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起伏伏
Tom 好多年酗酒成性,心理醫生使用ACT 接納與承諾療法幫他治療后,Tom戒酒了一段時間。
不料,3個月后,他酒癮又犯了。
Tom 很沮喪,去找心理醫生:“我戒不了,我完了!醫生,我就是個徹頭徹尾的 loser (失敗者),你放棄我吧。”
醫生說:“放棄與否是你的自由。但這之前我要提醒你,Tom,你目前仍有兩個選擇:
選擇1,努力戒酒 -- 失敗 -- 決定放棄嘗試。
選擇2,努力戒酒 -- 失敗-- 決定再來一次。”
Tom考慮再三,決定選擇再來一次...... 反復嘗試幾次之后,終于,他戒酒成功了。
回顧我們的生命旅程,幾乎所有人都不是一帆風順,都經歷著不同程度的起起伏伏。
失敗和挫折、問題和困難都是兵家常事。
當遭遇挫折時,你當下選擇放棄?還是面對失敗,決定再來一次呢?
2. 思維模式
當我們還是嬰童時,開始學習走路、吃飯、說話......常常會跌倒、常常掉飯粒、常常說錯話。
可那時,我們不會覺得丟臉,不會定義自己為“失敗者”;我們只會再來一次、繼續嘗試、持續成長。
后來,我們長大成熟了,懂得了更多人生道理,反而畏手畏腳,止步不前了。這背后,思維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固定型思維傾向者,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評估非好即壞,發生的事件就是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
頭腦中的固定思維讓他希望確保自己永遠成功,很難接納自己“失敗”的樣子。
倘若他在某件事中沒達成期待的結果,就給自己貼標簽為“失敗者”、“我無能”、“我不行”。
他將這一次的失敗事件,從一種行為,轉變成了一種身份;從此一邊極力掩飾自己的不足,一邊放棄成長和進步。
而在成長型思維傾向者看來,即便失敗是讓人感覺痛苦和不舒適的,但它不能對你下定義或貼標簽。
成長型思維者認為,一次失敗,只是一個需要面對、接納和解決的問題。挫折賦予人的,還有無價的動力、經驗和教訓。
他欣賞天賦,更崇尚努力。他接受失敗,努力改進,優化方法,自我提升,與此同時,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成功的幾率也大大提升。
你持有什么樣的思維模式,你給自己貼什么樣的標簽,你的下一個日子的結果就是怎樣的輪回。
3. 信念聚焦
任何事情,本身就是思維、信念和努力綜合的結果。
思維模式,決定你的信念;信什么,念什么,你就會聚焦什么;努力專注什么就會放大什么,就會產生不同價值的結果。
一個人之所以常常體驗失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在頭腦里給自己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簽,并且內心深信不疑,不斷聚焦。
比如創業失敗一次,就認定自己“無能”、“廢物”。下次機會來臨,他也以過去的失敗經歷警示自己,“已經失敗過了,這次也不可能成功”。
這樣,他的人生就一直在那個“失敗”的劇情里,反復感受,反復加強!
然而,一個鼻塞的人是聞不見花香的,所以不是花的問題,一轉念,轉乾坤。
反觀那些事業取得成功的人,當初,馬云、馬化騰、李彥宏他們被貼上“騙子”的標簽時,他們難道就放棄了嗎?
沒有。除了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外,他們非常篤定自己的信念:自己在做一件非常偉大的、利他的事業。
經營事業,不是為了突顯優越,而是為了促進自己、員工、企業甚至整個民族的成長。
遇到挫折時,他們認定自己,“只不過摔了一跤,我要爬起來的,我知道,我始終是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因為100%篤定的信念和穿透一切的勇氣,所以心無旁騖,勇往直前,直到彼岸。
4. 持續行動
但凡在某個事件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聚焦目標、積極嘗試、持續行動,終身成長的人。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他們,無論看待自己或他人,都相信人具有無限發展潛能。
遇到挫折后,他吸取教訓,及時調整心態和方法,永不言棄,最終,他能夠取得自己期待的結果。
固定型思維模式傾向者,注意力集中在成敗得失上,對人的評估非好即壞,難免失真。
他們恐懼改變,害怕冒險,害怕經驗失敗。對持續學習提升的信息沒有興趣,因此成長和行動的空間很有限。
到底害怕失去什么呢?事實是,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們都是兩手空空,身無一物,就來了。
眼下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之后賺到的!我們所有的經歷,都是賺到的!幸福是用來感受的,傷痛是用來成長的。
在曲線中成長,在起伏中上升,是人的生命常態。成長型思維理念,能決定你在夢想的路上走多遠。
想讓自己活出精彩,請你走出思維和信念的限制,斬斷命運和無明的鐐銬!
趁你今天還有活力,請盡情折騰,持續成長,綻放自己!
成為別人,遙遙無期;成為自己,當下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