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相互比較的感覺中。這種比較既可以給人帶來自信,也可能給人帶來自卑。當它給人帶來自卑時,負性的自我肖像會慢慢形成,久而久之,自我的形象開始扭曲,認知、情緒與行為開始失調。
所以,我們要學習在與自己、與他人比較中尋找生命的成功體驗,只有這樣,那些個人成長中“里程碑”的事件才會給我們帶來持久的激勵。
心理咨詢常常幫助那些被自卑壓得透不過氣來的來訪者重拾信心,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走進心理咨詢室的勇氣。
那今天這篇文章對于被自卑困擾很久,卻不知與誰訴說,更不知道如何變得自信的你來說是難得的。
擺脫自卑的“前奏曲”——宣泄不良情緒
提高人的自信心是心理咨詢的核心目標之一。所謂提高自信心,就是使人通過改變對不利環境的認識,來增強對自我的良好感覺。
自卑,就好比是人情緒中的流感。人的體質越好,就越不容易受到流感的侵襲。同樣,人的情緒自控能力越強,也就越不容易染上這種情緒流感,陷入自卑的沼澤。
也因此,人對自卑的抵抗力也得益于對逆境的不斷適應。自卑的你首先要宣泄掉很久以來所承受的精神痛苦,這正是心理咨詢師面對“自卑”來訪者所實施的首要步驟。
當一個人被痛苦、憤怒、自責、內疚等負性情緒包圍,不能自拔的時候。大腦黑匣子里,與情緒發生密切關聯的杏仁核(產生情緒、識別和調節情緒,控制學習和記憶的腦補組織)會被強烈、持久地負性激活,而這種激活會使主管理性思考的大腦皮層受到極大的抑制。這就是大腦情緒優先原則。
你被太多“人生講座”說教,希望得到啟發,但無濟于事。你認定自己是自卑的,并給自己貼上loser的標簽,看不到自己的生存價值。其實,你總在夸大自己的精神痛苦程度。
“宣泄”使你意識到,自己的種種焦慮與自卑反應是十分普遍的這個事實,還有很多人也像你一樣感到自卑,感到壓抑。所以無須看重個人的精神痛苦,甚至被它淹沒。但我也不否定說教的作用,但說教只適合“發現自己的苦惱多數人都有”時。
其實,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無論是痛苦還是歡樂,都希望不單單是自己獨有。這種不愿被隔離的心態在我們數百萬年進化的集體潛意識中,已被深深烙下。
與此同時,你需要一位傾聽者,很多時候傾訴的效果是“宣泄”還是“普通講話”取決于聽者的功力。
聆聽、貫注、沉默是心理咨詢師最常運用的咨詢技巧,以傳達自己對來訪者的同感。我們對他人,或他人對我們能否產生極大的好感與信任,就在于怎樣去“聽”。
聆聽——全心聽“說”者,盡量體會其內心的感受。
貫注——通過各種言語及體語,向“說”者傳達自己對其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沉默——“聽”者盡量做到寡言默語,不打斷“說”者,以促使其獨立思考。
轉移比較對象——重建自信心的關鍵
我們的自卑大多來自于比較,這種比較多是不容易的現在與順風順水過去的比較。
譬如,你曾是老師的得以門生,校園里的風云人物,眾人羨慕的對象,但進入職場后你成了最不起眼的人;你曾是愿單位的佼佼者,卻在新工作中被人忽視于角落;你曾擁有很大的理想抱負,卻因為年代、客觀環境的限制而不得不放棄。
自卑的心結正是由于你在新環境中,不懂得要學會多與自己相比,而不僅是與周圍人相比。
越是與他人相比,就越感到灰心喪氣。因為在你進步的同時,別人也在進步。你要意識到,無論自己怎樣努力,與理想的狀態總是有一些差距。但對自己而言,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當你只想著與別人比較時,永遠都會感到自卑,而與自己比較時,才會感到自信。此時此刻,你需要學會與自己相比來維持自己的干勁。
有了與自己相比的意識,接下來就是向自我挑戰,向自卑挑戰。
改變認識問題的方法——自卑與超越
不再把與他人相比作為衡量自信心的唯一標準,而是學會多與自己比較來獲取自信心。我們常因不能接受心理落差而產生了種種自艾自憐、自卑自棄的心理反應。而消除思想中逃避現實與不負責任的想法,尋找新的成功認同經歷,以建立一個新的心理平衡點,增強自主自立的能力是超越自卑的關鍵。
心理咨詢師常采用“現實療法”來消除來訪者有問題的思考方式。該療法認為,人的心理失衡與障礙表現,都因不能在當前的困難和挫折面前承擔責任而造成。
你要認清的是:
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兩種基本需求,如果它們不能得到滿足,人就會產生焦慮、怨恨、自爆自棄等消極情緒反應,并可能產生逃避現實、不負責任的欲望。
每個人都具有自主自立能力,也具有成長動力。我們要在生活中要區分“成功的認同”與“失敗的認同”,增加對前者的體驗,減少對后者的體驗,這樣才能充分滿足我們愛與被愛的需求,感受到個人的價值。
過去的事實無可改變, 應將眼光放在現在與將來的發展之上。也就是我們要面對個人痛苦、失敗的經歷,看到自己的潛能及以往的成功經歷,從而認識到生活中還有許多美好的東西的存在,可供自己選擇和想用。
人只有積極面對現實,才能承擔責任,獲得“成功的認同”。
大腦“黑匣子”的兩種需求——適應于挑戰
腦科學研究表明,一方面大腦黑匣子里具有熟悉、依賴、安全性的生存定向;另一方面又具有探索未知、接受挑戰、不斷適應與發展的定性。
但一個人從一個環境到另一個環境,他所習慣的、讓他感到安全的東西會大量減少;而陌生的、需要積極探索以求得新的適應的東西會幾句增加。
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每個個體都面臨著如何適應問題。只有理解大腦的兩大內在需求的不可或缺性,并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才不至于在“懷念過去和迷茫于現在”的狀態中痛苦不堪。
自卑與自信是人性格中的兩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人徒有自信而無自卑,會變得王虎所以,飄飄然;人唯有自卑而五自信,會變得縮手縮腳,一事無成。自信于自卑是人自我感覺的天平,唯有平衡才能產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