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晚特別節(jié)目《國寶回家》,講述人張國立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共同宣布,天龍山石窟流失海外的第8窟佛首造像回家,與億萬中國人欣喜團聚!
太原天龍山石窟開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佛像具有神態(tài)高雅、體態(tài)豐滿、姿態(tài)優(yōu)美,是外來藝術(shù)向中國石窟藝術(shù)轉(zhuǎn)變時期的典型作品。
20世紀初,天龍山石窟被發(fā)現(xiàn),受到國外學者關(guān)注并引發(fā)搜藏熱潮。20世紀20年代,在外國古董商驅(qū)動下,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guī)模盜鑿,超過240尊雕像被盜,幾乎所有造像頭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盜運境外,破壞程度在中國石窟寺中最為慘烈。
2020年9月14日,國家文物局發(fā)現(xiàn)日本東瀛國際拍賣株式會社擬于東京拍賣一尊“唐天龍山石雕佛頭”,鑒定研判屬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的被盜佛首,國家文物局啟動追索機制。
2020年12月12日12時,佛首安全運抵北京,當日點交入庫,佛首重回祖國懷抱。
這件國寶在春晚站上C位,萬眾矚目,實至名歸。不過另外幾件國寶只是匆匆提到,不免令人遺憾。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國立提到的幾件代表性的回歸文物。
張國立提到的那些回歸文物
1、韓滉《五牛圖》
韓滉,唐代名相韓休之子。曾參預平定藩鎮(zhèn)叛亂,德宗貞元初年官至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晉國公。自幼聰明,精勤不懈,于藝文諸事皆有所好,尤在公暇之余,喜丹青書畫,兼通音律,善鼓琴。認為書畫非急務(wù),深自隱晦,秘不示人。書畫格調(diào)高逸,時人稱"自僧繇、子云之上"。《五牛圖》是其目前存世的唯一作品。
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tài)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舔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后右側(cè)有一小樹外,別無其他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據(jù)記載,韓滉文武全才,鎮(zhèn)守江南的時候曾教導百姓治水養(yǎng)魚,又與農(nóng)人共商肥田種植大計。當上宰相,上奏從來無一虛言,深得德宗信任。他雖居廟堂之高,仍關(guān)心農(nóng)民疾苦,尤其善于繪畫農(nóng)村生活的題材,這在古代士大夫畫家中并不多見。
《五牛圖》中從右至左畫了五頭姿勢、形態(tài)、表情各異的牛。
第一頭沿著頸項,就著荊棘來搔癢;
第二頭一身花斑,懶洋洋地仰首向天;
第三頭完全畫成正面,微微歪著腦袋,好奇地望向觀賞者,加上它頸上松弛下垂的肌肉形成皺紋重重,仿如老翁模樣,使它外表上添上詼諧效果;
第四頭正在回頭向前面三頭牛吐舌。
最后一頭牛,系著鼻栓和頸上系著紅色繩,頭雖直朝畫幅末端,身軀完全背向其余的牛,但眼珠子向后瞪的,似乎正在生悶氣。
圖中五頭牛的身體是以較粗和略有頓挫的線條來描寫,以表現(xiàn)牛皮的厚實和韌性;牛角和蹄則很堅硬,所以畫家用上濃墨和堅挺的筆法。五頭牛整體造型準確,形態(tài)生動,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筋骨和皮毛的質(zhì)感。
2、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shè)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顧閎中用其獨特的手法描繪出韓府的夜宴的情景,將《韓熙載夜宴圖》巧妙的分為五部分,每部分間既獨立又連貫。在唐與后世的技法中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宋代摹本在南宋時曾被內(nèi)府收藏,流傳至清代雍乾時期再次被收入宮禁之中。溥儀被逐出故宮時將其攜出,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又流入民間。后來被近代繪畫家張大千重金將其買下,珍愛有嘉。后來他將畫帶到香港,以很低的價格轉(zhuǎn)讓給祖國大陸,使瑰寶得以重歸故宮。
據(jù)說,韓熙載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官員,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進士第,其父因事被誅,韓熙載逃至江南,投順南唐,深受南唐中主李憬的寵信。后主李煜繼位后,對北方來的官員加以百般猜疑、陷害,整個南唐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斗爭激烈。身居高職的韓熙載為了保護自己,故意裝扮成生活上腐敗,醉生夢死的糊涂人,好讓李后主不要懷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而以求自保。
李煜對他還是不放心,就奉命畫院的待詔顧閎中和周文拒到韓熙載家里去探個虛實,命令顧閎中和周文拒把所看到的一切畫下來交給他看。韓熙載明白他們的來意,故意將一種不問時事沉靦于歌舞,醉生夢死的形態(tài)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表演。
顧閎中憑借著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驚人的記憶力,把韓熙載在家中的夜宴全過程默記在心,回去后即刻揮筆作畫,李后主看了此畫后,就暫時放過了韓熙載等人。
全卷分為五段,每一段畫家采用一扇屏風作為畫面空間建構(gòu)、營造美感的主要手段。
第一段:琵琶獨奏。描繪的是韓熙載與到訪的賓客們正聚精會神的傾聽演奏琵琶的場景。可以看出演奏之前,屋內(nèi)經(jīng)過一場動蕩,畫家著重表現(xiàn)地則是彈奏已經(jīng)開始,全場空氣凝注的一瞬間。
第二段:六幺獨舞。描繪的是韓熙載站在紅漆揭鼓旁,兩手抑揚地敲鼓。韓熙載右手舉起鼓捶,使人感覺仿佛這二捶敲下去就能聽見鼓的聲音似的。郎粲側(cè)身斜靠在椅子上,一邊可以照顧到韓擊鼓,一邊可以欣賞王屋山的舞技。畫中還有一位青年在打板,應(yīng)是韓熙載的門生舒雅。
在這一場景里,多了一個和尚,是韓熙載的好友德明和尚。他拱手伸著手指,謙卑的低著頭,好像感覺和尚出現(xiàn)在這種場合多少有些不好意思。眼看著"施主"擊鼓而不看舞伎,再看旁邊為韓熙載打著節(jié)拍鼓掌的人,恰恰與和尚的神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三段:宴間小憩。描繪的是韓熙載坐在床榻上,邊洗手邊和侍女們談話。此時的琵琶和笛簫都被一個女子扛著往里走,隨后還跟著一位端著杯盤的女子。紅燭已經(jīng)點燃,床帖拉開,被子堆疊,枕頭也已放好,以便隨時可以躺下休息。
第四段:管樂合奏。這個場面的主人公韓熙載換下了正裝并盤膝坐在椅子上,一邊揮動著扇子,一邊跟一個侍女吩咐著什么話。五個奏樂人橫坐一排,各有自己的動態(tài),雖同列一排,但也沒有感到整齊統(tǒng)一的滯板。旁邊一名打板男子坐姿端正,與富有變化的吹奏管樂的女伎們又形成一對比。
第五段:賓客酬應(yīng)。這一段描繪了宴會結(jié)束,賓客們陸續(xù)離去的場景。韓熙載站在兩組人物的中間,伸出左手呈擺手狀,好像在說"不"字。
3、王獻之《中秋帖》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現(xiàn)僅存三行二十二字。
釋文曰:“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此帖曾入宋內(nèi)府,后為南宋賈似道所藏,又為明代項元汴所藏,項氏稱此跡為《十二月帖》,而非《中秋帖》之名。其后明代董其昌亦有鑒藏之,清乾隆時被收入內(nèi)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稀”,被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后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guān)懷下,有關(guān)部門以重金收回,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秋帖》的點畫柔婉,富于變化。王獻之是以楷法寫草書的典范,在筆畫圓轉(zhuǎn)處應(yīng)用楷書“起伏頓挫”之法、“節(jié)節(jié)換筆”之法,運用得恰到好處,自然流暢。
4、圓明園青銅虎鎣
青銅“虎鎣(ying)”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nèi)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原為清宮皇室舊藏,陳設(shè)于圓明園。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0月英法聯(lián)軍大肆破壞洗劫圓明園文物,并將這座“萬園之園”焚毀。英國皇家海軍陸戰(zhàn)隊軍官哈里·埃文斯將“虎鎣”劫掠回國,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2018年3月,國家文物局在得知青銅“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相關(guān)消息后,立即開展協(xié)商談判等多方面工作,推動青銅“虎鎣”返還工作。
4月底,青銅“虎鎣”境外買家表示愿將文物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11月23日,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安全順利地將“虎鎣”運回北京。
2018年12月1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虎鎣”正式入藏的移交儀式,寄托著中國人民深厚歷史文化情感的珍貴文物,終于找到它的歸宿。
5、秦公鷙鳥金飾片
甘肅大堡子山秦公陵園出土。
大堡子山秦公陵園埋葬著秦開國最早的兩位國君。秦人本為東夷集團嬴姓的一支,其始祖可追溯到東夷集團鳥圖騰部族首領(lǐng)少昊,和五帝之一的高陽氏顓頊。
嬴秦的母體是在華夏文明形成過程中做出過卓越貢獻的部族,這只部族為鳥圖騰部族,其始祖少昊即名鷙,秦君用成對的大金鷙鳥裝飾棺槨,當基于族神崇拜的宗教意識,而以規(guī)格如此大的成對金鷙展布于棺槨之上,也足見墓室場景之輝煌。
6、曾伯克父青銅組器
2019年,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被成功追索,重新回到祖國。據(jù)了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一組8件,包括1鼎、1簋、1甗、1霝、2盨、2壺,品類豐富,保存完整,從形制、銘文、紋飾、鑄造等方面均體現(xiàn)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銅器的時代風格,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高超的青銅器鑄造工藝。
曾伯克父銅簋
曾伯克父銅壺
曾伯克父銅盨
曾伯克父銅盨(開)
曾伯克父銅甗
曾伯克父銅霝
建國七十年來回歸的部分珍貴文物
1、圓明園十二銅獸首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入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并遭焚毀,圓明園海晏堂前的12尊獸首銅像也在這場劫難中流失海外。
十二獸首銅像中,馬、鼠、牛、虎、兔、猴、豬這7件已經(jīng)回家(其中有2件是何鴻燊先生捐贈),還有龍、狗、蛇、羊、雞5件在外漂泊。
2、陳洪綬:《探梅圖》
陳洪綬(1599年-1652年),號老蓮,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工人物畫,人謂"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
陳洪綬《探梅圖》流失海外,系旅居菲律賓華人莊萬里先生捐贈。
3、山西省榆社縣鄧峪石塔
建造于開元八年(720年),高約3米,單層樓閣式,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塔檐、塔剎四部分套合而成。是我國古代紀年佛塔的代表性作品,體現(xiàn)了盛唐時期文化藝術(shù)氣概,具有很高的價值。
1998年,石塔塔身被盜,被販賣到臺灣地區(qū),有信眾買下后捐給中臺禪寺。中臺禪寺方丈覺知此塔系盜賣后,立即表示要返還原地。在有關(guān)部門的參與協(xié)助下,2016年,此塔重返故里。
4、王珣《伯遠帖》
紙本,行書,五行47字,縱25.1cm,橫17.2cm。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晉代真跡,故列希珍之寶。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tài)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
王珣(350—401),字符琳,小字法護。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市)人。東晉時期江南王氏家族成員,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侄子。擅書法,秉承家學,與弟王珉并以擅書名垂后世。
王珣所書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yè)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yōu)游。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今本《伯遠帖》,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并御題:“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nèi)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并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璽。
卷首上方為乾隆時所鈐“內(nèi)府圖書”,下方為“游六藝圃”是乾隆所用閑章。“江左風華”左側(cè)有乾隆“觀書為樂”閑章。
前隔水御書:“家學世范,草圣有傳,宣和書譜”12字。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緣”三璽。字上有乾隆晚年常用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又御識:“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跡并藏養(yǎng)心殿溫室中,顏曰:‘三希堂’,御筆又識”,鈐“乾”、“隆”二璽。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明董其昌見此帖后,大為贊賞,并題云:“王珣書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后有乾隆御繪枯枝文石,并識:“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cè)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御識”,鈐“幾暇怡情”一璽。后有“墨云”一璽。
卷尾敕董邦達繪圖,邦達有記,又有沈德潛書“三希堂歌”。
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題記。
乾隆丙寅(1746)年被收入宮中,乾隆非常喜愛,將原存宮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清帖》、王獻之《中秋帖》與王珣《伯遠帖》共貯養(yǎng)心殿西暖閣,并更名為“三希堂”。前二帖均非真跡,唯《伯遠帖》是東晉名人法書真跡。
清亡后佚出宮外,流落民間。四十年代后期,此帖與《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當給一家外國銀行,后來,周恩來總理批示以重金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5、皿方罍器身回歸
皿方罍,號稱“方罍之王”,1919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村。
商代晚期青銅器,器蓋內(nèi)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銘文,器身鑄有“皿作父己尊彝”銘文。
器蓋造型借鑒商代宮殿和宗廟建筑形制,器型碩大,雄渾莊重,鑄造精美,紋飾富麗,是青銅器發(fā)展鼎盛時期的代表作。
當時是一位村民挖出了皿方罍,后來為了孩子的求學,他將器蓋作為一個孩子的學費交給老師,校長認出這是一件商代的太廟古物前去尋找器身,才發(fā)現(xiàn)早已被古玩商家買走。從此器身器蓋開始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分離。
皿方罍器蓋到1925年時,被當時的駐軍團長周磐私藏,建國后,于1956移交湖南省博物館。?
皿方罍器身1924年在長沙現(xiàn)身,1928年輾轉(zhuǎn)到上海,20世紀30年代跟隨當時的文物販子盧芹齋到達法國巴黎,從此流亡海外。?
2001年,皿方罍器身在美國佳士得拍賣會現(xiàn)身,以924.6 萬美元被法國收藏家拍走,創(chuàng)下了當時中國青銅器拍賣歷史價格之最。
2014年,在湖南省博物館、全球華人收藏家、湖南身美術(shù)館館長和湖南六家愛國企業(yè)的共同推進下,以洽購的方式將皿方罍帶回中國。
6、山東省龍華寺遺址北朝菩薩立像
山東省龍華寺遺址的這尊北朝菩薩立像,頭戴寶冠,面部豐滿,身被瓔珞,衣服稍薄而貼體,衣褶密而不厚,顯出輕靈之意,是一尊典型的北朝時期作品。菩薩寶冠上的蟬紋是佛教造像本土化的一個重要例證。
1994年7月,這尊北朝菩薩立像被盜,后來被日本美秀博物館收藏。國家文物局接到消息后,立即與美秀博物館進行多次洽談磋商,最終促使其無償捐還中國。2008年初,這尊像回歸入藏山東博物館。這也是我國運用協(xié)商談判方式實現(xiàn)流失文物返還的經(jīng)典案例。
盛世重收藏。這不僅和經(jīng)濟效益有關(guān),也涉及到國家的文化傳承與尊嚴。
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目前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7萬件。而流失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shù)量更為龐大。
新中國成立之后,為避免國家永失珍寶,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guān)心下,就由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為中國人民“追”寶。秘密小組還成功征集了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等許多珍寶。
從1949年至今,相關(guān)部門通過執(zhí)法合作、司法訴訟、協(xié)商捐贈、搶救征集等方式,已促成了300余批次、15萬余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成功回歸。
“文化興國運行,文化強民族強。”在春晚現(xiàn)場,張國立說道,“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愛護守護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讓我們?nèi)祟愇拿鞯墓餐敻荒軌蚴朗来鱾飨氯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