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小孩
在還沒有選擇漂泊的生活的時候,我閱讀過很多關于顛沛流離的故事,我被他們的生活吸引,因他們的勇氣流淚,也會擔心他們下一秒會被房東趕去哪里…….唯獨沒有被居無定所的常態所嚇到。
我常常覺得,自己的一生注定是一場顛沛流離,就像我松花蛋般的想象力和大姨媽似的間歇性情緒,都充滿著不確定性。而事實上,我很多的幸福感和歸宿感都來源于這漂泊狀態下,帶來的振奮人心的可能性。
我幾乎是在倒計時中,盼著自己長大的,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在享受被溺愛的童年生活時,也希望自己有一天長大擁有選擇生活的自主權。人們喜歡說,走進社會會發現學校才是象牙塔。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迫不及待地打破常規,懷著對所謂常態的反抗,篤定著自己在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和選擇上能闖出一片艷陽天。
這所有的力量,都來源于我的生活從此我說了算。我可以選擇去哪座城市,選擇哪種工作,交怎樣的朋友,遭遇怎樣的故事,甚至,我能控制自己的節奏,在什么時間冒一次驚心動魄的險,在什么情境做一件怎樣的事情與心情相匹配,從而蒙上一層浪漫主義的氣息,成為往后平淡日子里最甜的回憶。
這場顛沛流離,還沒開始,就帶給我深入骨髓的感動。
漂泊的美妙之處,在于現實會把沉睡中的你拍醒,你不能把所有事情當成理所應當。
也是在離開家鄉獨立生活之后,才更明白生活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水費電費交通費,是買菜買肉過日子,是每個月的辛勤工作和每個月的房租。我跟身邊遇到的所有陌生人都以禮相待,也和一些人成為最簡單卻最公平的買賣關系。
我用自己收入換取別人房子的居住權,用辛勤的汗水在別人的公司中澆灌著自己的夢想,在傾聽別人的故事時間接地領悟生活的真諦。一切看起來都是公平交易,我付出著,也收獲著。
這個過程讓我逐漸懂得,沒有什么東西是理所應當的,我們必須學會爭取和珍惜。就目前看來,這真是不錯的成長。我擁有著更多的東西,卻也學著不那么貪婪,我不富裕,卻遠遠不貧窮。
只有停下腳步,我們才能看見未來的路途。
只有暫時跨出你的生活圈,和你在意的大千世界,才能找到一個隨時出走的歸宿。
高考沒有考到理想的大學,我絕望過;跟相戀4年的男朋友分手,我絕望過;與理想的研究生院校失之交臂,我絕望過;入職考試沒有考出理想的成績,我絕望過;在信用社日復一日做著毫無意義的工作,我絕望過……如果一個人一生的絕望次數是有限的,我在之前同樣有限的經歷中已經用了一半。于是,每一次失望,我都強迫自己停下腳步,看看自己到底要朝著怎樣的方向前行。
在北京,我認識了一位很喜歡的姐姐,她告訴我,她的大學不是名校,她沒有讀過研究生,她還是單身,雖然已經年過三十…..卻沒有阻止她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她每年要去起碼兩個不同國家旅游,每周要讓自己放空一次,每天要照顧好自己的胃,盡管混跡廣告圈的她偶爾也要在放松的時候發個郵件,但這絲毫構不成影響……她不完美,但至少是追求美好的。
她說,不是所有的事情在某種狀態下只有一種選擇。井底之蛙跳出井后,她的世界會豁然開朗。
于是,我跳出了我多年來生活的那口井,做了自己喜歡的工作,遠離了讓我反感的應試教育,告別了機械無趣的工作,通過新的視野為自己注入五彩斑斕的夢。
在異鄉的漂泊中我找到了真正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歸屬,不僅僅是你居住的地方,而且是你立足的地方。
歸屬,不僅僅是你出生的地方,而且是你找到自我的地方。
老一輩的人,不是很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喜歡把漂泊稱作“無家可歸”??墒?,什么是家?
我的大姑,是一名教師。一輩子守著自己的家不愿意去旅行,去別處?!凹摇?,是我二十幾年在長輩口中聽到次數最多的字眼。當他們出生時,他們就有所謂的家的歸屬感,就有圈子的歸屬感, 就有生活習慣的歸屬感,就有體制的歸屬感,有些觀念都隨著他們的出生而決定, 并且沒有太多機會跨出這個生活圈。要知道,在他們心中,圍繞在身邊的“鐵飯碗”,也是“家”的構成要素。
什么是家?哪里才是我的家?
如果說,家是一個物質,那么我的家就是那套一百多平米鋼筋混泥土筑成的房子;如果說,家是一個記憶,那么我的家就是一家人談笑風生的在沙發邊聊天看電視的情景;如果說,家是一種真正的歸屬感,那么我的家就是在圖書館看的那本書,在公交車上聽到的那首歌,在電腦邊敲得這些字,或者是我做的一個關于幸福的夢…….是我腳下所踩的大地,更是我所朝的方向。
因為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不僅需要讓我避免風餐露宿,更要讓我立足未來,傾聽內心,找到自我。
我始終認為,用情感筑成的幸福天地遠比用鋼筋混泥土筑成的家吸引人。
相較于守護過去, 我越來越扎根于未來或當下,我要去哪里,遠遠比“我來自哪里”重要。
來杭州的路上我遇到一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和老奶奶。爺爺講著遙遠的故事,奶奶撒著溫柔的嬌,笑著、鬧著。直到現在我依舊清晰記得當時的一情一景,一言一語,爺爺跟我說,“小姑娘,你的選擇沒有錯!你會深愛上這里的………”
爺爺見多識廣,我對他的每一句話都深信不疑。所以那天,我感覺自己得到了老天的支持。
跟過去的生活環境告別之后,我刷新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習慣。比如,買了餐具,為自己烹飪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辦了讀者證,每周去圖書館看本書;參加英語交流會,大膽上臺英語演講;開始健身練瑜伽,關注自己的健康…….我有自己的讀書計劃,對于未來有了漸漸清晰的輪廓。
“你要去哪里?”某種程度上跟你遇到什么有很大關系。見識讓你視野開闊,而一旦你有全新的眼光,你所追求的生活就會變得獨一無二。未知的美妙,在于潛在的可能性,每一種相遇都會有無限的欣喜和感動。就像這一年來,我經歷的事情,絕對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這種感覺,真讓人振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