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于教育
談到這個話題我又膽怯了,一是因為從教還不滿四年感覺資格不夠;二是如果說不好就找不到理由了。情商低的人可以說自己智商高,干不了體力活可以說自己擅長腦力勞動,但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談不好還能說啥?想回避吧又回避不掉,做教師不談教育就像炒酸辣土豆絲沒有土豆,就像老司機上路沒帶駕照,就像拿個手機沒裝sim卡。硬寫吧!
本人家里好多教師,我也無可幸免的繼承了這個基因,天天接觸的領域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每個人都有對中國教育的看法,都有自己的教育觀點,但真要給他辨個對錯或者指個出路恐怕沒有幾個人敢。談起教育的真理,讓我想起物理學科里面的一個概念“真實值”,物理知識沒還給老師的人都知道一個物體的某個真實數據是測量不出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小誤差,接近真實值(知!識!點!我的天啊~)。在物理課堂上可以用更精確的測量工具、可以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但是在學校教育上怎么減小誤差呢,懲罰?表揚?活動?開班會?都可以!但都要把握度、講方法,所以更應小心翼翼、慎之又慎,那我們老師又不能兩眼迷茫,畏首畏尾,我采用的方法就是實踐、反思、糾正;繼續實踐、繼續反思、繼續糾正,慢慢形成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就像發射炮彈一樣,第一發都打不準但是第二發就知道往哪兒糾正了,第三發、第四發總有命中目標的時候!具體來說就是先做事情,這個做事情不是維持紀律、檢查作業、講一堂課這類常規的重復的,而是類似于舉辦朗誦比賽、課上男女生比拼概念掌握情況、班級衛生習慣的養成和獎懲這種針對性強、參與度高、學生成長更快速的事情,兩類事情最大的區別在于你感覺做起來毫不費力那就是前者;如果做起來有難度、有創新點那就是后者。前者很重要,后者也必不可少!做完事情后就是總結、思考、交流。總結是看看做的效果,好的在哪兒、不好的在哪兒;思考是為什么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下一步該怎么做;交流是跟學生交流,跟同行交流,集思廣益。知道問題出在哪兒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在這里教師不要怕改,不要只求維持現狀,不要知道隱患卻不去解決,因為既然是隱患總有一天會爆發,他很難自我消失。中間的過程肯定會痛苦、迷茫額、不被理解乃至想放棄,但任何職業不都是這樣嗎?更何況我們還能參與到教育這項很有意義的事業中,所以我愛教師這個行業,我也不否定教育的神圣特征。同時我們能收獲很多東西:喜悅、崇拜、感激、自我成長。當我們看到學生汲取知識后慢慢成長;當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班級越來越好;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學識、思想、魅力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孩子,有比這更值得努力的事嗎?那些心酸、付出回想都是值得的,青春在哪兒浪費不是浪費。其中滋味只有各中人才能體會,孟子曾經曰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我對教育的具體想法是:好的教育=學生觀+教育理念與方法+教師的個人魅力與能力。
1、學生觀。這里不引用名言了,陶行知的、蘇霍姆林斯基的太多了,咱是個實在人說話也要實在,只想說:學生是一個個生命,來到我們身邊渴望著成長。就僅拿一個生命來看都值得尊重,所以我們怎么看待學生決定著教育的出發點,對學生認識不清就會緣木求魚。在認識到學生的生命本質之后很多教育問題都迎刃而解,例如:生命渴望成長,學習是他們的本能;成長必須犯錯,對犯錯怎么看待;生命需要養料,家長老師提供的愛和關心夠不夠;生命有共性也有個性,怎么因材施教。教育的神圣特征就體現在這里,其他職業面對的可能是一堆數據、一些機械但我們面對的是有溫度的生命。很多人都提到“不忘初心”,因為事情很容易做著做著就跑偏了,當我們對著學生的錯誤大發雷霆的時候、當我們為了教師尊嚴意氣用事的時候、當我們用粗加工的垃圾知識教授學生的時候好像就得回歸一下初心:學生是一個個生命,我們的做法對生命的成長是否有益。能夠想象當一個班級的學生都如梵高的向日葵一樣生機勃勃、迎風怒放,教育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2、教育理念與方法。重點說說教育理念,只要有理念方法就來了, 教育理念對教師的重要性就像定海神針,是教學的行為指導,理念成熟了不管是獎勵、懲罰、定規矩、評價都有底氣,不會無所適從。有的教師整天處理學生紀律問題但從沒想過學生為什么會違反紀律,自己想把紀律做到哪一步,對哪類學生應用哪種方法,怎么調動小組和班規力量來幫自己,這就是理念沒有形成,教師會比較累還不討好,像救火隊員一樣四處撲火。教育理念的形成不該脫離學生,更不該脫離實際,所以要跟學生聊天、搞調查、理解學生內心、做事有目的性并且講方法。最終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能一眼看出癥結所在,并明確知道怎么把學生往哪兒帶。這是一項很艱難和耗時耗力的工作,還要善于反思、高執行力,那么我們教師的動力來自于哪兒?一部分來自于情懷,一部分來自于學生和家長!當家長看到孩子的變化和成長,他們會由衷感激,會為班級和老師感到驕傲,真的不騙你們。學生也能感受到,一個學生信任你、喜歡你,他的一言一行都會表達出來。如果有個人問我你見過世界上最美的東西嗎?我會笑著說:很有幸,我見過!
3、教師的個人魅力與能力。教師不可能教給學生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學生也只能學會自己見過的東西,所以教師的個人魅力和能力就不要保留了,何必壓抑自己的天性呢?給他們看看!要是沒有咋辦,學習唄,都是從學生過來的還要教學生,有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學生逼著進步的,而且教師的學習速度得大于學生的學習速度。先賢早就給我們留下例子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有個崇高的理想:要明明德,要新民,還要到至善才能停止,問題是什么樣才算至善呢?我們可以理解為永遠不要停。先修自己的身,再由內而外的影響周圍的人,跟我們教師是不是很像!但是這兒我必須強調的是教師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我們改變不了一個人(最起碼在現行的教育體制內),也不是什么靈魂工程師,我們只能糾正一些習慣、引導一些想法。要改變一個人你得把他父母換了,把他家庭環境換了,把他從出生的經歷都換了。盡自己的能力,問心無愧足矣。
本來到這兒都該結束了,但我還想再說,要是這點不說的話前面都白說了!既然教育這么重要,任務這么艱難,需要這么多的魅力與能力,是不是應該讓最優秀的人來干?我們去問問那些名校畢業的人、那些能力超強的人,他們愿意干嗎?答案顯而易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就是:這個社會對教師不夠認可,這個國家對教師不夠尊重。大家請放心,我不會幼稚到做個憤青,我只說無可回避的問題,去網上搜搜新聞比比皆是。我們仔細思考三個問題,一是教師地位;二是教師權益;三是教師待遇。
我曾經聽一首歌聽哭,不是感動的,是太慘了。這首歌叫《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大家可能都聽過但是沒留意歌詞,歌詞是這樣的: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塊黑板,
寫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個講臺
舉起的是別人,
奉獻的是自己
慘不慘!就問你……慘不慘!當個老師都不能有功利了,當個老師也不能有自己了,太慘了,我再去哭會兒~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的一生就是欲望不斷滿足的過程,如果滿足不了就會出問題。嬰兒剛生出來就知道哭著要奶吃,為什么教師的物質欲望不能滿足?舉個自己的例子:被問起工資時我為了不給教師行業丟臉也不給自己丟臉都得往高了吹一下,吹完后人家說:“那確實太低了!”去辦個房貸月收入往雙倍填才能給辦,還要把銀行流水作假。不客氣的說社會上哪個職業都比教師工資高,每次看到外賣小哥背的包上寫的招聘月薪我都想去報名。開個玩笑說招教考試都不該審核教師資格證,咱就審富二代證、官二代證,不是?不是你有什么資格當老師?你吃得起飯嗎?你生的起病嗎?你還的起房貸嗎?你養得起娃嗎?
再說說教師權益,教師有權益嗎?有!可能某條法律上有,但是不知道找誰要。找學校?做夢吧,學校可不想惹事兒!找教育局?教育局處分了好多被告的老師,可不敢去。找政府?新聞看了沒,抓人呢!還是過年多燒兩炷香,保佑自己平平安安吧,咱這么實在的人也開始辦不實在的事兒了。
也可能真是國民經濟發展太迅速,各行業隨著互聯網的大潮開始騰飛,這時候教育仿佛是落了隊的孩子,被祖國母親遠遠的拋在了身后,沒人管,沒人幫,自己哭完自己擦。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教育!長此以往,國危矣~
這么長都看完了,不點個喜歡嗎?不用打賞,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