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原則》的作者、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在我的一生中,冥想對我幫助很大,因為冥想讓我擁有平靜的開放思維,讓我可以更清晰、更有創造性的思考。”
我參加過喬·卡巴金2018年在北京大學舉行的正念與生命工作坊。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正念,才發現我和一些人一樣,對正念的概念并沒有真正的理解,之前看到這兩個字,主觀臆斷,以為是起心動念要正直的立意。
在禪修方面,正念從根本上說,它意味著一種特殊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有意識的,專注于當下,而不給予任何評判,這種專注使我們對當下的現實有著更清明的覺知。
一、正念之起源
“正念”這個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法。卡巴金(J.Kabat.Zinn)將其定義為是一種精神訓練的方法。在這種精神訓練中,強調的是有意識地覺察、將注意力集中于當下,以及對當下的一切觀念都不作評判。因此,正念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正念因為對于人們的心理問題具有很好的疏通作用,“能幫助我們從這種慣性又無知無覺的睡眠狀態醒過來,從而能觸及生活里自覺與不自覺的所有可能性。”
我們的生命,只能在一個又一個當下中展開。我們只有通過全身心的投注在當下才不會錯失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昨天已經失去,明天還沒有來,當下才是每個人真正擁有的東西。
正念的修習方式,就是通過系統的自我觀察,自我探索和有意識的行為,讓你更全面的把握自我。
正念的主要練習方法就是冥想。因為冥想本身就具有轉化和療愈的效果。就是讓我們不時的去造訪自己,向自己的內心深處去挖掘,開啟自己,處于覺察之中,問我們究竟是誰,但并不是用思維的頭腦,從概念或者是從思維的層面去發問,而是從我們的內心,去感受,并沒有試圖的要向外面,向外界獲得什么好處。
正念不是思考,而是覺知。不是doing,而是being的體驗,是對存在的體驗。讓我們在每一個瞬間,每一個當下,都能夠對自己有清楚的覺知。所有的一切,包括壞情緒,你體驗到的感覺和念頭都是ok的,在這里你知道,你不是你的念頭,不是你的情緒。你是它們的主人,你在觀察它們,并且在覺知自己的情緒之后,應對事情的時候,不要自動的反應,而是要主動的回應,這就是正念在工作和生活中最的意義。
用正念修習,還是會犯錯誤,但是你會覺知道錯誤,通過反思,進而成長,然后一部分內在會獲得療愈,讓接納真正的自己。
正念冥想的神奇作用
仍清晰記得那一天主辦方的安排有很多環節做得不太好,其中一點就是我們都坐在椅子上,類似于聽講座一樣,這與卡巴金老師的期待的工作坊是不同的,理想的工作坊是大家可以坐在地上,還可以躺下。但卡巴金老師的解讀是,生活總是這樣,我們常常有一些期待,但事實卻往往事與愿違。我們要學會接納,發生的事情是一回事,而我們如何回應才決定了其真正帶給我們的影響。
還有一個感觸很深的細節,其中一個學員從上海趕來,重度抑郁癥患者,最近的幾年,把各種死法都想了個遍,后來看到卡巴金老師的書,結合醫院的治療,在三個月內就恢復得不錯,是所在醫院近年來重度抑郁癥恢復得最快的,已經被邀請去抑郁癥的兩個群里面去做分享了。我想,能有這么大的效果,是正念冥想的強大力量,可能還是有很深的緣分。
如何練習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也不是像一些人想的是奇怪或者神秘的東西,行走坐臥都可以練習,也可以從這簡單的三分鐘開始。
正念練習,非常不容易。那是因為我們平常已經身處于阻止我們覺知的強大慣性當中,我們的頭腦不斷的流進各種各樣的念頭,這些都阻擋我們能夠停駐在當下,感受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
所以在冥想練習的時候,需要做的就是覺知,發現你的心念漂移了,就趕快拉回來。其實冥想的過程,就是不斷重復上面的過程,心念漂移,拉回來,再漂移,再拉回來,就是把你所有的注意力和感受,集中在呼吸上面,但是呼吸本身并不重要,而是覺察和專注本身重要。
冥想,與在健身房鍛煉肌肉類似,只是冥想鍛煉的是我們思想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