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聆聽了由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學校王絲絲老師主講的《跨學科視野下的自然筆記》一課。絲絲老師為我們呈現出一堂與眾不同的美術課。它完全顛覆了我對傳統美術課的認識,傳統的美術課只是看一看、畫一畫、評一評 。而絲絲老師的美術與其它學科的深度融合,讓我眼前一亮。在很多的教育教學培訓中經常會提到“各個學科要深度融合等字樣”當時只是聽聽而已,也不知道如何去融合,并沒有真正理解其內涵。而聽了絲絲老師的課讓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其真正的內涵。絲絲老師的課為我們其它學科的深度融合提供一個范例。為我們今后的學習研究指明方向。
一、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應深度融合。
(一)傳統教育理念
1.重知識輕能力
2.重理論輕實踐
3.重記憶輕思考
4.重嚴格紀律
5.重知識灌輸
(二)現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1.以人為本
2.自由全面發展
3.強化素質
4.加強創新教育
5.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6.注重因材施教
7.教育內容的開放性
8.多樣化發展
9.倡導“和諧教育”
10.健全教育社會化網絡
教育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就是后天的經濟與社會。也就是說,要使我們明天的人才成為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強手,要使我們后天的經濟和社會引領世界先進潮流,我們必須重視教育創新。然而,在教育走創新之路的今天,我們又不能不面對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剔除糟粕,汲取精華”,認真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承續,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必須選擇。? 對教育創新和傳統文化的理解 所謂教育時代發展的新思想、新模式。教育創新是不斷發展、不斷進步、努力實現一種教育終極追求的過程,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需求。它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教育觀念創新是教育創新的前提;教育體制創新是教育創新的關鍵;教育內容創新是教育創新的根本;教育技術創新是教育創新的保證;融會古今,貫穿中西,是教育創新的途徑;提高教育質量,提高人才素質,是教育創新的目的。 傳統文化作為一民族獨立的意識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著自己固定的制度規范和價值取向,體現著獨特的民族心理和經驗。另外,在教育功效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奉行“”。集中授課制的實施雖是社會的進步,但同封建社會后期整個社會系統的封閉保守一樣,集體授課也是趨封閉,把學生限制在課堂上、學校中,以嚴格的制度限制學生,造成了狹隘、封閉的“課堂中心”觀,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個性的發展。 不僅如此,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是阻礙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教師采取“注入式”灌輸法教學,學生只能成為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背書和回答老師提問的機器。教師只重視知識的講授,教學手段十分單一,簡單乏味的語詞陳述,很難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抹煞了興趣關系到的誘因,自然難以形成豐富多彩的教學氛圍。 在苦不堪言的教學環境中,學生還重負升學考試的壓力,在中考高考指揮棒的操縱下,自然而然分數成了評價教學成績優劣的標準。“談分色變”,教師、學生、家長均不敢怠慢,只有沿著指揮棒下的“羊腸小道”踟躇而行。這種用一個尺度、一種標準去要求人才的現象,極不利于人才的培養,也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創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必須勇于面對,不可等閑視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堅持教育觀念更新,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一體化的系統,社會的全面發展,要求教育要培養各種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才,以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延續。按照同一類型模子鑄造出來的人才,以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延續。按照同一類型模子鑄造出來的人才,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應注重“個化”和“社會化”的統一。既要求受教育者必須通過文化的養成實現個人生存的社會有序發展的目的,又要體現個性差異,實現社會中的創新和變革。
二、思則變,變則通,通則達
這些要求的提出,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可以說,傳統的以講授為中心的許多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樹立新的學生觀,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科學人文素養。通過兩年互加培訓的學習,我首先轉變了我的思想,我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其次在我的教學大膽嘗試,只要有利于學生學習好的方法我一定會嘗試。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做了一些嘗試:
一、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知識的灌輸,教師填鴨式的滿堂灌,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造成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缺乏創新思維的能力,難以適應新世紀的需要,現代教學理論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并掌握其規律,達到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的目的。古人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發現、探究知識,在探究中掌握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樹立探究式教學的觀念是必要的。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暢所欲言。這種方式的教學使學生感覺輕松愉快,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二、在新授過程中,引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自主學習要求教師的角色是一個輔導者、支持者、幫助者,而非灌輸者、說教者、支配者,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中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夠自悟,在自悟中明理篤行。
三、在相互研討中,開展學生的合作性學習 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淺層次問題均可在自主探究中解決,不理解或難以解決的問題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方式加以解決,就組織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同桌合作互研,即讓同桌的兩位學生發揮各自學習的探究的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二是小組合作研討,以四人為一個小組最好,把前后排鄰座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便于進行合作學習活動;三是整班集體互研,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就課堂合作互研的具體方式而言,辯論法、討論法、情景表演法、實話實說法等都是合作學習的有效形式。 任何事情,掌握正確方法的重要性。從而,再進行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得出: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學習有法,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這就要注重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信息,課上展示、交流信息,課后注重實踐和同學間的評價,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努力提升他們的能力。
我們要在互加的道路上追求著自己的夢想,不輕言放棄,俞挫俞勇。相信自己,相信明天大地飛歌,相信自己,抓住機會,一切皆有可能!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關鍵是要發現自己的潛能和正確認識自己的才能,并找到一個能充分發揮潛能的舞臺,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最好的,擁有自信的人才會心想事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