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操班現場第二天上午。
講臺上彥東老師正在講簡單實用的學習法,組里的一個男孩兒困得趴在桌子上咋都叫不起來。
起身過去,語氣輕輕的問:“這么困呀,乖?昨晚應該睡得還好呀?這是咋了?”
(1.當人被困意包圍的時候,柔軟的聲音更容易進入人的潛意識
2.嵌入人潛意識的話,一定是以正向為主,而避免說負向的話。比如:“昨晚應該睡得還好呀!”是正向肯定,就比“是不是昨天晚上沒睡好?”要好。)
孩子眼都不睜,只輕聲的嘟噥說:“晚上多看了一會兒電視,早上又沒睡著,起得早了。”
我聽完馬上笑著接話兒:“原來起得早了呀!怪不得呢!可是,乖,趴著的時間長了,會不舒服,對頸椎也不好,來,可以這樣讓身子在椅背上靠一會兒,感覺一下是不是更舒服?”
(1.本來是想說“可以這樣讓身子靠在椅背上睡一會兒”,但大腦里突然閃現出院長曾經講過,孩子早上不愿起床,家長可以說“再瞇一會兒”,而不是說“再睡一會兒”。一字之差,效果完全不一樣!于是,那一剎那,話風就有了轉機,我沒有用“睡”字,而是用了一個“靠”字,最后從嘴巴里說出來的話就變成了“可以這樣讓身子在椅背上靠一會兒”。
2.當我們第一時間關注的是人,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上課睡覺”這件事的時候,孩子才不會那么防御和對抗。)
說著我輕輕的扶著孩子的肩膀讓他的身子往椅背上靠。孩子舒服的伸展著身子,順勢把脊背靠在了椅背上,我順勢又捏了兩下他的肩。
(1.肢體語言先行給孩子安全感。? ? ? 2.關注當下,為所當為)
看著他舒服又享受的樣子,我繼續(xù)輕輕柔柔的問著:“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開學就該讀初三了,是不是?”
孩子微閉著雙眼點點頭。
我又問:“昨天晚上成長對話時,我記得你說你已經和你的女同桌約定好了,一起考你們那兒的一中,是不是?”
(1.提前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包括年齡、年級、籍貫、愛好、目標愿望等,關鍵時候會事半功倍。
2.相處時,注意時刻觀察每一個細節(jié),從孩子的只言片語中覺察孩子內心的情感和需求,關鍵時刻會發(fā)揮開關鍵的作用。)
聽我提到女同桌,孩子的眼睛睜開了,鄭重的點點頭,說是。
其實我昨天就已經從孩子的只言片語中感受到了他和這個女同桌不是一般的同學關系,看來真的是擊中了他的興奮點。我知道下一步就該按動他的啟動鍵了。
于是趕緊趁熱打鐵,乘勝追擊——
“現在彥東老師講的這幾個學習方法簡單又實用,我以我28年的中學教學經驗和感覺,很負責任的給你說,乖,彥東老師講的這些學習方法,對提升一個人的學習成績特別有幫助!你如果好好聽聽,記記筆記,回去講給你的女同桌,讓她也用起來,你倆共同提升學習成績,才有可能實現你們共同的目標呀,乖?你說是不是?而且,費曼學習法的精髓就是把自己學到的講給別人聽,從而更好的實現知識的消化和運用。你有沒有覺得,你的同桌就是你用費曼學習法輸出的最佳對象?”
我歪著頭笑著,看著孩子的神情由剛開始的若有所思,到后來的滿眼放光,到最后,啥也沒說,身子快速的從椅背上挺起,毫不遲疑的拿起了筆,開始快速的記筆記……
我猜想:孩子的腦海里,估計已經浮現出了回去以后,自己神采飛揚的給女同桌講費曼學習法的畫面……
——院長曾說,每一個孩子都不缺學習的動力,就看家長有沒有激發(fā)孩子學習動力的能力和方法。當能力和方法不到位時,家長要第一時間選擇向導師借力,其次是自己持續(x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