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影響著農民生活狀態的因素有幾個。首先是交通。古時候交通很不發達,去一個地方除了靠走,最便捷就是馬車了。但是農民可消費不起馬這樣的代步工具。
所以農民的一生,幾乎是在出生的土地上繁衍的。他們安土重遷,幾乎不會移動,就扎根在腳下的土地上。因為土地也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財富。
所以除非天災人禍,兵荒馬亂,不然農民只會日復一日在土地上耕種。也正因為這樣,他們既沒有受教育的需求,也沒有受教育的條件。古時候鄉鎮里有先生和私塾,但卻不是服務農民的,讀書既要錢,也不實用,先生又不愿意教。
因此農民和農民的后代,只要在土地上勞作就好了。地主們是一個大家族住在一起,農民依附地主的土地而生存,或者是自己人住一起,所以只要有某一兩人識字就好了。這也是古代識字率幾乎沒有超過10%的原因。
那么農民為什么會安于祖輩的命運,甘心做一個農民呢?因為封建社會不僅人沒有流動性,信息也是沒有流動性的。也就是每個人都是活在一個特定小范圍內。不僅沒有外界的誘惑,而且對生活方式已經習以為常。
從宗教思想,鬼神觀念,儒家體系等等的影響,對人的塑造是很穩定的。人們不需要去思考別的東西。他在現世的任務很明確,他的來世也是注定好了的,他只要按照常規生活下去就好了。
農民的出路還是農民,但他從來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對或者這樣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