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我去跑步,回來的路上看見了讓我深有感觸的一幕。
一個大概3歲多的小男孩騎著滑板車,爸爸跑著追趕他。突然,爸爸加速跑到了他的前面,他為了追趕爸爸也加快了速度。
就在這時,他的滑板車飛出去了,他狠狠地摔在地上。但是,令我驚訝的一幕發生了,這個小男孩他并沒有哭泣,而是迅速的站起身來,搓搓摔疼的小手,跑在前面的爸爸忽然意識到孩子被自己甩在了身后,于是他回頭找兒子。
兒子像個沒事人似的看著爸爸。爸爸摸摸他的小手,夸贊他道:“真棒!”一旁的老爺爺走過,直夸小孩堅強。
我也情不自禁地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動,這個爸爸把孩子培養得真是不錯。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曾經看到的一些畫面,小孩走路時不小心被客廳的小凳子絆倒了,這時孩子的奶奶就會一邊把哇哇大哭的孩子扶起抱在孩子,摸摸他的小手,摸摸他的小腳,還一邊急切地問道:“寶貝,哪里摔疼了告訴奶奶,奶奶替你收拾它!”
接下來的一幕,身在農村的小伙伴一定深有感觸,因為那個動作經常發生,奶奶就會不停地敲打凳子,這樣小孩就覺得是凳子的錯,凳子讓他受傷,奶奶幫他出氣了。
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的時候,孩子依舊會這樣,不停地哭鬧,因為他知道他摔倒之后就應該在那里不停地哭,這樣大人就會抱起他,然后暴打使他摔倒的那個物件。
孩子的受挫意識會越來越差,他們不僅會變得軟弱,而且不懂得敢于承擔責任。因為他們總會覺得是外界的事物導致自己受挫的,他就不會自我歸因。
我之前的一位同事也是這樣,她從小父母在外地務工,自己由奶奶一手帶大,所以家人比較溺愛她。工作以后,如果別人一指出她的小錯誤,她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推卸自己的責任。教務系統的數據錄錯了,她說是程序錯誤;課前沒有及時提醒學生上課,她說家長沒告訴她孩子要上課;開會時,文件漏帶了,她會說沒有人提前提醒她……后來,大家都不愿和她共事,因為她從來不敢承擔自己的責任,甚至編造各種各樣的理由搪塞別人,最后老板解雇了她。
其實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這除了原生家庭的一些影響之外,和她自己不會自我歸因,從內反省也有關。
在海德歸因理論里,把一個惡性事件的結果歸功于外界緣故的個人行為。內部原因是事情的依據,是第一緣故。一個人不挖內部原因去找外物影響,就無法得到好的成長。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我們需要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培養孩子的這種受挫能力,讓她學會自我歸因,這樣她才會更加有擔當,有底氣迎接即將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