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工作上遭遇灰犀牛事件,甚是狼狽。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身處服務業,競爭激烈,甲方一味趕工期,不斷壓縮時間。我負責那部分,有個關卡。在方案階段,我們一般抓大放小。那個關卡照理說要從嚴,但時間緊迫,我們只能硬著頭皮一步步把項目推進。
之后在審核階段,發現那里有問題。還好甲方沒有追究,一起想方法補救。經過大量時間、人力的投入,總算比較好地把問題解決了。
之所以遭遇灰犀牛事件,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每次時間緊,除了這個關卡,還有很多事情要趕,身體和心態都處在滿負荷的狀態。第二,短視心理。每次完成階段任務,已經加班加點,如果在這個關卡花太多時間,任務難以完成。沒看到這個關卡的爆發,可能讓前期的努力白費。第三,僥幸心理。這次不是最后階段,之后還有修正的機會,結果每次都覺得不是最后,都往后面拖。
不解決問題,問題遲早會找上門來。灰犀牛事件就是這種大概率會發生的事件。前面已經學過,灰犀牛事件一旦發生,就容易導致手慢腳亂,并且彌補錯誤的代價往往比預防要大得多。那為什么明明知道灰犀牛事件的危害,卻還一步步頑固地走下去呢?
懂得一個道理是一回事,讓道理引導自己的行動又是另一回事。一個人的行為選擇,是一次次利弊判斷。當你身心俱疲,就更容易作出利于緩解當下的困境,而對未來有損的事情。只有真正吃過的苦頭仍然記憶猶新,才有可能左右當下的判斷。
學習能多大程度影響我們的行動,主要取決于以下幾點。
第一,對知識點的認可程度。如果新學的知識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考慮問題的新角度,并且這個知識點讓我們信服,這樣新知識點才有可能成為我們的行動指引。
其次,是知識點的可操作性。理我們懂了,但如果不好執行,我們也很難把它作為行動指南。
第三,新知識能否在與我們現有的價值體系的博弈中勝出。有時候我們做事的慣性實在太強,依據新理論對眼前的舒適狀態沖太大而難以執行。這種情況只能通過一次次掉坑爬坑的過程,才能逐漸走向正向的軌道。
學習的意義是建立一個體系。當我們踩完坑之后,能通過學過的知識,盡量避開一系列類似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