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覺得自己比較孝順,讀《論語》突然覺得自己真的做的不夠好。今天用十句話和三個字來總結論語中的孝,讓自己不斷警告自己去做的更好。
敬養
養兒防老,等老了膝下無子將是無限的孤獨與無奈,因此中國對孝的第一層定義就是"養“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翻譯: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筆者:如果忘了,如果只記得給父母道喜而沒有懼,就會突然發現父母已白發滿頭皺紋滿面,突然間覺的父母將要離你而去,而你突然覺得自己好像錯過了什么,是不是忘記了做什么,是不是不該惹他們生氣,是不是沒有讓他們高高興興過一輩子。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翻譯:父母在世,就不能跑遠了,即將去遠方,就必須要有個說法。
言:一盞茶的時間,我們要為父母端茶倒水,不能讓父母吃冷的,就在一盞茶的時內。這不是說我們必須在家里和父母在一起,而重點應當放在“游必有方”。游必有方有多方面的解釋,總之就是你去遠方了也要處理好孝敬父母這件事情。比如說你是去掙錢了,你是去報效祖國了,比如說即使你在遠方了也經常給家里父母打電話,和父母談心。遠必也不遠。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言:人生不外乎生和死,父母在世以禮敬養他們,父母仙去以禮送他們去天堂,每年以禮再來看看他們。即使人到不了也要遙望故鄉,和他們說說話。
生我者父母也,養我者父母也,以禮養之,鮮也,終將去矣,悲哉,悲哉!
態度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言:豬馬牛羊都能有反哺的本能更加不用說人了,如果你不敬養父母就不配做人,如果我們養父母而沒有敬,和豬馬牛羊有什么區別。這就是說對待父母的態度,有行為卻沒有好的態度。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暍。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幾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態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言:以什么樣的態度呢?我們對待父母要像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時候照顧孩子那樣。不為人父母是體會不到這一點的。如果你已經有兒有女,那就體會一下當孩子生病時你是什么感覺,那么我們對待父母也應該是這種感覺。
父母去世,年年祭拜,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就像父母要回來一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言:不要陷父母于不義,父母有錯就要委婉的提出,但是不要太過于讓父母難堪。父母不在多年后,才可以對一些事情有自己的重新決斷。一:父母的一些規定和規范是經過歷代不斷總結出來的,你還年輕并不一定能夠認識清楚那個是對那個是錯,三年是個約數我們需要一定時間的判斷,不能操之過急;二:新一代對于上一代留下的不合理之處,即使認為弊端重重,也在一定時間內不動,可以表明新一代對上一代及其團隊、班底多年奮斗創業艱難的尊重。
無后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言:這句話永遠都不過時,哪些丁克家族,哪些不婚主義,不懂的隔輩親,你剝奪了父母的另一層次的快樂,你沒有讓父母看見希望。這也是為什么好多比較孝順的人在父母死去那一刻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