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身邊有很多愛學習的人,他們大多精力旺盛、對知識如饑似渴,是知識付費浪潮中沖在前面的那群人。他們報了很多大牛的付費課程:閱讀、寫作、個人品牌、演講、職場……他們也看了很多書,建立了自己的知識架構和數據庫,印象筆記里分門別類都是知識。
和他們交流,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困惑:為什么學了這么多,看了這么多,自己還是老樣子?生活和工作依然沒什么變化?這也是這一年來,我常常問自己的問題。
這不得不回到“我們為什么學習?”這個問題上來。在快速變化、知識爆炸的時代,世界上有讀不完的書,網絡上有非常多“學了一定有用”的知識。我們學習的速度,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速度,人人都會面臨知識焦慮。
這種知識焦慮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學習的動力,不過大多數人只停留在“學”這件事上,而不是“學來干嗎”的思考上。事實上,搞清楚“為何而學”比“學”更為關鍵。
我曾在李笑來的書里看到過一句令人震驚的話:很多人正是因為沒有目標才不停地“學習”。學習的真正目的,是武裝我們的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用來解決問題的知識。
你為何而學?答案就在于你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學習的速度,跟不上遇到問題的速度,才是我們焦慮的根源。追求速度和數量的學習,不是真正的學習,而是在滿足學習的焦慮感。
我們學習的目的應該是去解決生活或工作中,一個個真實的、有價值的的問題。
-2-
人類的天性在認知上是很懶惰的,學習和思考是一件非常耗能、逆人性的事。有人說“大多數人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很多人就是這樣,堅持拒絕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那些不停學習卻不知道“學來干嗎”的人不就是這樣嗎?
既然學習和思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一個知識不能被用來解決問題,那就不值得學習,你也不可能有動力學下去,即便你學完了,因為沒機會用,也忘了。
沒有問題意識,學再多都只是知識的搬用工。從互聯網上搬到電腦、手機App上,囤積了一堆“知道”。而知道知識和掌握知識隔著十萬八千里。不是針對某個問題展開的學習很難被運用,沒有被運用的知識是不可能被掌握的。
古典在新書《躍遷》中指出:未來,比終身學習者更重要的是終身提問者,人是被一個個問題牽引著往前走的。
如今,真正串聯一個又一個知識的,是場景和問題。場景知識變得越來越重要,能解決問題的知識越來越重要。不要去追隨知識,而是要追隨問題。提問是一種寶貴的學習方式。
-3-
李宗盛在給年輕人的幾點建議里提到:現在是一個資訊特別泛濫的時代,年輕人一定要理清自己的頭緒,這些資訊才有意義,不然就都是碎片跟亂碼。而他見到的各行各業比較杰出的人,都是能夠快速整理思緒的人,所以年輕人最要緊的是訓練自己邏輯思考能力。
能幫助我們快速整理思緒的,是問題樹(問題樹又稱邏輯樹、演繹樹或分解樹等,是一種以樹狀圖形系統地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相互關系的方法)。而不是知識樹。
也就是說,圍繞自己亟需解決或關注的問題去尋找、深挖答案,用邏輯清晰的問題而不是知識結構,將資訊串聯起來。畢竟,知識和資訊永無窮盡,但你當下關心的問題是有限的。用來解決問題的知識,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不能解決我們問題的知識,知道再多用不上也等于零。
建立你的問題樹,能幫助我們有效過濾掉無用資訊。在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中,90%以上的東西,跟我們沒有任何關系,對我們也沒有一丁點價值(對于解決你的問題而言)。
當你沒有帶著問題去看的時候,總是什么都收藏、儲存,以為吸收了,最后卻全落了灰。當你腦子里始終關注著幾個問題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
在討論某個問題的時候,我常常能快速提供很多時下熱點和資訊做參考,有同事跑來問我是怎么搜索資料的。其實我哪里是現搜的?只是恰好因為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能在日常接觸的信息中,一眼抓取到對自己有用的部分,收藏起來,其他的大可放心屏蔽。
基于問題的學習,讓你關注得更少,進步更大,受益更多,是“更少但更好”的事。專注于你的問題,調用多元知識去解決,才是這個時代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這個時代,獲得答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你可以找互聯網,可以找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但能提出問題的人卻很少。未來最需要的,是能夠提出美麗問題的人。
-4-
作家斯圖亞特?.菲兒斯坦認為,我們應該學會無知。同時,他還提出了一個美麗問題——如果我們培養無知而不是害怕無知,那會怎么樣?
要培養無知,就需要一些培養工具——能幫助我們挖掘事實、揭示真相、培養耐心的工具。這種工具一直就藏在我們的口袋中,從孩童時代到現在都一直伴我們左右,那就是提問。2-5歲時,你會提出40000+個問題。4歲時達到最高峰,平均每天300+個問題。
問題中孕育著機會和成長。提問的能力,能看出一個人思考的深度。下面就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學會提問。
5個絕佳的思考角度
1.證據:我們怎么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
2.視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視角看這個問題,會怎么樣?如果換一個角度會怎么樣?
3.聯系: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規律和模式?我們以前在哪兒見過這種模式?
4.猜想:如果它與眾不同,那是什么樣的?
5.相關:它為什么(對我)重要?
——來自《躍遷》
3個提問工具
01.黃金思維圈
黃金思維圈是思考和探尋事物本質最立竿見影的方法,也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
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是what層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第二個是how的層面,我們如何實現想要做的事;第三是why層面,我們為什么做這樣的事。
絕大多數人思考問題的時候,是從what的角度出發,很少有人能夠從how的角度去思考,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當你找到你關心的或值得探究的問題后,你需要持續圍繞這三個層面進行思考。在“是什么”、“如何”和“為什么”的問題中抽絲剝繭。為此,你需要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然后解決這些小問題。
而這個過程就是在學習,進而成長,甚至改變自己。當我們開始探究一個問題時,可能會需要了解大量的相關知識,你也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問題,或提出更多問題。不要害怕,更不要推遲探詢這個問題。
02.五個為什么
練習提出“5個為什么”,你會有新的發現。也就是說,對于一個話題,連續追問5個“Why”。
“5個為什么”的方法起源于日本,由豐田自動織機制作所的創始人豐田佐吉提出。幾十年來,豐田汽車公司把連續提問5個為什么當成一種查找制造過程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的測試工具。
凡事問“5個為什么”,是真正為攻克人類心理限制而設計的。人們往往會為解答一個難題而去尋找最簡單、最顯而易見的解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會傾向于把非常系統化的事情個性化。找到一個解釋很容易,但對解決問題并沒有效果。
就拿“做運動”這件事來說,你真的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運動嗎?
1W:你為什么要做運動?
1A:因為做運動使我保持健康。
2W:為什么做運動能使你保持健康?
2A:因為做運動可以提高我的心率。
3W:為什么提高心率很重要?
3A:因為如果能提高心率,我就能燃燒更多的卡路里。
4W:為什么你想燃燒更多的卡路里?
4A:為了減肥。
5W:你為什么要減肥?
5A:因為大家普遍喜歡與身材適中的人打交道。
當你追問到5W,就會發現你逐漸進入了價值觀層面,而不再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就需要這樣的追問。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要止步于5個“為什么”?這個“5”確實顯得有些隨意,在實際練習中,你可能問完3個為什么就得到了重要的啟示。但有時候,你可能需要問6個為什么才能獲得新啟示。
03.多問“如果……怎樣”
如果“為什么“有一種穿透力,能讓探尋者通過設想出的問題,挖掘到問題的本質,那么“如果……怎樣”就有一種更強大的力量,因為“如果”允許我們不受任何限制或約束地去思考,激烈我們去充分發揮想象力。“怎樣”讓看似不切實際的想法落地。
國外有個受年輕女孩和日本明星青睞的品牌叫Little Miss?Matched,專門出售亂搭的彩色襪子。這一品牌的誕生源于其品牌創始人在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中,有人問了一句:“如果某家企業打算賣不配對的襪子,那會怎么樣?”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有落跑鬧鐘,這款數字鬧鐘配有兩個輪子,當鬧鐘時間到點發出刺耳的鈴聲之后,它會憑借輪子馬上離開你的控制范圍,這樣如果你想要把鬧鈴聲停掉的話就會變得有些難度。
如果它的發明者只是停留在“為什么我總是睡過頭?”“為什么我的鬧鐘不能把我叫醒?”這樣的問題上,可能永遠不會產生這款鬧鐘。因為她已經習慣一遍又一遍地關掉鬧鐘。
從思考到行動,你只差“怎樣”兩個字。
“如果讓關掉鬧鐘變得很困難,那會怎么樣?又或者,如果你的鬧鐘使你不得不起床,并且你還要追著它能將其關掉,那會怎么樣?”
“如果給鬧鐘裝上輪子怎么樣?怎樣將輪子裝在鬧鐘上?”
正是循著這些問題,南達制作出了落跑鬧鐘,并開了家公司。
1份問題清單
我們經常喜歡收藏書單、羅列閱讀清單。這些清單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始終沒有動力去讀,讀了也沒有實踐的動力或場景。
不如列一份問題清單,長短都可以,你可以一股腦兒地把自己當下所有問題都列上去。然后用兩個指標來給自己分類:相關性和好奇心。相關性是指你回答以后立刻有重大收益,好奇心是指你學習的動力。
如果事態緊急,你可以從相關性開始解決問題。平常學習中,可以從總分最高的那些問題開始。
隨著一個個問題被解決,你的問題還會越來越多,問題也會越來越聚焦。養成隨時隨地記錄問題的習慣,這份問題清單會成為你學習的動態指南。
愛爾蘭小說家克拉姆.?麥卡恩以潦草的筆記,將這句話寫在自己臥室的墻上:“我們應該讓自己遠離答案,活在問題之中。”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段話:“如果我必須用1小時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考慮我是否問對了問題。”找到問題,問對問題,剩下的再交給學習吧。
End.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營第5天
文 |廈九九| 文化創意策劃人,專注個人成長
文章均為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