我們開始看見靈性道路的要求比它一開始所提供的還要多。
去掉修行的浪漫憧憬之后,大家開始清醒過來,了解到靈性要求我們以誠實和勇氣看清真實的生活處境,包括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在周遭社會的位置。
我們獨自或在團體中通過滋長的智慧和幻滅的經驗,開始放棄靈性生活和團體的理想化觀點,不再以之為逃避世界或拯救自己的方式。
對許多人而言,這種轉變會成為更深入整合和更有智慧的靈性工作的基礎。靈性工作包括正當的關系、正當的生計、正當的話語,以及靈性生活的各種倫理面向。
這種工作要求不再有切割分隔,并了解所有被推入陰影或加以逃避的事物,最終仍必須融入我們的靈性生活,沒有一件事會被遺漏。
靈性在于我們是什么人,而不在于我們追逐什么理想;靈性不再是到遠方的印度、西藏或秘魯的馬丘比丘(MachuPicchu),而是回到家中。
這種靈性充滿了喜悅與整合,既是平凡的,也是覺醒的。這種靈性能讓我們在生活的驚奇之中安住,這種成熟的靈性讓神圣之光照亮我們、穿透我們。
以下我們來探討靈性成熟的特質。
01非理想主義
成熟的心不會有完美主義,它安住在存有的慈悲中,而不是完美的楷模里。非理想主義的靈性不會尋求完美的世界,也不試圖使自己、身體與人格變得完美,不會根據外在某些極度純凈的特殊形象而對老師或開悟保持浪漫的想法。
因此靈性生活并不是尋求收獲或成就,而是去愛和自由。
成熟靈性的基礎并不是追求完美,也不是要得到某種想象的純凈感,它的基礎只是放下、愛、向一切敞開心房的能力。
沒有完美的理想時,心就能把我們遇見的苦難和不完美轉變成慈悲。在這種非理想主義的修行中,即使是無知和恐懼的行為,也能被神圣照亮、穿透,引導我們對一切之中的奧秘感到驚奇,而沒有批判和指責,因為我們并不是嘗試使世界完美,而是使我們對世上一切的愛變得完美。
02仁慈
靈性成熟的第二個特質就是仁慈,它是以自我接納為基礎。
為我們曾有過的無知行為或仍留在我們心里的恐懼而產生的罪惡感、指責或羞愧,無法發展出仁慈。了解開放需要慈愛的溫暖陽光。我們太容易把靈性和宗教轉變成艾倫·沃茨所說的“可怕的義務”。
詩人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寫道:
你不需要當好人,
你不需要用雙膝跪行
穿越一百里的沙漠,表示悔改。
你只需要讓身體這個柔軟的動物
愛其所愛。
深入的自我接納會滋生慈悲的了解,就如我曾問一位禪師是否會生氣時,他回答:“我當然會生氣,但幾分鐘后,我會告訴自己:‘生氣有什么用!’然后就放下生氣。”這種自我接納之上占了靈性修行一半以上的分量。
03耐性
靈性成熟的第三個特質是耐性。
耐性能讓我們與法——即“道”和諧共處,就如莊子所說:
古時候的真人,
不以心對抗道,
也不試圖以自己的想法
來幫助道。
(原文: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希臘左巴談到自己再耐性上學到的功課:
有天早晨,我在一棵樹的樹皮上看見一個繭,一只蝴蝶在里面打洞,準備出來。我等了一會兒,感覺等了好久,覺得不耐煩,于是把繭折彎,向里面吹氣,使之暖和。我盡可能用最快的速度讓它變暖,然后奇跡在我眼前出現,繭打開了,蝴蝶慢慢爬出來。
我永遠忘不了自己當時的驚恐,因為我看見它的翅膀向后合攏、皺成一團,因為它的時候未到。它絕望地掙扎,幾秒鐘后,就死在我的掌心。
成熟的靈性覺醒的過程需要經過許多季節和周期,它要求我們作出最深的承諾,在心中坐定,并向生活的每一部分敞開。
真正的耐性不是為了要有所得,也不是為了任何成就。
耐性能讓我們向超越時間的事物敞開,愛因斯坦描述時間的本質時解釋:“你若和一個美麗的女孩同坐兩個小時,好像只過了一分鐘;但你若坐在火爐上一分鐘,就好像過了兩個小時。時間是相對的。”
佛陀談到要修行十萬大劫的時間,意思不是說要花上無窮的時間才能覺醒,而是指覺醒是超越時間的。
靈性生活的成熟讓我們可以只是安住在這里,安住在過去一直存在也將永遠存在的真理中。
04活在當下
靈性成熟的第四個特質就是活在當下。靈性的覺醒發生在此時此地的生活中。
禪宗傳統認為:“狂喜之后,就是洗衣服。”
靈性的成熟不只會在超越中展現,也會在內心展現,想要讓神圣照亮、穿透我們的每一個動作。
超常意識狀態、超凡的心靈經驗、意識的巨大開啟都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不在經驗本身,而在于這些經驗促使我們轉而注意自己化身為人,在人身中增長智慧、深化慈悲的能力。
在當下此刻,成熟的靈性允許我們“言行一致”,彼此的行動、話語及碰觸好像在反映最深處的知識。我們會變得更有活力,更活在當下。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呼吸、身體和身為人的限制,都是神圣的一部分。
這種成熟會傾聽我們的身體,愛身體的每一部分,包括身體的愉悅和悲傷;它會傾聽心的聲音,熱愛心的感受能力。以這種方式活在當下,正是慈悲和了解的真正來源。
佛陀說:“只有在我們自己的身體里,帶著它的心,才會看見束縛和苦難;也只有在此,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
05擁抱對立面
靈性成熟的第五個特質就是擁抱對立面——這種能力可以讓心容納生命的矛盾。
我們還是孩子時,會在父母提供我們所需時,把他們看成百分之百的好人;當他們無法滿足我們的欲望或不照我們的期望而做時,就把他們看成百分之百的壞人。
孩子的意識發展最終會使他們清楚了解父母,了解同一個人同時有好有壞:有愛,也有憤怒;有慷慨,也有恐懼。
靈性修行的成熟也有類似的發展,我們不再尋找完美的父母、具有完美智慧的老師或上師,也不再嘗試找到全然美好的事物,以對抗全然不好的事物,也不會再區分受害者與施虐者。
我們開始了解每一面都包含了對立面。
人在靈性生活中成熟時,就更能與矛盾自在相處,欣賞生活的模糊之處,包括其中的諸多層面和內在沖突。于是能了解生活中的反諷、隱喻,發展出幽默感、擁抱整體的能力,并以寬宏的心面對其中的美麗與丑陋。
《道德經》的古老智慧告訴我們:
我只有三件事要教你們:
純真、耐性、慈悲。
這三件事是你們最重要的財富。
在行動和思想中保持純真,
就能回到生命的本源。
對朋友和敵人保持耐性,
就與萬物之道一致。
對自己慈悲,
就能使世人所有生命和解。
所以智者居住在道之中
為所有生命立下榜樣。
由于他不炫耀自己,
大家都能看見他的光芒。
由于他不需要證明什么,
大家都能信賴他的話。
由于他不知道自己是誰,
大家都在他身上認識自己。
由于他心中沒有目的,
所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