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上海電影節終于落下帷幕。聽說本次電影節展映了侯孝賢的老電影《風柜來的人》,有點遺憾,沒能去看。卻想起很久之前,重溫侯孝賢的另一部電影《戀戀風塵》,影片中淡淡的吉他弦音,最原始的臺灣,即便看太多遍,仍會深深感動。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大一那年的暑假,同樣是個蟬聲聒噪的午后,緩慢的鏡頭,柔和的吉他弦音,獨自偷取一段悠長的時光。記憶最深刻的便是那露天中隨風舞動的電影幕布,那也是我小時候的記憶。后來的電影課上,老師講起這部電影時說,“戀戀風塵,多么好聽的四個字。等年老時,一個人靜靜地去看,一定會淚流滿面?!?/p>
再次打開這部電影,就像開啟塵封的記憶。比起現下流行的懷舊片和青春片過多過濫的校園戀情、家庭倫理與時代背景的牽強雜糅,重溫《戀戀風塵》這樣溫暖、自然、純粹,滿懷鄉土情懷的電影,是一種幸運。
電影大部分真實呈現了編劇吳念真的青春故事,吳念真的初戀女孩叫做“阿真”,所以他給自己取名“念真”。侯孝賢曾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戀戀風塵,而卻只有侯孝賢如此飽含情懷地講述了一段厚重的故事和記憶,一個個長鏡頭似一幅幅油畫,濃情記錄著那個年代的臺灣風情,臺灣鄉土以及臺灣的人文。
故事非常溫和,也非常簡單,主線便是阿遠和阿云淡淡的情愫,相比愛情,侯孝賢用了更多的筆觸去描繪臺灣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
阿公不厭其煩地督促阿遠的弟弟好好學習,吃飯時繁瑣地講述著食物的由來,將珍貴的“西餐”留給阿遠的弟弟,吳儂著臺灣的客家話,語調那么地溫和,緩慢,輕柔,內容聽起來,還有點啰嗦。而恰恰是這種平淡庸常生活中的對話,才愈加真實,不知不覺中便觸動了心弦?;貞浶r候,外公是不是常常說,小孩子要乖;是不是常常最好吃的都留給你;是不是因為年老而總是一遍遍地重復著曾說過無數次的話?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便是長長的鐵軌,緩緩移動的綠皮火車穿過綿延的隧道,蜿蜒遠方。緊接著便是臺灣簡陋的站臺和寧靜的自然,草木森森,山谷寂寂。
不禁想起賈樟柯的紀錄片《海上傳奇》中,侯孝賢也是坐在綠皮火車里接受采訪。綠皮火車表達著一種懷舊的情感,火車穿插于整部電影始終,帶著主人公來來去去,牽動著人們的命運和生活。
看過侯孝賢的電影就會知道,他鏡頭的特點一個是遠,一個是慢。綠皮火車是非常有情懷的意象。它的速度很慢,車總是開往偏遠的鄉村,搭乘綠皮火車的大多是最淳樸的鄉民,在我兒時的記憶里,綠皮火車里總會擠滿了人,頭頂幾扇簡陋的電扇“吱吱”地轉著,車廂里偶爾傳來一曲老歌。
阿遠常會和阿云一起去看露天電影,幕布撐起,從家里自己搬了凳子,電影放映的內容是比他們所處更遙遠古老的年代??措娪暗臅r候是最熱鬧的,母親會突然來指責阿遠,又做了什么壞事,為什么胳膊受傷了?而此時鄰居做錯事的小孩子總會被母親追著打。
電影每個鏡頭都有著豐富的內容,一個空間常常有很多層次,非常立體,通透。在這樣的空間里,影片中的主人公用很慢很柔的客家話閑聊著。在阿遠最初工作的印刷廠內,鏡頭定格在那原始的印刷機上,耐心地看著它用極其緩慢的速度轉動著,打印出一張張或許不太清晰的書頁,其中蘊含的是濃厚的鄉土情結。
侯孝賢自小跟著家人來到臺灣的眷村,他的鏡頭里的人物更多的是善良淳樸的。甚至雇主和員工的關系,都那么充滿人情味。影片中,阿遠離開印刷廠去送貨,又離開送貨的地方跑去當兵,每次臨走前,老板都會關切地說:“如果找不到更好地工作就再回來?!倍敯⑦h要離開去當兵時,剛認識不久的朋友們與他聚在一起喝酒吃飯,以此踐行。席中很安靜,甚至濃烈的酒入肚之后都是平淡的。
手中煙卷輕輕飄散,橙黃燈光映襯下,這群艱辛生存的年輕人用平靜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不舍和祝福,幾杯酒下肚,一首送別的歌唱完,就該啟程了。面對離別,每個人都淡淡一笑,沒有哭泣,沒有強烈的感情表達,導演將聚散離合敘述得如此沉靜而平淡,沒有絲毫喧囂。然后不失時機地切入站臺和站臺上的鐘表鏡頭,站臺是終點也是起點,鐘表則寓意著遠去的時間。而熒幕前的我們便跟隨著鏡頭靜靜地等待時光流逝,默默感受著顫顫巍巍不斷行走的時光。
侯孝賢的鏡頭是充滿柔情的,他的敘事亦是柔軟的。當阿遠因陪伴阿云為家人買鞋,導致自行車被偷時,導演安排傷心無助的他跑到海邊。波濤洶涌,潮起潮落,廣闊無邊的的大海可以包容一切。之后,便用臺灣人最普遍的信仰“媽祖”神靈來喚醒阿遠,阿公的那句“要靠人,也要靠神”,是導演對信仰的尊重。
而當人物悲傷和惆悵時,侯孝賢便將鏡頭遠遠地架在一邊,逆光,剪影,黑暗中,伴隨著升起的裊裊煙圈,說著日常生活的話語,這是侯孝賢眼中的生活,平平淡淡卻又非常厚重有分量。
影片極少刻意抒情,在風景的段落會搭配幾聲吉他的弦樂,幽幽淡淡。似淺吟低唱般。阿遠當兵時給阿云寫信,他極其詳細地敘述著,如何碰到一艘大陸的船,如何救了一家人,既表達出臺灣人的情懷,又表現出軍營生活的枯燥。當得知阿云嫁給了郵差,阿遠沉默之后痛哭了一場。緊接著便是傍晚美麗的火燒云。鏡頭緩緩移動,熟悉的吉他聲響起,緊接著便是臺灣熟悉的青石板街,黑瓦白墻,綠水青山。似在歌唱著自然,贊頌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影片最后是受了傷回來之后的阿遠回到了鄉間的天地里,爺爺吃力地在坎坷不平的土地上勞作著?!斑@天是要下雨??!”阿公說。緊接著,阿公似自言自語,也似在對失戀的阿遠說,除了藤,番薯才能吸收養分,才能長大……今年臺風來的早,收成不一定好,照顧番薯很辛苦……”阿遠默默不答話,遞給阿公一支煙,兩個人沉默著,等著臺風到來。
阿云嫁人后,阿公借阿遠的弟弟寫的信說道,這是緣分,不能勉強。而與阿遠見面時,阿公向阿遠講述著番薯和土地,想起日本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在《收割電影》中寫道:這時老爺爺說:“你看那邊的山?!鄙侥沁吅谠泼懿迹劭淳鸵獕哼^來了。老爺爺說:“要下雨嘍?!痹谶@里,老爺爺把自己用身體捕捉到的類似于風土的東西,諄諄地傳授給年輕人。雖然是最后的鏡頭,卻深深地打動人心。為什么會感動呢?因為在這里,老爺爺沒有進行說教。不管是好是壞,只要你置身于此就會變得樂觀啦,就會愈和失戀的傷痛啦,這些話一句也沒提。這里所表現的,是你不得不置身于此的現實。這時,老爺爺竭盡全力所講的,只是自己正在活著的一個證明。這種東西才是最了不起的。風土的本質,并不是這么簡單就能破壞的。“
所以《戀戀風塵》,“戀”的不僅是年少時候的愛情,更多的是孕育自己成長的鄉土。電影的剪輯師李屏賓在講述電影時曾說,“時光流逝,人事已非,但還有那么一點光。”電影想呈現給我們的不是青春里遺憾的傷心的過往,而是逝去日子的美好,記憶里那厚重的鄉土情懷,沉甸甸的人文,是“那一點點光”。
臺灣的很多電影都會非常不吝惜地講述臺風,比如《歲月神偷》。臺風也是臺灣的一種鄉土情結。上大學時,廣告創意老師是地道的臺北人,幾年前,曾在他的qq空間里看到一首詩,叫做《臺風的味道》,其實,那是思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