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專業:育兒- - - 助飛孩子夢想的翅膀 ? ? (by 王芳)
[書籍]
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
[原書信息]
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
作者:倫納德 蒙絡迪諾
?譯者:龔瑞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拆書結構框架]
全書拆分為五個主要部分:
一、人類不斷超越萬物和自我的動力
二、好奇心和自我感知
三、系統的思維方式
四、挑戰極限的精神
五、自我超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篇介紹
我們對宇宙的理解現在處在哪里?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在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科研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科學家們正在越來越多地為我們揭示宇宙的奧密和運行規律。
與此同時,科技的大跨步前進也促進了現代社會的快速迭代,這就給生活本身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人類如何能夠在享受科技帶來繁榮的同時、又能很好地應對相伴而生的挑戰呢?我們應該練就哪些特質呢?又應該如何去練就呢?
本書的內容以科學的視角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和啟示。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人類不斷超越萬物和自我的動力
?很多小朋友都會問這樣的問題:我從哪里來?
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
看過很多奇葩的回答,但是卻極少有父母能夠跳出問題的本身,站到更高層面去呵護和拓展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地球上的人類究竟是怎么誕生的?這么一路走來到底經歷過怎樣的驚險和有趣?面對未來,我們需要練就出怎樣的本領才能從容應對撲面而來的升級打怪?
讓我們帶領孩子一起回到人類的起點、世界的本源,回歸本質去理解世界和萬物,并將這種抓住本質的思考方式,潛移默化地植入他們的認知,成為他們思考的新本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直立的思想家
關于人類的起源,自然界施展了很酷的魔法:我們的祖先是從類人猿和老鼠,或者至少類似老鼠一樣的生物進化而來的,然后,一只老鼠再加上660萬年就能制造出一個研究老鼠的科學家,而這兩者之間就是漫漫的進化之路。
數百萬年前,人類開始站直身體,我們的視野范圍得到了拓展,相應而生的,是我們的思考能力也超出了其他動物一大截。我們站了起來,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思考,開始充滿好奇地用大腦去探索這個世界。
數百年前,人類開始了自然科學的探索,那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串聯起來的接力賽,每一位都是非常的智慧、自信、專注,努力投入,他們勇敢地打破固有的思想桎梏、突破原有的科研邊界,不斷的創造新思想、新發明。先行者將創新家的思考方式和科研成果傳承給后來者,在代際傳承之間,思維方式不斷的被修正、升級,隨之,科研探索也愈發趨向世界萬物最本源的規律。
數十年前,人類又馬不停蹄地進軍到了一個全新的存在領域,這是一個不可見的領域- - -由于太小以至于很難被直接理解:這是一個被量子物理學統治的原子的微縮宇宙。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另類的宇宙,那其中隱匿著無盡的奧秘,正是這些隱秘的法則導致了我們經歷無數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并且這種變化一直在加劇。如今的電腦、手機、激光、互聯網等讓現代生活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新技術,正是由此應運而生。
人類的進階之旅正在以指數速度加快,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究竟會去向何方,那么,每一個人,特別是承載著希望與夢想的下一代,又該如何在未來的社會中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呢?
回溯進化之旅,尋找我們生命的根。我們的祖先在同其他動物包括人類的近親的競爭中是憑借什么得以最終勝出?又是憑借什么能夠在世事變幻無常中一路高歌、采擷累累碩果?
是人類的好奇心、系統的思維方式、以及不斷挑戰極限的精神。人類通過強烈的好奇心不斷的開拓進取,跋涉途中不斷地反思、修正、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突破各種阻礙和極限,一步步登至食物鏈頂端。
不要讓生命的根失去了掛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點燃孩子心中的光
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焦慮: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擁有自覺性、主動去好好學習呢?每天都要盯著實在太累了,但是一放松孩子就會懶散撒野。
這背后其實隱含著一個假設條件:孩子的天性就是懶散的,如果家長不看管,表現會更差。
如果接受這個假設,那么父母看管孩子就是一個必要選擇。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很多的例子,無需父母的看管就可以很自覺上進,很典型的就是那些成績優異、表現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
那二者之間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呢?為什么會有獨自一人、卻不貪婪墮落的時光呢?
細究一下,我們會發現,那些不甘墮落的獨自時光是因為有內在驅動力。
我們是否曾經歷過或者是看到過這些似曾相識的過往:
為了獲得某個人的認可或者喜歡,會默默地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
為了某個興趣愛好,會不知疲倦的探索。
出于對某項成就的渴望,會不知疲憊的熬夜攻克難題。
......
一個人的生命往往是在這些正面驅動下,才會走出自己獨特的路。
在這個不斷全球化、智能化、飛速變化著的時代中,沒人能夠對未來世界的樣子作出準確預測,學習特定的知識和技能并不足以為那些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和技術做好準備。
因此,引導兒童發展那些能夠讓他們自信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熟練掌握自己的心智傾向、并成為一個自主學習的人的內在驅動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唯有如此,不管世界怎么變化,這樣的孩子都能夠主動去適應變化,自動自發的找到個體發展之路。
那么,該以怎樣的方式引導出孩子內在的驅動力、點燃孩子心中的光呢?
接下來會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展開具體闡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好奇心和自我感知
任何與小孩有過接觸的人都知道,他們最愛問“為什么”。
和萬物的起源離得最近的,其實就是孩子。
心理學家霍爾在“復演論”中曾說到:人類個體的發展只不過是人類種族進化的復演過程。
胎兒期復演了動物進化的過程。
嬰幼兒期復演了動物到人的進化階段。
兒童期復演了人類從蒙昧向文明過度的農耕階段。
青少年期則復演了人類的浪漫主義時代。
簡而言之,孩子的成長過程投射出了整個人類的進化發展史。
既然如此,我們就先將目光越過孩子,去放眼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進化歷程,以更接近本質的視角去理解個體發展,特別是孩子的成長規律和自然習性。
動物大腦第一次進化最初的原因是為了更好的運動。
大約在300-400百萬年前,第一種類似人類的生物出現在了地球上,科學家將之命名為“南方古猿”,主要依靠采摘植物和水果為生。他們的大腦只比黑猩猩的大那么一丁點兒,而且,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處理感覺的區域。
大約在200萬年前,進化出了和今天人類已經十分相似的物種,科學家將之命名為“能人”,他們開始學會制造類似于石頭刀片的工具,以此獲取肉食幫助自己更好的生存。能人開始具備使用工具的能力,是人類左腦特有的“工具使用”部分進化發展的結果。
大約在180萬年前,又進化出了直立人,相比之前的人屬物種,他們看起來更高大,而且有著更大的顱骨,可以允許大腦中負責抽象思維的區域進行生長擴張。他們是第一種擁有想象能力和計劃能力、能夠制造復雜的石制和木制工具的人,這一偉大的轉變讓人類在生存競爭中擁有了一種優勢。
大約在50萬年前,直立人又進化出了新的物種“智人”,他們被賦予更強的大腦。
大約在20萬年前,又從“智人”中進化出一個分支“現代人類”。
大約在14萬年前,一場可能是因氣候引起的災難,導致人屬物種的數量銳減至數百人。在瀕臨滅絕的邊緣,人類與大自然展開殊死搏斗,在那期間,又觸發了另一次轉變,似乎是大腦運行方式發生了改變,人類被賦予了驚人的思考能力,可以進行復雜的符號化的思考行為。
人類學家把那次最終的思維轉變稱為“現代人類行為”的發展,那種復雜的符號化的思考行為最終促使了人類文化的產生,還有之后的文明進步和科技繁榮。
通過回溯可以發現:人類史上的每一次進化,都對應著大腦的容量、結構、或是運作方式的優化,也就是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式上的升級,并由此帶來生存方式的改善。
而生存方式的改善又推動鼓勵著大腦進一步優化,并為之創造更大的探索空間,在這種正向循環中,最終人類被賦予了質疑和推理的本領,以及理解自身和世界的能力與渴望。
這個過程中,人類自始至終都是自覺自發地履行著自我升級優化的使命,順應著自然法則,在適者生存的馬拉松比賽中一步步脫穎而出。
現在讓我們再將目光抽回,聚焦到孩子的成長中來,看一看自然法則的神奇力量又是如何作用于孩子的?
我們先看看孩子天性中最喜歡玩的那些事情,比如,玩泥巴、扔石子、爬樹、和小伙伴們玩打仗游戲、草地上追逐蜻蜓和蝴蝶、或者是漫無目的地瘋跑,不就是原始人類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嗎?他們精力旺盛、充滿好奇,以各種自發的形式與這個世界進行著互動。
那些玩耍與互動的過程,也正是他們沿著自己的軌跡默默生長的過程:他們從中學會了觀察事物的特征、摸索行為的邊界、協調與小伙伴的合作、尋找興趣、感受快樂.......不斷的豐富著大腦的各種感知和想象。
而這些大量的豐富和成長,都是在孩子的好奇心和內驅力下完成的,都發生在父母看不見的時空里。
然后,就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細心的父母就發現了孩子隨機表現出來的某項小小的技能或者本領。
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得到的是發現和鼓勵,他們小小的內心就會充滿自豪,繼而自發的進行練習強化、并愿意進行更多的學習成長。
但是,如果是長期在父母的漠視下長大,或者是在表現的時候遭到斥責,就容易沮喪難過,繼而排斥自我感知,內心那些星星點點的生命力小火種,也會因為得不到呵護和鼓勵,很容易就湮滅消散了。
人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但自我感知是后天慢慢生發出來的,它非常脆弱,長期不被看見,慢慢也就看不見自己了。
人的自我驅動源于好奇心和自我感知,源于對“我是誰、我能做到什么”的認知。在人的一生之中,自我感知都是行為決策的心理基礎。
有自我驅動的小火種,長大之后的自覺不成問題。缺少小火種,父母再多的監督懲罰也是受累不討好。
所以,那些焦慮孩子不能自覺好好學習的父母,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尊重孩子生長的自然規律,有沒有給到孩子屬于Ta的時間,允許Ta按照自己的軌跡自發的成長。
然后,有沒有給予溫暖的關注,去細心發現那些微小的時刻,辯認出所有Ta一個人努力長大的痕跡,加以確認和鼓勵。
比如:當孩子興奮的跑過來,向父母展示“自己穿的襪子”的時候;
當孩子經歷挫敗,又重新開始擺放拼圖的時候;
當孩子的內心冒出疑問的小泡泡:我可不可以做到、我自己能行嗎?
父母們有沒有堅定的告訴Ta:你能,我看見了,我相信你。
那些自我確認的過程,也是自我疑問的過程。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確認,才會內化成Ta心里的自我感知,成為日后推動Ta自我追求、自律自覺、自我超越的基本動力。
只有擁有自我確認,Ta才會為自己而活,也才能順利跨越從蒙昧向文明的進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系統的思維方式
牛頓留給世人的珍寶之一是他的名言:如果我看的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句話闡述出了發明創新具有承前啟后的特性。
人類在最初的進化道路上,隨著大腦思維過程的轉變,逐漸有了自我認知的能力。
大約在公元前12000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標志著精神和文化上的變革,這種變革由人類精神生活的不斷發展所引發。
然后,就在新石器時代村落逐漸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的進程中,那些具有深遠意義的求知創新出現了。
求知和創新的奮斗并不是一系列的孤立的行為,而是一種飽含冒險的合作,是一種需要已經定居下來的人貢獻他們的腦力去互動才能取得成功的社會活動。
求知和創新的奮斗也是一項沒有終極的使命,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的要求,需要不斷對已有的積累進行革新、完善、向上延展。
很多人應該都聽聞過,牛頓定理的誕生是因為牛頓被樹上掉落的蘋果砸到后的頓悟。事實上,牛頓并不是一個人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到就創立了物理學,他曾花費數年時間收集別人編繪的關于行星運動軌道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加上個人的努力和靈感的觸發,才發現了偉大的牛頓定律。
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地方在于,人類是唯一一種能夠利用過去的知識和創新去創造的動物。
而創造的過程,就是去蕪存菁的過程,是不斷的探索世界最本質規律的過程,是向著宇宙中萬事萬物都遵循的一套簡單卻不可違背的抽象法則不斷靠近的過程。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也正是在科學的思考方式的指導下,使得發明和發現從曾經的偶然慢慢地變成了現在的必然。
科學的思維方法,是除了科研成果之外,歷代科學家們對世人的另一個偉大貢獻。
將科學的思考方式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可以幫助我們大大提升效率。
看到過一些孩子,平時學習很認真很努力,輔導班也沒少上,自己也很有上進心,但就是不見成績提高,父母很無奈,孩子本人也漸漸的沒了自信。
當大家談及這種情況的時候,很容易想當然就把問題歸咎為智力因素。
無數的現代研究表明,除了極少數天賦異稟的幸運兒外,絕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相當接近。那么,作為絕大部分中的一員,為什么別人可以表現出很優秀,而自己卻怎么努力也不見效呢?
無外乎就是方法上的差別。
這里指的“方法”,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某種題型的具體解答方法,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思維方式,是關于如何學習的學習方法。
孩子只有學會了這種學習方法,才能真正地學會學習,并且觸類旁通,未來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和人生階段反復成功。
而它之所以難以普及,就是因為它無法被直接傳授,而是需要孩子在生活中反復摸索,并配合家長給予的自由、信任和鼓勵才能習得。
以下是從科學的思維方式中收獲的啟發:
首先,不要把學習只聚焦在教科書中,生活中一切皆學問。
知識的來源不僅僅來自課本和閱讀,拓寬眼界還需要更多地走出去看世界、觀察世界、思考世界,在與真實世界的互動中,孩子更能迸發出好奇心和想象力。
平日里,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信任他們去自由探索、勇敢試錯,鼓勵孩子養成反思總結的好習慣,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處事方法。
其次,當遇到難題的時候,思路不要拘泥于問題本身,要學會跳出問題本身的束縛,從更寬闊的背景中去尋找解題的關鍵。
有的時候,一個令你百思不解的問題,會受到一個看似并無關聯的知識點的啟發,一下子就通透了。
當然,這就要求具備廣博的視角和豐富的知識面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挑戰極限的精神
曾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很別致的提問:你會在什么樣的時刻忍不住潸然淚下?
我想了一下,應該是某種在孤獨失落、黯然時光里仍然不放棄的、依然緊握心中的那一點點光亮,獨自一人突圍的時光,最能令我動容。
這也是“思維簡史”書中內容最多觸動到我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思維定式的束縛
人類艱苦的探索之旅延續了多個世紀,但是我們認知世界的特點卻始終如一。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總是受限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還有那些傳統思維的束縛也深植于我們的信仰之中,令我們不敢去質疑。
這一認知特點對于那些在創新和探索領域的工作人員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想要構建一個不同于已知世界或概念的新世界或新概念無疑是有著很大的難度。
構想創新的難度的另一面是普羅大眾接受創新變革的難度。因為變革對人類的頭腦提出新要求,迫使大眾走出舒適區,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令人困惑和不知所措。
更甚者,科技進步所帶來的變革還會顛覆人們已有的生存方式,導致安全感的缺失。
因此,科學創新的最初總是很容易遭到社會抵制、怒斥和嘲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創新的考驗
科學是一個反常識的、永遠在革命的東西,是人類想要知道這個世界的底層邏輯,是想破解世界的源代碼。
在它最終落筆為某項定理之前,它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存在。
創新的前沿始終籠罩著一片迷霧,任何積極活躍的科學家都是在沿著無趣的、前景未明的探索之路前行。
一項耗日持久、投入無數精力和時間的創新革命很可能最終面臨的只是一個死胡同。
即便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還是要承受來自舊有權威觀念的強力排斥,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布魯諾就是因為捍衛日心說被教會給燒死在了羅馬鮮花廣場上)。
那些已經完成的科學理論在經過詳細論述后看起來似乎都是顯而易見的,就比如今天的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牛頓的萬有引力、達爾文的進化論,覺得一切很順理成章。但創造它們的過程卻是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必須依靠巨大的毅力才能完成。
那么,在孤獨前行的途中,究竟是什么賦予了他們如此的熱情和勇氣呢?
是追逐真理的執著,是對一件事本身的愛,是一種忘卻整個世界的喧囂紛擾,只想無限精進與追求內心之光的信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呵護心中的光
曾在網路上看到過一句頗為戲虐但又很真實的流行語: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很冷。
旁邊還附有一幅很生動的配圖:一個被厚厚的衣服穿裹成小熊一樣的孩子笨笨地走在雪地里,小手被媽媽緊緊的牽著,全身上下唯一露出來的兩只眼睛滿是好奇的張望著雪景,閃爍出內心渴望和向往的光芒。
那一刻,他心中一定是特別想要掙脫媽媽的手,自由自在的跑到雪地里去玩耍撒野、堆雪人打雪仗吧。
媽媽的愛保護著他,但也有力地束縛著他,那一刻他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逐自己向往的事情,他要聽媽媽的話,那一刻他無法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自我”是一切人類活動的開端,也是內在驅動力的載體。孩子只有認識到“自我”,并把某件事融合成“自我”的一部分,才能激發出內在驅動力,并從中體驗到樂趣和意義。
而想要孩子把某件特定的事真正地融合到自我中,只能通過讓孩子親身體驗的方式實現。并且,在這個體驗的過程中,孩子要有按照自己意愿做出選擇的自由,但同時也需要承擔后果。
父母需要承擔的是陪伴者的角色:細心的關注、適當的鼓勵、有技巧的引導。
但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習慣以愛的名義霸道地干涉著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成長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途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挑戰,有多少孩子因為內心缺少光亮、迷失在了錯綜復雜的林間小路上,又有多少孩子在折返了幾次以后,缺乏堅持的力量、對自己說了一句“我達不到了”就中途退出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自我超越
?200萬年前,當人類學會把石頭做成切割工具的時候,實現了第一個偉大的創新突破,那是人類利用自然來為自己的需求服務的初次體驗。
那一次偉大的頓悟,是人類開始嘗試超越自我、跳出自身局限性、提高自己生存機會的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人類歷經數百萬年的進化歷程,也正是依靠大腦的思考力和創造力不斷挑戰、超越自身局限性的過程。
我們就是憑借著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戰、自我超越,才一步步登上食物鏈的頂端,成為了進化這項殘酷的淘汰制錦標賽中笑到最后的贏家(至少現在是如此)。
自我超越是人類不斷前行的動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類的視角
人類的認知是缺醒而不自知的,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看到的、感知到的”視為世界應有的樣子,人們傾向于繼續相信自己一直相信的東西,也會傾向于擁護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這就是思維慣性的力量,是思考力受役于老舊觀念的拘囿。
而創新者的偉大就在于他們敢于與老舊觀念決裂的勇氣和與眾不同的質疑視角。
那些最成功的、發明出顛覆性研究成果的科學家通常都是提出古怪問題的人,那些問題沒有人想過,因而提出者會被看作異類、怪人,甚至是瘋子 - - 直到他們被認為是天才的那一天。
驗證的過程無疑是非常艱辛的,因為那些怪異的觀點在引導出某些真理之前,通常都要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探索和許多的失誤。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有些人的觀點只是怪異,而有些人的觀點雖然怪異但卻是正確的,后者除了擁有精深的專業、足夠的自信、果敢的毅力,更重要的還需具備自由的思想和包容的胸懷。
量子學理論的發明者普朗克,也就是顛覆牛頓理論的人,在他研究黑體輻射期間,也曾耗費多年毫無進展,最終,他決定從反方向開始工作,從理論的角度去尋求一種有用的公式。
要知道,當時的物理學界已經劃分出兩個相對立的研究領域:理論物理學和實驗物理學,而作為實驗物理學家的普朗克決定從理論物理學尋求突破口,無疑也是一次接納異己觀念的突破。
而且,后來當他有幸推測出精確的公式之后,為了進一步探究明白其中的神秘原理,他又轉向原子理論重要的倡導者玻爾茲曼求助。
這又是一個值得花費時間去領會的舉動:他本人作為一個不想借助原子概念來研究物理學的布道者,向一個他一直反對的理論的擁護者尋求智力上的救贖。這種對于和自己的成見相左的觀點的開放態度就是科學應該如何去做的方式,也是普朗克最后能成功發明出顛覆性的量子理論的關鍵原因。
費解的難題往往需要一個另類的切入視角,而獲得啟發性視角的重要前提就是:解題者本身要具備寬闊的視野和包羅萬象的胸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偶然因素的作用
創新發現的過程之所以充滿艱辛和挑戰,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目的導向和路徑可以依循,很多時候,發現者們無意中發現的東西與他們希望發現和期待發現的東西恰好截然相反。
還有一些時候,一些研究成果的有幸面世,僅僅是因為一些偶爾原因所致。
發現元素周期表的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他的卓越成果是來自于他想寫一本化學教科書的偶爾決定。當時身為圣彼得堡大學化學系教授的他因為找不到適用于教學的最新教材,于是決定自己寫一本教科書。
那是一本用愛寫就的書,他想讓這本書成為最好的書,正是這種動力逼迫他關注那些引導著他完成偉大發現的問題。
看似偶然,其實背后隱藏著必然的因果,如果不是因為門捷列夫的職業道德、熱情、極端的自信、以及堪稱頑固的執著,僅憑一個偶爾的決定,又怎么可能會出現惠及世人、沿用至今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呢。
這就和我們自己生命中的很多事情一樣,看似因為偶然的運氣,而事實上,如果沒有匹配的實力也是難以駕馭的。
結尾語:給父母們的啟示
同樣是一生的時光,有些人在日復一日的機械重復中度過;而有些人則在不斷的自我超越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同樣是和困難抗衡,有些將魯莽當成勇氣,用常規思路硬碰硬撞,頭破血流之后從此萎靡不振;而有些人則巧妙的轉換思路,因地制宜將困難變成墊腳石。
同樣面對運氣的惠顧,有些人懷著感恩之心激勵自我,將之變為人生的引擎;而有些人則因此狂妄自大、忘乎所以。
……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首先,我們自己應該先努力練就那樣的特質,因為我們是他們最重要的啟蒙者,不要讓我們的自身局限成為孩子人生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