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閑齋續詩留評(一)
文/董華榮
? ? ? 今晨打開微信朋友圈,拜讀了霜葉詩社文麗華社長所發的一則帖子。她把新創作的一首《調笑令·小妹鄉村學種菜》的最后一句改了二字,即把原創的“家家”改成了“傾情”?,F恭錄如下:
? ? 調笑令·小妹鄉村學種菜
? ? ? ? ? ? ? 文麗華
? ? ? ? 勤快,勤快,挖地栽秧不賴。江城小妹柔茹,何曾自種菜蔬。蔬菜,蔬菜,來訪傾情款待。
? ? ? ? 余讀后甚為稱好,便即興留評以贊?,F抄錄如下以存。
? ? ? ? 改了之后即更好了?!皟A情”替之以“家家”,便化“平面”為“立體”,變“呆滯”為“靈動”了。
? ? ? 其實,原創中的“家家”是多余的,“來訪”二字已含之,換之以“傾情”,不僅“惜墨如金”,而且把詞中女主人款待客人的喜悅心情和好客熱情的態度表現了出來。不可不謂妙矣!? ? ? ? ? ? ? ? ? ? 2020.12.25
品閑齋讀詩留評(二)
? 【中呂?喜春來】元旦? ? 張國華
? ? ? 瘴瘟黃葉隨風掉,子鼠丑牛好運交,寒風吉雨雪初飄。香氣繞,喜訊伴新桃。?
? ? ? ? 詩友張國華的這支散曲小令《【中呂·喜春來】元旦》基本符合該曲牌的寫作要求,但稍有瑕疵。
? ? ? ? 前三句七字句的鼎足對,基本工整,但仍有不嚴之處,如首句第五字用動詞“隨”而二、三句卻分別用“好”、“雪”,顯然詞性不符。其次,從邏輯上看,建議二、三句對調便更順達些。? ? ? ? ? ? 2020.12.31
品閑齋讀詩留評(三)
? ? ? ? 昨日讀詩友張國華的《【中呂·喜春來】元旦》后在留評里提了二點修改意見,作者欣然接受并當即作了修改。現恭錄如下:
【中呂?喜春來】元旦
張國華
? ? ? 疫瘟黃葉隨風掉,細雨寒霜伴雪飄,丑牛子鼠順崗交。香氣繞,喜訊伴新桃。?
? ? ? ? 作者這樣一改,對曲牌所要求的前三句為“鼎足對”便做到了,且比原作更順溜。
? ? ? 這首散曲小令經此一改,的確好了很多,可謂“詩不厭改”??!而且通過改詩,自己也得到了一次升華。
? ? ? 為精益求精,竊以為仍有可“推敲”之處。如第三句中的“順崗交”似乎為了對仗而牽強了一些。建議將“順”字換成“把”字如何?雖說“把”字是口頭語,似乎不太雅,然用在散曲中正合其語言特點,且讀起來比“順崗交”順溜多了。
? ? ? ? ? ? ? ? ? ? ? ? ? 2021.01.01
品閑齋讀詩留評(四)
文/董華榮
? ? ? ? ? ? ? 思? ? 鄉? 王懷民
? ? ? 故國遙千里,離鄉五十年。
? ? ? 憂思歸舊地,眼淚落襟前。
? ? ? ? 讀王懷民詩友這首五絕,腦子馬上就呈現出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張祜的《何滿子》:
? ?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 ?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 ? ? ? 此絕真有點“何滿子”的味兒!
? ? ? ? 顯然,王詩是模仿唐人張祜的《何滿子》而寫的。王懷民老師在與我交流時說道:“我初入詩門,描摹揣度賞試而作。”
? ? ? ? 余以為對于初學詩者而言,王懷民詩友的這種辦法還是可行的,正如初習書法者臨帖一樣。但模仿絕不能“克隆”、“復制”!王詩與唐人張詩的寫作手法、用韻以及四句的鋪排是完全一樣的,故讀 起來頗有張祜《何滿子》的味兒。但正如畫家齊白石所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蓖踉娮龅搅诉@一點,即“學”而非“似”。你看,兩首詩的題材不一樣:張詩寫的是宮女的生活狀況及愁怨,而王詩卻寫的是鄉愁。立意大相徑庭。無“克隆”、“復制”之嫌。這就體現了齊白石老人所教導的“學”而非“似”了。
? ? ? ? ? ? ? ? ? ? 2020.12.29于品閑齋
品閑齋讀詩留評(五)
文/董華榮
? ? ? ? 在霜葉詩社微信群里拜讀了黎征峰先生的這首新作:
? ? ? ? ? 登小梧桐山凌云道
坡險道窄千米長,杖藜何懼滿頭霜。
腳踏風云一聲笑,手攀日月我先賞。覺得按格律詩之七絕來評判,顯然詩中多處出律且結句韻腳押了仄聲。但以古體詩來對待,卻說得過去。
黎先生寫詩重內容、重內心情感的表達而不囿于格律的束縛。他對其好友彭莉莉女士說過:“我真搞不清那些什么平平仄仄,年歲大了,也不愿意去學了。太費勁,隨心所欲為好。”
? ? ? 余深表理解。人上了年紀,無須為難自己,切莫做自己不愿干或力所不濟之事。這樣也挺好的。
? ? ? 所謂古體詩(簡稱古風)就是不講平仄的自由詩。興致所至,即興而吟,湊上幾句,聊以自娛自樂,又何妨?
? ? ? 余愛玩弄文字游戲,花點精神,動點腦筋,冒昧試著改寫成七絕如下,請黎先生玩賞,不亦樂乎。
? ? ? ? ? 登小梧桐山凌云道
窄道險坡千米長,揮杖何嘆滿頭霜。
踏云足下一聲喊,拴日飛天笑我狂!
? ? ? ? ? ? ? ? ? ? ? ? ? ? ? 2021.01.02
品閑齋讀詩留評(六)
如夢令·那年七·一冰川旅游? 朱仁江
? 山下夏衫裙秀,峰頂羽絨連抖。驢友各漸行,雪幕晶瑩剔透。瑩透,瑩透!瀑布掛如絲綢。
提幾點,供商榷:
①首句“夏”改“薄”,這樣“薄衫”與次句“羽絨”形成對比,視覺反差越大,冷熱迥差,越能沖擊讀者心靈。
②第二句“連”改“仍”,以凸顯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仍然渾身發抖,可謂山之高、寒之極。
③倒數兩個二字句的疊韻不可與其上句所押之韻“透”相重。得改。
④結句韻腳“綢”(平聲),出韻了,應押仄聲韻。
? ? ? ? ? ? ? ? ? ? ? ? ? ? 2020.01.05晨