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極簡主義的概念很流行,很多人看了一些關于“斷舍離”的書和文字乃至影視劇后,一個直接的反應就是——
“扔扔扔”!
經過一個上午乃至整個周末的辛勤勞動后,面對終于恢復整潔的屋子,他們深吸一口氣,感覺自己找到了久違的peace。
但是——
一周之后,房子就如施展了吸星大法一般,把雜亂的物品重新“物歸原位”。
“斷舍離”,真的有這么難嗎?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持續性混吃等死,間歇性躊躇滿志”。
如果類似《斷舍離》一樣的書帶給你的只是一劑雞血,那它總會有失效的時刻。對于總是按照這個模式“努力”的你,斷舍離啊,難死了。
要想化難為易,就必須跳出來,換一種思維。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很冷門的加拿大劇,叫《18 to life》(《18歲成家》),里面女主的爸爸每次噓噓完都會主動把馬桶圈放下來(方便妻女你懂的),后來發現這并非是他主動,而是女主媽媽拜托催眠師在爸爸腦子里植入了這個想法,改變了他之前從來不放下馬桶圈的行為。(相當扯淡和搞笑的劇情,值得一看)。
劇中的爸爸之所以能實現徹底的行為轉變,就在于這個深植于他腦海中的想法,在無意識中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
讀書/文章-打雞血-整理-重新變亂,這樣的循環,正說明你所做的改變是一次性的,你腦中根深蒂固的“亂買”、“亂放”的生活方式,并未被觸及一絲一毫。
你可能會說了,扯淡,現實中誰能硬生生把一個想法植入腦子啊?難道生活是盜夢空間啊?
影視劇的虛構和現實當然不可比。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不能學習它的idea,嘗試將“斷舍離”的觀念印入我們的腦海,慢慢改變行為,乃至一切變成無意識的自然而然。
也就是,變成習慣。
只有改變生活方式,養成不囤積物品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過上不持有的生活
——金子由紀子《不持有的生活》
這并不容易,但只有這樣,書才沒有白讀,時間才沒有白花,夢想中那種清爽整潔的生活環境,才不會永遠是個白日夢。
不試試嗎?
一、確立要培養的好習慣
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觀念和習慣是極簡生活所必須的。畢竟,只有目標清晰,路途筆直,我們才更容易走到終點。
在這里,強烈推薦《不持有的生活》中總結的七個習慣,這可以說是我看過的同類書籍中最簡潔,最易行,也最容易成功的做法。
1、不要
不收集免費贈品、拒絕用不著的禮物、拒絕免費購物袋(自備購物袋)。???
2、不買
購物帶來的快感只是暫時的。拒絕沖動型購物,省下錢去買真正喜歡和必要的東西。?
3、不存??
同類物品只存一件(紙巾、肥皂)。
別被促銷廣告迷惑。其實,不存才能更節省。???
4、扔掉???
雜志和小冊子,剪下重要內容即扔掉。
過期的食品和不使用的調味品,扔掉。
漂亮的盒子和包裝紙也許永遠無用武之地,扔掉。???
5、代替????
很多東西可以被另一種代替,無需購買。比如用卡紙自制漏斗、用棉布代替一次性紙巾。
6、租借????
使用頻率低的錘子、鉗子等工具、年會的禮服、面試的套裝,在當下便捷的社會都可以方便地租到。???
7、(大招)沒有也無所謂???????
判斷一件物品是否沒有也無所謂,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
“如果沒有它,你有多為難?”???
“得到后,享受的頻率是多少?”???
“用不著的時候,你該怎么辦?”
“如果把它一直放在身邊(不用),它還能算是美好、方便的東西嗎?”
幾番發問之后,相信我,90%的物品你已經不需要了。
二、以兩周為單位,有意識培養習慣。
有人可能會覺得,之前亂買和囤積的習慣太根深蒂固,培養起新習慣怕是壓力山大。其實,形成習慣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難。
在內科醫生看來,任何一個人的習慣都能在兩周之內被改變。比如,口味比較重的人,兩周之內就能適應比較清淡的飯菜。行為心理學則認為,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鞏固,最短21天就可以做到。
所以,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用2-3周的時間養成上述每一個習慣。
在這里,關鍵是每次只專注于一個習慣。千萬不要貪多,否則,新習慣建立起的神經聯結會很容易消失不見的!
比如,在培養“代替”習慣的時候,面對跳入腦海的每一個購物念頭,都只問一個問題“我能用什么代替它”?只要問了這個問題,其他一切決定可以照常。
聽起來很松懈,怕沒效果?別著急,意識和行為的改變永遠是循序漸進的,要是改變太劇烈,才更要擔心反彈呢!想想減肥吧!
下面是《不持有的生活》中附上的七個習慣實例演示,插圖版的,非常可愛直觀!
如果每兩周培養一個習慣,到七個習慣養成,算一算,也就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呢!
三個月下來,你就和現在相比煥然一新了。
你的思維方式,你的頑固的神經通路,將會慢慢向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延展。
何況,你還可以利用手賬或筆記軟件記錄下自己的階段性成就,予以獎勵,不斷去加深習慣的印記,讓它真正成為你的一部分。
拒絕雞血,拒絕間歇性躊躇滿志,拒絕自我提升道路上的一切華而不實。
如此而來,“斷舍離”,真的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