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科舉,始于隋唐,終于滿清。
隋煬帝,就是那個據說很荒誕,而且荒淫無恥的家伙,在大業年間,設置了正經的科舉(他以前也有,僅僅是雛形),用試策取士。基本就是話題作文或者材料作文,就國家面臨的一些問題來測驗考生,請他們寫出自己的見解,以此來評定他們治理國家解決問題的能力,再由此分出高低優劣,擇優錄取。
科舉分為明經,進士兩科,分別相當于專科和本科。
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但他絕對是個聰明人,而且是個大帥哥,史書稱:“美姿儀,少聰慧”。他遷都洛陽,挖掘大運河,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不少壞事。
話又說回來,真正的大壞事都是聰明人干的,笨人干不出大壞事。
由隋到唐,唐朝人把科舉制度繼承下來了,只是好做面子工程的唐朝人在考試的內容中加入了詩歌,于是,全國的男女老少幾乎都會胡謅幾句詩。就像今天高考要考試英語一個狀態。
雖然科舉考試在唐朝形式也不斷變化,但是最后定為:第一場考詩和賦;第二場考論議;第三場考對策;第四場考經文。
第一場考試不過,下面就沒有考試資格。所以,大家把吟詩作賦當成第一等大事。
其中的策,和隋朝的考試內容大致一樣。
只是唐朝的考試絕對不是嚴格按照分數的,依然有名人推薦的遺存。只是這些名人很珍惜自己的羽毛,不會是貪圖人家幾個小錢就胡亂推薦,當然陪睡也不行,人家不稀罕,這些名人大佬自己多有家妓。
比如杜牧,吳武陵就向主考官崔偃旗推薦說,讓杜牧第一名吧,崔偃說我已經答應過四個了,讓他第五名吧。崔偃也很欣賞杜牧,因為剛剛聽了吳武陵背誦了杜牧的《阿房宮賦》。大名鼎鼎的李白也求人推薦過自己,看看《與韓荊州書》就知道了。
狀元的產生也是皇帝的面試結果,把幾個成績優異的考生帶到殿上,讓皇帝面試,相貌優秀者,才可能做狀元。
至于探花,唐朝的時候就是新榜進士們前去曲江池游覽,先叫一位年輕的進士前去看看花開木有。進士們年紀相差很大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五十歲考上進士的不算稀罕。探花不是名次。
這次游街也是獎勵,意思也是讓進士們在長安大街上走一趟,讓廣大市民們看一看,借以夸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說的就是這件事。
唐朝沒有榜眼,榜眼的說法到了宋代才有。
宋代的科舉考試有了很大的改變。
首先是試卷糊名。這樣增加了考試的公平性。不知道考生是誰,全憑文章優劣。比如,歐陽修做主考的時候,考試前比較看好的是曾鞏,改卷的時候,看到一篇好文章,以為就是曾鞏的,給了高分,結果卻是蘇軾的。
當然,狀元不狀元和相貌也沒有多大關系了,最高分即是。
趙家兄弟當皇帝,科舉考試是很認真的。
再就是考試內容減少,把唐朝考試的詩賦去掉。理由很簡單,國家需要的是治理國家的人才,考生大量沉溺于油腔滑調當中,詩賦再好,不懂人間冷暖,不會治理國家又有何用?
于是出現了制科,就是皇帝親自主考的科目,目的就是優中選優,挑選國之大器。蘇東坡參加過制科考試。皇帝閱卷完畢,回到后宮喜不自勝,額手稱慶,說,為子孫輩得二宰相才。說的就是蘇軾兄弟倆。只是蘇東坡一路仕途坎坷,后來并不盡如人意。尤其是貶到黃州后,蘇軾嘆道:“當年應制科考試,成績甚優,于是飄飄然自以為真的可以‘直言極諫’了。殊不知諫一回滅一回,如今滅到黃州涼快來了。”
北宋的王安石建議考試要寫四股文,這是以后八股文的開始。
考試沒有了詩賦,一群文人閑得頭疼,正好酒樓上的歌女需要新詞,他們把寫詩的才能寫了詞,這才有了宋詞的大興。
考試的第一名叫狀元,也叫狀頭,是因為這個名字在公布錄取名單的開頭,這個名單叫榜或者狀,頭和元都是開始,第一的意思。
第二名和第三名分置兩邊,恰如兩只眼睛,于是就叫了榜眼。
宋朝的時候,榜眼有兩名。
北宋的是的時候,沒有探花,因為沒有曲江看花這個環節,到了南宋,把第三名改稱探花,至此,狀元,榜眼,探花分別代表一,二,三名。
南宋最有名的狀元就是文天祥,文天祥的為國獻身,誓不降敵已經流傳了千古了,估計以后還會流傳。他的弟弟帶領全家降元,他給弟弟寫信說,你做的對,我是盡忠,你是盡孝。
金朝也有科舉考試,但基本上都是裝裝門面而已。
元朝人剛開始不重視科舉考試,馬上民族,金刀快馬,殺人屠城,哪用什么考試?后來,漸漸發現不行,一群漢族知識分子,沒有了科舉考試,也失去人生的最高目標,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帝王家不要了,讀書之余就寫戲劇。像那個關漢卿,職業是做醫生的,業余是寫戲的。這群漢人還是用儒學統治比較好使,于是第二任皇帝元成宗于1306年,詔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全國大建孔廟。后來又在1313年,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考試。
元朝的科舉考試有特色。
首先是可是內容單一,只考試朱熹所注的“五經四書”,也就是經,至于策根本就不考,元朝也不需要漢族人去給他治國。
考試分為左右榜,右榜是蒙古人,色目人,左榜是漢人,南人。右榜考兩場,試題簡單;左榜考試三場,并且試題偏難。錄取時,也是右榜人多,左榜人少。
元朝的蒙古人很齷齪。
我們不斷批評的“五經四書”科考,也不是漢族人出的主意。
看到曲阜孔廟前,依然拿“大成至圣文宣王”來宣傳。真的不知道,假如孔子有知,他會不會喜歡這個儀狄人的誥封。
明朝的新變化,考試分為三個層次:鄉試,會試,殿試。
參加鄉試的必須有一定的資格,必須是國子監學生,或者是各個州,府,縣學的學生,也叫生員,俗稱秀才。有了秀才資格才能參加鄉試。就是進了學堂才有資格考試,進學堂也是要考試的,這只是進學考試,還沒有進入國家考試序列。
鄉試有南北直隸或者各個布政司主持。南京所以有個江南貢院,就是因為這里是南直隸所在地。
鄉試考試考中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就考過鄉試第一名,所以,最響的名頭就是:唐解元。
鄉試都是秋季舉行,三年一次,稱作秋闈,桂花飄香,又稱桂榜。新科舉人要跳魁星舞,唱《鹿鳴》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有了舉人資格,才能參加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地點在京師,三年一次,春季二月考試,又稱春闈。
會試考試分三場,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每天一場,考中者稱作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有了貢士資格才能參加殿試,殿試是有皇帝主持,沒有落榜的,只是選擇更加優秀的。只考試時務策一道題,前面的鄉試和會試要考八股文的。
第一天考試,第二天閱卷,第三天放榜。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通進士出身。相當于正榜副榜副副榜。
一甲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凡是參加殿試的都叫進士,黃紙書寫榜單,所以叫金榜。金榜題名的來歷就是這里。
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還是第一的,就叫連中三元,明朝連中三元的有兩個。
清代的考試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鄉試,會試,殿試。三年一次,春秋二闈。考中者的名稱叫法也大致相同。
八股文,開始于清朝。
滿清人比元朝的蒙古人聰明和大方,開始也設滿榜,后來就沒有了,一視同仁,并且是鼓勵漢人考試。
有清一朝,科舉考試共開科112次,267年,狀元114人(開始時候有滿榜2人),漢族狀元112人,山東省共有狀元6人,鄰居江蘇46人,蘇州一城22人。
1905年,也就是光緒三十一年,科舉考試終結,在中國一共延續1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