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所以為什么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人們常說,做人格局一定要大。如同登山般,不同的高度,就會有不同的視野。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視野范圍內做判斷,而你遇過的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便構成了你的視野。
在每個人的人生歷程中總會遇到很多人,或許彼此未曾見過,亦可能告別于某個分叉口,但總有些人走進你的生活,教會你一些東西,這便是一種緣分,因此我們應該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
為何讀過很多書,但后來往往大部分都忘記了,這樣的閱讀究竟有沒有意義?是否還要堅持讀書?可以肯定的是,讀書帶給我們潛移默化的改變。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注入于我們的靈魂,積淀于我們的情感。因為我們還不滿足,還在尋找無限可能。
當你行走在路上, 強悍的閱歷會逐漸沉淀你的氣質,開闊的眼界會拓展你的心胸,不求遇見誰,也不求遇上什么美好的風景。但這一路上所接觸過的一切,足以讓你用另一種眼光重新審視自己,讓你知道接下來的路怎么走。
行動派提及當下的我們是在利用碎片化時間還是將時間碎片化,這個問題的確值得反思。如果你愛讀書,你就可以利用任何碎片化進行電子閱讀。而讀書,則是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溫度會思考的人。
著名的文學家歌德說過:“ 閱讀了一本好書就好像與一位高尚的友人談話”。的確如此,文字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讀書終是讀自己,于書籍中,能使自己反省,品評,思考,這真是件幸事。
網絡化時代,你不需要時刻泡在圖書館,不再需要拿著厚重的紙質版。當然每個人閱讀習慣不同,有些人喜歡書的味道,喜歡感受圖書館的氛圍;有些讀者更傾向于電子書,因為形態豐富,可聽可看。
怎么做到每天堅持閱讀?讀哪些書?去哪里找書?至于看什么書,我一直覺得閱讀這件事也要看緣分。閱讀對我來說,是隨心情隨緣分看不同的書。推薦幾款閱讀APP:Kindle、咪咕閱讀、豆瓣閱讀、得到、喜馬拉雅、網易蝸牛讀書、微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