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3 周六 晴
昨晚住科尼亞,早餐后,出發前往卡帕多西亞。下午一點半左右,終于到達卡帕多西亞的格雷梅露天博物館。
有資料說:
這個地區南邊以前是活火山。巖漿和巖灰冷卻凝固后形成厚厚一層凝灰巖,年長日久,凝灰巖在陽光的暴曬和風霜雨雪的侵蝕下,松軟的部分剝蝕殆盡,在地上形成峽澗溝壑,在地下形成暗流巖洞。比較堅實的部分殘留下來,則形成千姿百態的巖石。其中,有壁立千仞的懸崖,有蜿蜒數十里的褶皺,更多的則是像蘑菇、樹樁、尖塔一樣的石筍和石柱,構成奇石林立的露天博物館。(網絡資料)
這也被稱為喀斯特地貌。我國貴州、廣西一帶也有很多地方屬于喀斯特地貌,但與之山青水秀的景色不同的是,眼前所見,有的呈淺紅色、赭色或棕色,有的則呈灰色、土黃色或乳白色……幾乎是一個不毛之地。
不過,讓人驚奇的是,這些高高低低的像石筍、石柱或蘑菇、樹樁、尖塔一樣的巖石壁上,有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洞,遠遠望去,竟有些像巨型蜂巢。走近才知,原來這些巖石中空,是可以住人的洞穴。那大小不一的洞,有的是門,有的是窗。
后來了解到,在這塊酷似月球地表的地方,大約兩千多年前,就有了人類生活。當時人們在小山峰上掏出巖壁里松脆的石頭,挖出洞穴,然后以此為家......不過讓這里盛名遠揚的還是公元9世紀之后,為了躲避宗教政治迫害的基督徒們藏身此地,他們為了堅守信仰,又在怪石嶙峋的山谷之間開鑿修建出一座座教堂……
我和阿宋站在一個"石筍"邊好奇地往里張望,竟走出來一個六七十歲的土耳其男子,他指著"石筍"微笑著告訴我們:"my home "又說:"my coffee shop "然后又說:"go up "
我們領會了他的話意,沿著石階走上去,那是一個平臺,四周的花盆里種著一些多肉類的植物。一架鐵梯上去,是一個門洞,里面應該就是"coffee shop "。我倆都不想喝咖啡,在平臺上拍了幾張照片后,跟男子告別。
今晚我和阿宋住洞穴酒店。
洞口是砌出來的一座兩層小樓,樓下是開放式的客廳,樓上是廚房間和餐廳。客廳進去,是由掏空的巖洞裝修成的房間。房間里有一個錯層的衛生間,裝著一個巨大的沖浪式浴缸。
今晚將是一種全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