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斷斷續續建立的一個概念,后面發現這個概念可以很大程度解釋很多人做出不一樣的選擇的原因,也可以用來審視自己是否陷入這樣的選擇陷阱。
我們生活中會有很多朋友做出種種在你看來不應該這樣做的選擇,或者自己也會做出很多不理智的選擇。
而我們的人生就是種種選擇湊到一起的結果,如果有一個工具可以幫助自己理解別人的選擇,或者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那我覺得這樣的工具值得分享一下。
進入正題。
首先,需要有個概念,如果兩個人去計算同一條數學題,如果兩個人計算都沒有出錯,那他們的結果應該是一樣的。
例如:11*11=121
進而,我們可以延伸第二個概念,如果兩個人討論一個事情,如果他們都是理性的,那他們的結論都不會有什么大的偏差。
例如:一個國家的總統,大部分是男的。
那么第三個概念,如果兩個人對一個事情做出選擇,如果他們的需求、知識背景、可調動的資源都是一致的,那他們的選擇大概率都是一樣的。
例如:你在幫你朋友出主意,你了解了他的全部情況,然后你給出你的選擇建議,大概率應該是跟他一樣的。
但是就是在第三種情況下,就開始出分歧了。
第三種情況的各種條件都非常復雜,出分歧的情況自然就非常多。例如:是否要跟男朋友分手;是否要創業;是否要換工作;是否要健康點生活;是否要借錢給朋友等等。
上面第三種情況,我們預設了幾種條件:1.知識背景一致;2.需求一致;3.可調動的資源一致(例如存款)。
知識的欠缺或資源的不一致的情況都是比較簡單可以發現的,今天這篇文章著重想討論的是不易發現的需求不一致。
什么是不易發現的需求不一致?就是連選擇有問題的人自己都不會發現的隱性需求——心理需求。 而且是無謂的心理需求。
一旦心理需求大于物質需求,這個人的選擇就開始讓人覺得有問題。
例如:
1.丈夫經常家庭暴力,但是妻子卻一直忍耐,不愿離婚,說是為了小孩等等原因??陀^上離婚可能讓這個她和她的小孩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她一直不愿意做決定。因為離婚受到的非議,所要面對的新的挑戰是更加令內心不安的,所以心理需求大于物質需求。
2.一個初中生在學校經常打扮得殺馬特,挑戰老師和家長,不愿意讀書??陀^上好好讀書,未來可能更有前景,要么人生可能會過得一團糟,但是他不愿意,因為得到認可和關注比未來重要,所以心理需求大于物質需求。
3.有些人會在一份不合適的工作兢兢業業不愿離去,有些人會在一份好好的工作突然離職。有些人會找一個不靠譜的渣男,有些人會因為一時的情緒做出沖動的選擇。這些都是同個原因,心理需求大于物質需求。
旁觀者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旁觀者沒有心理需求。
這里我可以衍生幾個結論:
1.有心理問題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需求大于物質需求的情況。他們的人生必然要做錯很多選擇,因為他們的很多選擇沒有用去滿足物質、生活、健康等客觀有益的地方,而是都用來滿足童年缺失的內心。
2.而相反心理強大的人,大概率選擇不會出太多差錯。因為他們人生的大部分選擇沒有心理障礙,可以更加遵循真實的需求。所以培養自己的小孩有個強大健康的心理,可以幫助他一生少走很多彎路。
3.可能我們會在生活中看到;有些人沖動做了決定,但是最后正因為他這種偏執和執行力而獲得成功,所以很多人喜歡這種“遵循內心”、“遵循性格”的決定。但是我從幾個地方反駁這種想法:a.這種大概率是幸存者效應,就是你沒看到這樣選擇承擔后果的人。b.如果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用這種低期望值的選擇方式,那他大概率人生還是過得奇奇怪怪。c.如果一個沒有心理障礙,愿意去思考的人,如果這個決定是好的,那他本來就會去做選擇,而不需要用“沖動”來克服“內心的障礙”。
4.在很多有挑戰、有壓力的情況下,或者觸碰到內心底層的情況下,例如失戀、羞辱等,是很容易讓人內心潛意識的東西暴露出來的時候,也是心理需求極度膨脹的時候。不管是自己還是朋友,這種情況都要著重提防。
5.我看到的常見的內心需求有幾種:沒安全感、不自信、太自負、為了證明自己、為了得到認可、為了得到關注、避免挑戰(意淫出來的挑戰)、不愿拒絕(害怕挑戰)、舒適區不愿出來(害怕挑戰)、為了一口氣等等。
6.假設兩個人去做一家公司,大家都為了賺錢。A努力賺錢,B也努力賺錢,但是B還夾雜著證明自己的需求,那么B在這條路上多多少少要走些彎路。因為在面對滿足心理需求或者滿足物質需求的選擇時,A會選擇滿足物質需求,B很可能會選擇滿足心理需求。
有時候選擇不同問題并不大,但是無法理解常常會出現問題。
這個概念可以幫到大家了解別人的心理情況,理解別人的選擇,或許還可以幫助對方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或者在選擇重要合伙人和重要員工的時候,可以通過了解對方心理需求的強弱來理解對方的選擇,選擇更加合適的合伙人。
亦或者審視下自己的選擇,在那些似乎有問題的選擇上,好好想想自己的物質需求是否被心理需求給戰勝了。
我們的人生就是種種的選擇湊到一起的結果,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選擇。
最后說一個關于選擇的觀點。相信大家都并不是那么的勤奮,就算身體是勤奮的,可能大腦也不見得勤奮。
我建議在眾多的選擇中,小的選擇無所謂,只要中的、大的選擇不要出問題,人生大概率不會過的很差。
大的、中的選擇例如:學校選擇、專業選擇、買房、伴侶選擇、小孩教育、創業、大筆投資、工作選擇、健康、大筆消費投入等。
小的選擇例如:今天吃什么、紙巾上天貓買還是上京東買、手機殼什么顏色。
在面對大的選擇,很多人因為有挑戰最后選擇隨便,這樣常常也承擔更加煎熬的后果。我建議內心設個機制,中大型選擇上,一定三思而后行,想上一個星期都不為過。當然想是基于物質需求想,而不是基于無謂的心理需求去想。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謝謝你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