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了解到梅州小吃眾多之后我就挺想找機會去那轉轉,梅州離深圳不算遠,不需要挑長假的時候去。今年十一,我本來計劃了去別的地方進行一場看世界的旅行,可是后來臨放假前一個星期我放棄了,計劃的行程有些累人,我最近狀態不好想休息休息。十一長假不能宅著,也因為近期狀態糟糕需要換個地方調整調整,那么就去梅州吧,進行一場放松身心的旅行。我認為旅行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看世界的旅行,去沒走過的地方走一走,計劃一場豐富的行程,充分利用時間到盡可能多的地方去看看,累人但是充實;另外一種是放松身心的旅行,短暫的離開目前的環境,去個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過幾天舒適的日子。這次的梅州之行是一場放松身心的旅行,我沒有周密的計劃,放假前一天下午搶到了第二天下午出發的票之后,我在網上訂了到達當晚的酒店,查了查熱門景點,就這樣出發了。
梅州位于廣東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有“世界客都”的美譽,也是客家菜之鄉。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魅力,或許有的地方帶給我們不好的體驗,但這興許也恰恰是特色所在。一生很長,要走很多地方,照片是個好東西,但腦海中的感覺一定會隨著時間模糊,文字是永恒的,我希望今后能將旅行進行總結記錄,如此才是完整的,這是第一篇。
景點
這次旅行沒有提前做周密的計劃,也因為旨在放松,所以只是隨意的去了一些景點。
花萼樓
去之前就了解到景點之一是傳統客家圍屋,我一直認為傳統建筑是極具特色的,我喜歡有歷史感的東西。有幾個景點都可以看到客家圍屋,我對花萼樓最為有興趣,只是花萼樓位于距離梅州近70公里的大埔縣大東鎮,沒有方便的公共交通,幸運的是第二天住的青旅的老板是一個戶外愛好者,他聽說我想去之后聯系了其他幾位感興趣的朋友和驢友,組織了一次花萼樓之行。
花萼樓位于大東鎮聯豐村,在外面看就是一個圍起來的土質圓環形建筑,坐落在河畔,周圍就是綠水青山,并沒有其它景點,旁邊就是普通村民建筑。從簡介了解到其名字花萼樓取義“花萼相輝”,源于詩經中的“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之間的情誼就如這花與萼一樣,相互輝映,寄托了主導創建此樓的林氏祖先期盼兄弟和諧共處的愿望,寓意的是客家先民在為生活的打拼中所演繹的勤勉、刻苦耐勞的客家精神。花萼樓是廣東省最早、最大且保留完好的土圍樓,據記載,其建于明朝萬歷36年(公元1608年),距今40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樓高3層11.9米,建筑面積3556平方米,為圓形土木結構,土版筑式客家民居。
整棟建筑只有一個大門,從大門進入,經過大小相間的花崗巖石頭鋪成的廊道,就是圍屋的天井,天井的地面同樣是花崗巖鋪成,形狀不一。天井里有一口水井,水井口連著各個住戶門前的排水溝。大門正對的方向是祈福處,內有觀音像。兩側便是各個住戶的房門,共30戶,圍繞圓環整齊排布,每一戶都是同樣的構造,既統一又相互獨立,十分震撼。
建筑共3層,從任一住戶門進入,可看到的是一樓的大廳,從廳門進入有做飯的灶臺,空間往里延伸是單獨的隔間,估計可做寢居之處。從該廳的樓梯上去二樓,木質地板,四方的空間,有一扇大窗戶,朝向天井,背后開一方形小窗。大窗戶外邊是木條搭成的平臺,我認為可放置需要晾曬的糧食等東西。從二樓的樓梯上去,是三樓的廳,較二樓小一些,三樓有門連接屋外的走廊,可通過走廊到達各戶人家。三樓的屋頂下設置幾根橫梁,可做儲物之用,一般用來放置做飯的柴火。房屋是土木結構,墻體厚實,正面對著天井,二樓的窗戶和三樓可進出的門保證了光線,房屋背后墻體上的方形小窗促進前后通風,據說圍屋住起來冬暖夏涼。
在三樓的走廊上,看著如此巧妙的建筑,在看看遠方的青山,我仿佛能想象當初這里人的生活狀態,共飲一井水,親如一家人。這種狀態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幾乎已經不復存在,當然這是經濟的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無論如何,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卻是亙古不變的。
靈光寺
千年古剎靈光坐落于粵東第一名山陰那山之中,傳說有三絕和三奇,其中三絕謂之榮枯柏、頂無葉、菠蘿頂;三奇是無色雀、無篤石螺、片生熟魚。我對這三奇較為感興趣,想去專門觀察一番。第一的榮枯柏是寺前的相對的兩株古柏,一死一生,相傳是開山祖師潘了拳親自栽種,距今已有1100多年,枯者枯于康熙三年(1644年),歷經300余年仍矗立不倒,榮者依舊郁郁蔥蔥。頂無葉說的是靈光寺后山綠樹成蔭,枝繁葉茂,但近山的佛殿殿頂終年不見一片落葉,其中奧妙令人費解。上網查景點做攻略的時候,看到一個有趣的評論,為了驗證頂無葉之說,有位朋友硬是看了好半天,我也看了一會,殿后有山林,殿頂確實不見落葉。三絕之三是菠蘿頂,傳聞靈光寺香火旺盛,但殿頂不見煙霧,是因為殿頂特殊的螺旋藻井結構,形似菠蘿,故稱菠蘿頂。由1276件木構件通過超絕的工藝連接而成的結構集結了古代建筑排風系統和煙霧過濾系統,濃濃的白煙經過菠蘿頂變成了透明空氣,實在絕妙。
靈光寺并不大,不如我想象中壯觀,茶田景區離它不遠,多花2-3小時可以一起去看一看,我當天去得晚,為了趕在4點前下山,我并沒有去茶田。倒是靈光寺所屬的雁洋鎮是一個值得去住兩天的地方,2014年被評為國際慢城,集結了梅州眾多景點,比如雁鳴湖、橋溪古韻、雁南飛茶田等,周圍風景秀麗,空氣極好。我沒去其它景點,但陰那山腳下綠樹成蔭,抬眼可見山包上的柚子林,往近一些是農田和菜地,如此安靜恬淡的環境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了。后來在回梅城的路上,途徑了雁洋鎮的街道,正值傍晚,從車窗看出去這個小鎮此刻在進行的活動是如此平凡卻有一種魅力,吸引我想要下去走一走,下一次去我一定去雁洋鎮住兩天。
江北老街
古老的建筑總是能吸引我,尤其是充滿歷史感卻不乏生機的街道。網上了解到江北老街大規模的騎樓值得一看,我是隨便逛逛的時候走到的那里,原來離我住宿的地方并不遠。道路不寬但很干凈,兩旁的騎樓看得出歷史感,街道兩旁是一些各式小店,有雜貨、小吃等,平時人似乎不多。
離老街不遠的地方有新建了大片騎樓,應該是旅游項目,還沒有建設完善。網上推薦的景點之一學宮就在老街附近,俗稱孔廟,內有孔子像。建于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時為梅州最高學府。后毀于戰亂,于元元禎二年(1296年)重修并擴建,2006年最后修復。殿門口放置的幾首與梅州有關的詩作倒是十分稱景,其中一首《客都春戀》頗具意境。
百侯鎮
梅州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有些古鎮也是極為出名的,例如茶陽鎮,松口鎮,去花萼樓的當天也去了百侯鎮進行了短暫的游覽。百侯鎮位于大埔縣東部,是“華僑之鄉”,擁有較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其特色。在這些建筑群中,有氣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也有別具一格的大小祠堂,亦不乏典型客家民居和中西合璧的院落。歷史上的百侯鎮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僅從其建筑之磅礴氣派也能察知一二。
按照網上的推薦,還有很多景點值得一去,客家博物館是必須去的,然后就是雁洋鎮的各大景點,除此之外,還有汐泮和南華又廬等。這次沒有去客家博物館算是一個小遺憾,因為在裝修不便去游覽。大多地方的博物館都是很有意思的,一般來講,地方博物館陳列的東西能讓人快速的對一個地方的過去歷史軌跡形成大概的印象。留點遺憾也是好的,以后的時間再去慢慢補上。
梅州并非旅游熱門城市,在生活智能便利的大城市生活慣的人突然到這里可能會不習慣。但這是一個讓人感到幸福的地方,離開的時候我是滿足的,到梅州旅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跟隨它的節奏去感受當地的生活,同時也慢下來、靜下來,感受自己的內心。
且以學宮門口那首《客都春戀》后半段所吟來結束這一部分吧:? ? ? ? ? ?
我以梅雨引路,沏一壺新綠,在初春等你 / 等你,來品味水墨梅江的嬌柔楚楚 / 等你,來解我一世傾心臣服 / 如初戀般全情投入 / 癡癡地,熱烈地 / 愛上這一座城 / 愛上這一城風物 / 愛上這一處靈魂歸宿
美食
說完了景點來說一說好吃的,美食一直是我行走的方向。
梅州被稱作“世界客都”,是客家人聚集地之一,飲食以客家風味為主。客家人是以客家話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經歷過歷朝歷代的遷徙而發展至今,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有關客家的起源主要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歷史學家更贊成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為躲避戰亂而向南遷徙,逐漸形成客家民系。在此過程中,客家風味飲食也得以形成。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其獨特風味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息息相關,其濃厚的傳統文化觀念也在飲食習俗中有所反映。
我去梅州的初衷就是因為了解到那里豐富的小吃。我向來是喜歡體驗各種美食的,去一個地方之前先大概了解一下都有哪些美食和小吃,哪里可以吃到地道的當地飲食,哪片區域小吃集中,到了之后見到了就知道那是值得一試的。用心感受每種口感和味道,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很走心的旅行。
去之前我大概了解了以下都有哪些美食和小吃,一一記了下來準備一樣樣體驗。 晚上9點多到了梅州的酒店,一路上以提子土司充饑的我放下東西后迫不及待的外出覓食。不知道何時養成的覓食的習慣,先在網上看準一個地方,然后往這個地方去,路上若遇到看起來不錯的店或者有興趣一試的小食,就進去嘗一嘗,若沒遇到,就去原先定好的目的地。如此,我可是發現了不少好吃的東西和小館子。
粄
隨便在美團上找到附近一家評價還行的云吞面,按照這個方向出發,沒走多遠遇到一家小店,主打牛肉粉面,看樣子該是當地一家普通的小食店,還算特色,果斷進去,放棄云吞面。小一些的地方這個時間很多店估計都要關門了,這家店也沒有別的食客,只有老板一家人坐著喝茶聊天逗孩子,甚是悠閑。我進去先問了老板還有沒有吃的,很慶幸老板說都還有。店里墻上的一張大菜單清晰明了,主食應該是粉面或粄,可以選擇不同量的牛肉或者牛肉丸搭配。來之前網上了解到梅州美食之一是各種粄,網友鼎力推薦之一就是老鼠粄,那就首選老鼠粄試一試吧,再加普通分量的牛肉丸。老鼠粄這個名字給我一種奇怪的感覺,可能老鼠二字代入感太強。煮好的老鼠粄一上桌,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原來是類似米粉的一種東西啊。接下來就該滿足胃啦,滿滿一碗老鼠粄,加上一點芹菜碎和少許香油炸的蒜末,配上口感勁道的牛肉丸,吃起來很鮮香,湯里加了豬油,鮮香的口感更加濃郁。第一次體驗老鼠粄,感覺它就是一種碎米粉,口感略硬,像以前吃過的家鄉的水泡發后煮的粗米線。廣東潮汕地區的牛肉很出名,這里吃的牛肉丸也是十分筋道爽口。整體體驗很棒,當然,多吃幾口會略微覺得有些腥,畢竟我從小吃辣,加了店里的醬油辣椒醬之后沒有了腥味而且感覺鮮味不減。客家人不太吃辣,店里的辣醬并沒有太多辣味,對我來說剛剛好,在廣東生活了一年多,我倒是越來越喜歡這種注重實物本身味道的飲食。在梅州一共吃了兩次老鼠粄,第二次是在大埔,青旅的老板帶我們吃的當地的小館子。這一次吃的是豬肝、瘦肉和粉腸煮的手工老鼠粄。一對比也就發現我上次在城里吃的是機器所做,手工的老鼠粄粗細稍有不同,尾端細,中間粗,像極了老鼠尾巴,至此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如何由來。倒是挺有意思的,只是這名字還是代入感太強了,只怕有些特別怕老鼠的人會不想嘗試呢。
之前說了梅州美食之一就是各種粄,說完了老鼠粄,再來說說其它粄。先來說筍粄,第一次吃是在大埔吃老鼠粄的小店里,雖然是第一次吃,但也能感受得出來它和店里的老鼠粄一樣地道。所謂的筍粄,形狀大小似餃子,晶瑩的木薯粉皮包裹住主料是干筍的餡料,我吃的這個還有香菇等配料,我猜想定不是每家的餡料都一樣的,不過就這名字來看,主料一定是筍是不會錯的了,筍干自然是很香的,再加上其它配料提升了鮮味,只是木薯粉皮有些難嚼。吃這個的時候可以加上沙茶王提味,一種粉狀調料,撒上去就行。不知道沙茶王跟沙茶醬有沒有關系,感覺味道略辛,以我并不算十分靈敏味覺系統嘗試過后猜測辛味來自胡椒。體驗過筍粄后,談不上十分喜歡,自然是好吃的,只是木薯粉的外皮嚼起來稍稍費勁,而且感覺不易消化,所以一次一兩個也就足矣。
網上了解到豐順捆粄也是很出名的,豐順是指梅州的豐順縣。有天傍晚回青旅的路上偶然看到了賣豐順捆版的小店,于是趕緊過去買一份。傍晚六七點鐘,小店生意似乎正好,店里坐著四五個食客,老板的操作臺前邊還有幾個等待打包帶走,老板娘一邊幫忙,一邊處理著手機里不斷提醒的美團新訂單。老板手腳很快,米皮一好,取出置于鋪了紗布的案板上,老板娘告訴他兩條加咸菜,兩條加蘿卜干,一邊拿起餡料加進去,按照顧客所點的口味分別在四個方位放好餡料后,用竹片劃兩刀,分成4份,再將每份的米皮進行覆蓋包裹住餡料,如此一個循環,便做好了4條捆粄。捆版是當地一種普遍的小食,似乎早餐晚餐都可以吃,加的餡料不同味道不同,可以選擇的餡料很多,比如咸菜、豆干、鮮筍、鮮肉等。米皮的制作看起來跟我吃過的腸粉大致一樣,米漿放入抽屜式蒸籠蒸熟后取出,1-2毫米的厚度,只是口感不像腸粉一般爽滑。體驗過后也一時談不上十分喜歡,但是我能想象對于本地人來說,吃這些食物大概就像是每天看日出日落,吃飽了干活,累了休息一樣自然美好。
再來說仙人粄,這名字可比其它幾種粄更讓人想要嘗試,我是走路上不經意間看到的。似乎就是兩只桶,加個籃子就構成了一個簡易的小攤,我走過,看到插在籃子上邊的小牌子寫著仙人粄,稍一停頓,賣東西的中年模樣的姐姐很熱情的問要不要來一份仙人粄或者筍粄,笑容樸實而真摯。仙人粄還沒嘗試過,正可試一試。她揭開桶蓋,說那是仙人粄,原來就是跟龜苓膏幾乎一個模樣的東西啊,我走累了正好解渴。她給我裝了一杯,再加上糖水,直接喝,甜甜的,還有一絲清涼的苦味。仙人粄本身比起龜苓膏來略軟,當然這也就是我這一次嘗試的感受罷了,畢竟不同的人做出來的同樣的菜口味也是會有差別的呢。上網了解了一下,實際上仙人粄和龜苓膏從配料來看可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呢。所謂龜苓膏,是以鷹嘴龜和土茯苓兩味中藥味主要原料制作的膏狀小食,再配以生地、蒲公英、金銀花等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拔毒生肌、滋陰補腎、保健養顏等功效。而仙草粄的主要原料則是仙人草,也叫仙草或者涼粉草,主要分布于廣東梅州和福建地區,是我們平時所喝的涼茶飲料的主要成分。網上一查仙草,圖片乍一看還以為是薄荷,其實不然,只是形態類似罷了。仙人草曬干熬煮之后的湯汁加上適量的淀粉或者米粉之類的東西待其變成糊狀后放入容器冷卻之后便形成了果凍狀的仙草凍,有的地方也稱涼粉,客家人稱仙人粄,吃的時候在加上蜂蜜或者糖水,有清熱驅暑、助消化、降血脂、等功效。據說單以仙草也能做出仙草凍,因為其含有豐富的可溶性多糖類物質,溶于水后可以凝固成膠狀。如此了解下來,真真覺得仙人粄是好東西。
老鼠粄、筍粄和仙人粄比較常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它粄,比如味酵粄、蕎粄、缽粄、清明粄、蘿卜粄、甜粄、雞頸粄、糟麻粄、釀粄、黃粄等等。看過網上的圖片,發現缽粄和味酵粄我也嘗過了呢,有天在江北老街上轉悠的時候,看到有一小孩爸爸正給他買小吃,街邊一阿姨推著小三輪車在賣,老街上這樣的場景吸引了我的注意。而且在我的觀念中,這樣形式的小吃一定是當地的特色,不可錯過。阿姨賣的正是缽粄和味酵粄,只是我當時并不知道它的名字罷了,賣東西的阿姨普通話不算順暢,除了指明要買什么,我便沒有跟她有多一些交流。味酵粄口感黏黏的,味道有些奇怪,我不太欣賞得來,吃過這一次之后大約已經成了我不想再次嘗試的東西,不知道它分不分口味,如果以后遇到其它口味倒是可以再試一試。缽粄大約就是一種米糕,不知道加的是色素還是天然物質,蓬松的紅色米糕極為喜慶,口感也是黏黏的還有些硬,興許剛做出來的會更美味一些。看了網上的描述倒是很有意思,缽粄也叫發粄,是梅州人特有的一種節慶小吃,用米粉漿摻入紅色酒糟等佐料,充分發酵倒入小陶缽蒸熟而成。蒸好的缽粄,顏色呈喜慶的紅色,且粄面有笑臉般的裂縫,所以客家人也稱它為“笑粄”,缽粄一定要蒸出笑來,食物的意義遠不止滿足口腹之欲。
在計劃去梅州之前,我并不認識粄這個字,更不理解這是什么東西,但是看了網上眾多的推薦,我對它充滿了好奇。在我的觀念中,同樣名字的東西必定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然而體驗了一番,我有點恍惚,心里有一個想法就是似乎在這里許多小吃都可以叫做粄。我老是試圖找出一點各種粄之間的共同特征以猜測它如何得此名字,但是我所嘗試的各種粄從原料、形態、口感、做法上皆找不到共同特征。如此只能求助網絡,參照百科上的解釋,粄,字從米,從反,反亦作飯,米與反聯合起來本意為大米制作的食物。就我所嘗試的幾種粄來說,除了筍粄以外都用到大米做原料。粄作為客家人的一種特色米食,真是極為豐富的。食物的演變和發展與生活水平和喜習慣息息相關,我倒是極有興趣去了解粄這種食物的來源,卻發現網上信息并不多。也罷,哪能什么都了解清楚呢,存在即是自然。
腌面
說完了粄,應該來說一說腌面。很多人知道梅州,是因為腌面和三及第,這兩樣東西似乎就是梅州這座城市的名片,就像我家鄉云南的過橋米線一樣。在初到深圳的時候,出于對梅州腌面這個名字的好奇,我就曾嘗試過一次。腌這種處理食物的方法在我的觀念里停留在咸菜和臘肉上,我第一次看到腌面這種東西,難免聯想,按照我的觀念自然想不出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只有嘗一嘗一探究竟。按照網上的推薦,一份腌面配一份三及第湯,體驗下來感覺并沒有很棒,湯還可以,就是面太硬,而且吃起來很膩,我也沒有感受到所謂腌面的腌到底是什么手法。到梅州,自然一定是要吃當地的腌面的。地道的吃法是一碗粉面一碗湯,湯的選擇很多樣,有三及第、全豬湯、豬肚湯等。不知是不是因為文化底蘊深厚的原因,三及第最為出名。第一次在深圳嘗試了腌面和三及第的時候因為實在想不出三及第這個名稱的由來我就有了解其淵源了。在科舉取仕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為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后人用豬肝、瘦肉、豬肚子三種食材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湯由此而得名。“三及第”寄托了一種尊儒重教、立身功名、報效社稷的思想。
由于在深圳那一次不算美好的體驗,我到梅州腌面館子吃的第一頓是腌粉,湯自然是要選擇最出名的三及第湯了,瘦肉、豬肝、粉腸加上新鮮枸杞葉,和腌粉搭配起來清淡爽口,感覺若單吃一樣,定是有些膩的。梅州人應該是早餐時間吃腌粉面最多,既然來了一個地方,自然要嘗試一下當地的生活方式,所以一天清晨我懶洋洋的起床收拾完出門后還是選擇來一碗腌面,沒有上網上找推薦,就近選擇了一家路邊的小店。當時9點多,對于我來說還是早餐時間,后來得知這家店早上5點半到6點間便開始營業了呢。因為已經吃過腌粉,這次想嘗嘗地道的腌面,可是因為腌面賣完了我只能選擇腌粉。至于湯,老板問我要什么湯的時候,我還是選三及第,只是配菜除了枸杞葉的都可以。全豬湯也是網上極為推薦的,僅次于三及第。全豬湯顧名思義,需要豬的各個部分,豬腸、豬心、豬肺、豬肝、豬腰等內臟缺一不可,豬頭、豬尾、豬肉、豬血也選一點,這樣湯中的豬肉味就很全面。但是網友評論都指向說全豬湯偏腥,我吃不慣腥味,還是不冒險嘗試了。這家店的老板人特別好,小店空間不算大,他一邊給我準備吃的一邊跟我嘮了幾句。那時候我在梅州只待了一天兩晚,可是所遇到的人給我一種特別的感覺,陌生但不生分。老板把湯拿給我的時候,特地跟我介紹說湯里加的是紅背,有降血脂、助消化的功效。湯里煮好的紅背看起來跟小菠菜很像,綠油油的東西總能增加我的食欲,吃起來稍微有些苦味,我倒是挺喜歡的。
跟老板表明了我聽喜歡這個湯之后,又跟他多嘮了兩句。這家的腌粉跟我前一天所吃的那個口感竟然有不小的差別,這個質地松散一些,口感更軟一點,對比之下我更喜歡這個,也能感覺出今天吃的這個更為地道。我特意問了老板,得知一開始端出來時候撒在腌粉上邊的金光碎末是油炸的蒜末。除了這個蒜末腌面里似乎并沒有加多余的調料,但是僅就這一樣拌進去就已經足夠好吃了。以這樣一份早餐開始新的一天真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啊。
鹽焗雞
既腌面之后,梅州最為出名的還有鹽焗雞。鹽焗似乎是我來廣東之后才聽說的,是廣東一帶客家人的特色做法。焗是指一種利用蒸汽使密閉容器中的食物變熟的方法,鹽焗則是利用鹽作為加熱介質將原料包裹住加熱成菜的做法。鹽焗雞是一道傳統的客家名菜,由來已久,有關它的由來也是有不少典故,相傳至今,這些故事還是挺有意思。
我既到了梅州,自然是要嘗一嘗地道的鹽焗雞的,老街附近一帶有很多掛著品牌的鹽焗食品店,可以真空打包,看網上推薦說隨便哪個都是挺好的。我自然只想嘗一嘗最新鮮的,我去雁洋鎮的那天在梅州市里老街上的一家店里買了鹽焗雞腿和豆干,正好帶著在路上作為零食。從梅州市里到雁洋鎮公交有好多個站,我坐上公交便迫不及待的想要嘗一嘗,當然,我出門晚加上坐車很坎坷,也差不多到了午飯時間。一打開,哇塞,聞起來就已經讓人垂涎欲滴,味道真的很香。豆干的口感讓人難忘,方形的豆干,吃的時候再切成條,外皮呈黃色,內里保留豆腐天然的白色,這個豆干吃起來內里爽滑,外表稍有嚼勁。滿嘴的咸香之外,還有一絲胡椒的辛香,我大概畢生難忘了。對比之下,鹽焗雞腿并沒有給我太難忘的體驗,但比我在深圳吃過的好吃是一定的,而且可能由于我愛吃各種豆腐的原因,所以這個豆干給我的印象更為深刻吧。
除了雞腿、豆干,還有很多鹽焗類食品,比如雞爪、雞翅等。至于鹽焗雞,我后來一天在青旅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吃飯的時候又再見到,吃完坐著閑聊的時候我啃了那只精瘦的雞爪子,真是特別香。只可惜我當時肚子很飽是在吃不下雞肉了,也罷,下次再去好好吃。味道帶給人的回憶總是難忘的,寫到這里,我腦袋里都是鹽焗的香味了。
大埔薄餅
再來說一說大埔薄餅,也是梅州美食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小吃之一,我是在去花萼樓的當天吃到的。下午2點左右,大埔縣城的騎樓老街正熱鬧。青旅老板帶我們走進一家小吃店,給每人點了一份薄餅。除了我們一行人,還有其他人在等待,做薄餅的老板和老板娘憑借默契的配合和熟悉的操作忙得有條不紊。薄餅的特色大概就是薄,將做好的薄餅攤平置于案板上,加上肉末和豆干、香菇等做成的餡料,折疊并包裹住,做法類似于豐順捆粄,只是一個是米漿皮,一個是面皮。薄餅的餡料自然是延續客家風味的咸鮮,餅皮雖薄,但極具韌勁,還有些干香。
說到大埔,值得一提的還有等待薄餅的時間里在小吃店旁邊的小攤上看到的紅柿子,通體紅色,不像我平時見到的柿子是橙色,問了同行的梅州人,他也表示似乎是第一次見到紅色的柿子。我相信小縣城的老街總會有讓人驚喜的發現,比如在別的地方難以見到的特色農產品或者特色小食。不知道我為什么總對古鎮、古城、老街這樣的地方有所向往,甚至是迷戀,興許因為骨子里天生就愛懷念過去,所以歷史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總能讓我欣喜。
寫到這里一個奇怪的想象突然在腦海里冒出來,我打開一扇破舊的房門,灰塵頓起,透進來的那束光線里無數塵埃顆粒在飛舞。除此之外,映入眼簾的都是黑灰,落滿灰塵的木頭架子和一些不知年代的雜物,新的舊的蜘蛛網層層疊疊,猶如朦朧的薄紗。只有光線明亮處的一兩只結網的蜘蛛透露出生命的氣息。有點像是恐怖片開場哈,不過只想表達如果一般人看到這種場景估計都是避之不及,而我會控制不住自己想去探索的欲望。在我眼中,層疊的灰塵和落于地上的木頭渣滓無不透露出生命的過往,背后亦是百態人生。當然,我并不是一個探險家,我只是感受派。
(好想在這里插一個表情包,又怕破壞我一本正經的氛圍哈哈哈~)
梅菜扣肉
扯回正題,說完這幾樣,想來說一說我迄今為止我吃過的世界上最好吃的梅菜扣肉。我一向不會對某個事物有很高的評價,這是第一次。相比較美食,故事更加重要。梅菜扣肉是在雁洋鎮的農家樂里吃到的,如果沒有蔡叔和顧姨,我定是要錯過這些美食了。去花萼樓的當天有幸認識了一對廣州夫婦,也就是蔡叔和顧姨,50多歲的年紀,夫妻二人在梅州常住。倆人旅行走過不少地方,同樣是熱愛生活,喜歡體驗美食,感受大自然的人兒。花萼樓之行與他們倆坐同一輛車,雖然是初相識,但他們親切、誠懇,我也打開心門同他們交流。出去玩認識的人多了,我發現愛旅行的人大都喜歡與人交流,嘗試著對感覺舒服的人打開心扉的聊聊天,慢慢的我也變成了一個愛與人交流的人呢。
花萼樓之行結束的第二天,我去雁洋鎮,頭天跟蔡叔提起過我的計劃,他說他們第二天也去那邊。第二天早上9點多,我才在梅城吃早餐,他們就已經到了那邊,并給我發消息讓過去一起吃午飯并給我發了位置,是一家農家樂,地圖顯示離我要去的陰那山不遠。換做以前我可能會找個理由拒絕,畢竟剛認識又涉及一些人情的東西我總是煩于去應對,但現在我的想法不同,面對別人真誠的邀請,如果不是有走不開的事定是要去的。我答應下來,并告訴他我還在梅城,等公交過去估計會晚,如果晚了請他們先吃別等我。聽蔡叔說他們在那邊請客吃飯,又是農家樂,我一直覺得是至少一兩桌人的飯局,我晚一些到的話影響不大,主要是應他的邀請去一下,吃多少東西倒不在意呢。因為事先查不到公交車次,不知道去雁洋鎮的公交這么難等,還錯過了早上最后一班直達的車次,只能再去換乘其它路線,以后出門還是要趁早啊。路上與蔡叔保持聯絡,將近12點他跟我說才殺雞,后來說飯局推遲到1點了,我想還來得及。坐公交的經歷也算坎坷了,到的時候已經將近1點。蔡叔走出來接我,飯館里有幾桌人吃得正開,顧姨單獨坐了一桌,一見我就很親切的起身相迎。感動頓時涌上心頭,我一直誤會了,其實只有他們夫婦倆人,他們一直再等我。我既感動,又有些愧疚,后來在吃飯時他們說假期人多中午坐滿了人,現在剛好,有空桌。可能因為雁洋鎮環境好,他們常過來的原因,漸漸的跟這邊的一些飯店老板很熟,一路走上來都有不止一位跟蔡叔打招呼。這邊的人都極好,他們之間的對話、交流都給人一種親切舒服的感覺,后來我們就餐的那家飯店老板開車送我去陰那山,路上與他隨便交流了幾句也都是同樣的舒服的感覺,似乎這個地方的人就是這樣親切、友善,當然,這是后話。
回到食物上來,除了已經在做的土雞,還點了梅菜扣肉、蘿卜青、蘿卜丸子。土雞一雞兩吃,蒸熟吃肉,部分煲湯,湯里加了青苗。土雞肉鮮而不腥,沒有太多的調味料,純粹的客家風味。蘿卜青我是第一次吃,以前從未聽說過蘿卜苗還能吃,吃起來略微有些苦涼的味道,據說是極富營養的。蘿卜丸子就是蘿卜絲加上木薯粉及少許調料做成團后蒸熟,蘿卜的清甜口感極為突出,不過蔡叔說今天這蘿卜不夠好,也確實是沒到真正吃蘿卜的季節呢,冬吃蘿卜夏吃姜嘛。至于梅菜扣肉,我真的是畢生難忘了。梅菜是老板自己做的,4厘米左右一段的梅干菜吃起來香軟又有嚼勁,吸收了些肉的味道又保留著它本身的干香,顧姨不斷稱贊這個梅干菜好吃,配米飯吃真是特別棒了。豬肉是當地的土豬肉,據顧姨說這土豬肉不一定時時都有,老板跟認識的人提前預定才能吃到。我吃過多次不同的梅菜扣肉,有次部門聚餐曾去過一家評價蠻不錯的粵菜餐廳,也點了梅菜扣肉,但是與雁洋鎮的這個相比真是相形見絀了。雁洋鎮的這個梅菜扣肉,口感和味道自然是不用多說,重要的是差不多4份瘦肉一份肥肉的比例真的是恰到好處,一點都不膩,酥軟的扣肉再配上干香的梅菜,真的是絕配啊。這家飯店的分量不算很大,一份扣肉六七塊的樣子,我覺得我可以吃一整份。
說起這個梅菜扣肉啊,心里都是幸福的感覺呢。而這份扣肉帶給我的深刻印象,既來自于它考究的食材和令人驚艷的味道,也來自于吃到它的幸運。我始終覺得人海茫茫相遇即是緣分,能珍惜的我便會認真對待,敞開心扉的去交流、分享,大多時候都是快樂的。直到現在,我都想要與我的朋友去分享,想要帶他們也去嘗一嘗這令人幸福的味道,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吧。
蜜柚
提到梅州,許多人都熟知的還有蜜柚,梅州可是著名的金柚之鄉。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梅州市里一些路燈都是柚子的形狀,這是金柚之鄉的可愛之處。去梅州之前我只知道柚子就是柚子,去完倒是對柚子品種、口感以及成熟時間都了解了呢。去花萼樓的路上,我在車上第一次見到成片的柚子林,柚子是這邊種植的主要作物,路邊以及遠處山上都是綠油油的柚子林,10月初正是柚子成熟的時候,大只大只的青黃色柚子掛在樹上的場景在我看來特別有意思,秋天真的是收獲的季節啊!后來在陰那山,我得以到柚子林里走一走,近距離的看看那一顆顆掛在翠綠的樹上飽滿的大柚子。吃過很多年的柚子,卻是第一次親眼看到它長在樹上的樣子,這種感覺很奇妙。
路上聽同行的人科普逐漸知道了一些柚子品種、口感和成熟的季節,就記住了一點,沙田柚成熟最晚,而且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越放越好吃。在陰那山還嘗了文旦柚,各種柚子令人有些眼花繚亂。走前的頭一天晚上回青旅的路上拐進了一家水果店買了兩只三紅柚,售貨員是一位年輕可愛的小姑娘,跟她聊起來說我覺得柚子太多品種記不過來,她跟我分享梅州的柚子只要記住4種即可:紅肉柚、三紅柚、蜜柚和沙田柚,如此倒是清晰了。 柚子營養價值極高,用蔡叔的話說,專治富貴病。關于柚子的功效參考網絡上的說法就好了,比柚子種類還要復雜,我只記得阿均跟我提了很多遍的一句話:柚子包治百病啊!
慢城&青旅
寫到這里關于吃的玩的都記錄得差不多了,想順帶提一提慢城文化和青旅文化。慢節奏的梅州帶給我極大的舒適和滿足感,而這份滿足,極大部分歸功于我所住的那家青旅。
先來講慢城,之所以提這個是因為了解到雁洋鎮是國際慢城之一,出于好奇我就多了解了一些相關的東西。慢城運動起源于意大利,是一種新的城市治理模式。慢城也是一種新的城市哲學,慢并不是慢本身,而是說可持續的發展、更有效率的工作,以及更有詩意的生活。我認為慢更是一種生活哲學。我們生活在一個速度至上的時代,而我始終認為生活的關注點應該放在其本質的東西上,而這些似乎和快發展的環境是沖突的。希望自己后期對于慢生活哲學的思考更加深入之后再來寫一寫相關感悟吧。
梅州是一個節奏緩慢小城市,同很多國內的三四線城市一樣,年輕人大多離開家鄉到大城市工作,但這個地方的老年人有獨具一格的風貌,健朗、利落,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老年女性多留著類似的齊耳短發且極少身材肥胖之人。去完梅州我始終在想一個問題,是不是生活節奏慢一點,人的幸福感就會強一些。令我感受極為深刻的是在梅州遇到的每個人都很友善,從來沒有哪個地方的人帶給我這樣的感受,一定是因為內心幸福愉悅所以臉上常常帶著笑容,也不易生氣,不喜計較吧。
短暫的4天,我遇到了許多人,感恩他們帶給我美好的體驗,和他們或多或少的交集都值得記錄。后續還在聯絡的蔡叔叔夫婦和阿均且不用多說,那些容易在時光中黯淡的簡單的善意和片刻的美好要先記錄下來。街邊遇到的奶奶賣的肉丸有幸福的味道,現場用牙簽串的肉丸,奶奶給我串滿了最后又戳了一個大丸子,滿滿一串快要掉了,她讓我先把大丸子吃了再淋上醬汁。我能感受到她對我一個講普通話的外地人的特殊照顧,我有些訝異又感動,拿著那串肉丸子心里已經滿了。還有腌面店的老板,我選不定要什么湯只跟他說了不要枸杞葉,耐心友善的他給我煮了紅背還關切地問我吃不吃得慣,給我介紹紅背的功效,這不是出于一個飯店老板對顧客的耐心服務,這就是人之常情,樸實而真誠。送我去陰那山的雁洋鎮農家樂的老板,有著普通生意人的精明,更將梅州人普遍的好客友善傳達得極好,好德行才是最高明的生財之道。印象深刻的,還有在公交站我向他打聽公交線路的小弟弟,年紀尚小,有些靦腆的他會呈現給人一種不耐煩的錯覺,其實他是樂于助人的,給我的感覺很像《惡作劇之吻》中江直樹的弟弟,所以印象深刻。梅州之行,我沒有遇到任何有一點惡意的人,當地人都發自內心的對人友好,對外人更是如此,他們對自己的家鄉引以為傲,也想要把這份美好帶給旁人吧。
再來說說這次旅行我所住的青旅和在那遇到的可愛的人們。這一次的青旅給我很特別的體驗,讓我想要深究青旅文化,探一探美好的根源。
青年旅社的概念20世紀初起源于德國,旨在通過旅社服務,促進各地青年人之間的文化交流,鼓勵青年人尤其是條件有限的青年人去認識自然,認識世界。基于它的初衷和經營理念,青旅的房間設施一般都比較簡單,價格實惠,不同于普通酒店的是,青旅會有一個特色的公共區域,提供了一個交流互動場所。一家文化氛圍活躍的青旅十分難得,以前出行我也住過青旅,對個人出行而言既實惠又相對安全,而這一次住的青旅刷新了我以往的認知,住青旅最重要的是為了遇到有趣的人,為了自由開放的交流環境。
一家有靈魂的青旅一定無處不滲透著老板的思想,真正熱愛的人才會去打造這樣一個事業。梅州似乎只有這一家青年旅舍,老板是學設計出身的,屋內的裝潢以及擺件都很考究,風格很古樸,也不知道老板到哪里搜刮來那么多有特色的老東西,木頭椅子、漆木的化妝盒和背面印了嫦娥那種老式圓形鏡子、邊緣生銹斑斑,還有有些略微破爛但又不乏美感的竹編器具,很多東西我小時候見過后來就隨著時間慢慢消失了,開合的木頭柜子我家里倒是還有。店里的墻上不止一處印了哪咤的壁畫,老板估計是一個有些叛逆又懷舊的人吧,來來往往的人,誰都有故事。
在那里住了3晚,最享受的就是晚上在大廳和他們談天說地,阿均、紅衣服的哥哥、快結婚的英語老師、從杭州過來的青島小哥哥、曾經的大學室友現在還一起旅行的3個小姐姐,相互交流中,傾聽他們的故事,也分享我的想法。我興許會很快忘記我們聊了什么,卻忘不了那種無所顧慮的分享的感覺。
我慢慢的也變成了一個愛分享的人,但在平日里卻不得不經常提醒自己要有所保留,這樣有點累人。幸好在旅途和平日的思考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頻率,今年是變化明顯的一年。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做讓自己內心愉悅的事情,無需過多在意。人與人的交流中,真誠特別重要,在平時的交際中卻有些難得。善待每一份來自他人的真誠,也不要吝于誠心待人,人生很短暫,得失都是平衡的。
我相信敞開心扉,會收獲陽光。旅行是在體驗不一樣的風景,也是在找自己,和他人交流,也和自己的內心對話。這個過程鼓勵我們去做出一些簡單但意義非凡的決定,讓未來的生活更加美好,值得期待。
我是真的對梅州這座城市戀戀不忘,未完待續吧~
2018.12.13結(斷斷續續歷時兩個月。。)
注:圖片均來自個人拍攝&文章和照片版權歸張醒醒所有(部分取自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